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延髓麻痹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流行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延髓麻痹患者212例,分析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率.结果 212例延髓麻痹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2%(64例),比同期同病房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2.1%)高;延髓麻痹并发肺部感染的感染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8.8%,革兰阳性菌中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延髓麻痹并发肺部感染且病情危重者,如影像学资料及痰涂片结果支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考虑万古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朱岚 《工企医刊》2007,20(5):40-41
临床上将因舌肌、软腭、咽喉肌功能失调所出现的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称之为球麻痹,其中由延髓神经核或周围神经病变所致者称为真性球麻痹.而支配其运动神经核的上行运动神经之病变所致者称为假性球麻痹.球麻痹患者进食易呛咳、重者不能进食.常导致吸人性肺炎,窒息乃至衰竭死亡.必需予鼻饲维持营养,保证治疗,减少并发症.本科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此类病48例护理体会较深,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延髓麻痹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及病原菌构成比的影响,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1 225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Hp感染、肺部感染发病率及病原菌进行分析,所有入院24h内患者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及14 C呼气试验,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2例Hp感染阳性延髓麻痹患者肺部感染27例,感染率5.27%,轻、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90%、5.24%、9.09%;713例Hp感染阴性的延髓麻痹患者肺部感染68例,感染率9.54%,轻、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感染发病率分别为8.65%、9.67%、10.37%;Hp感染阳性组检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0.53%、36.84%、2.63%,Hp感染阴性组分别占66.67%、30.95%、2.38%。结论 Hp感染能减少延髓麻痹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特别是轻、中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Hp感染并不影响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吞咽治疗仪结合中医治疗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是否优于纯中药组。方法 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吞咽治疗仪与中医结合组为观察组,中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吞咽治疗仪局部治疗与中药汤剂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口服,14天为1疗程,开始用药1个月后进行疗效对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5.
超短波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良好效果.KT电脑治疗仪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优于其他低、中频电疗.据此,我们采用超短波、KT电脑治疗仪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与同期单用超短波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甲亢引起的并发症较多,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临床亦不少见.笔者近十年来收治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20例,均有程度不同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并先后出现周期性麻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AFP病例残留麻痹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江苏省186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残留麻痹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寻找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4-2009年江苏省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186例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江苏省2004-2009年AFP病例残留麻痹率为12.02%,2007-2009年残留麻痹率较2004-2006年下降50.46%;宿迁县和徐州市AFP残留麻痹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例残留麻痹AFP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每年4-7月发病数较多,65.59%的病例集中在0~4岁儿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免疫史、粪便标本实验室结果、初始麻痹程度、粪便标本质量和AFP报告单位级别等与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有关联.结论 将乡镇卫生机构纳入AFP主动监测医院范围,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脊灰疫苗接种率和儿童就诊及时率,是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阳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4 - 2009年江苏省(AFP)病例1 548例,采集粪便标本1 540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540例中,检出PV60例,检出率3.90%,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岁组阳性病例均高于1~2岁和≥3岁组;<1岁组、未服苗或服苗<3次、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60d的PV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均较高;首次服苗并分离出混合型脊灰病毒的5例病例均残留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总发生率为0.29/100万,首次服苗后为1.56/100万.结论 江苏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脊灰疫苗株阳性病例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发生;年龄、服苗史、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是残留麻痹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银环蛇是眼镜蛇科毒蛇,其蛇毒进入人体对神经系统有选择性毒性,特别对呼吸中枢和呼吸肌作用最强.当毒素作用于延髓呼吸中枢时则呼吸中枢麻痹;作用于脊髓神经时可使骨骼肌麻痹.呼吸肌和膈肌麻痹时可使呼吸停止致死.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银环蛇咬伤致呼吸麻痹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自2000年以来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残留麻痹病例,为进一步提高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工作质量,尽量减少残留麻痹病例的发生,现对福建省2009-2011年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因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一种常见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损害脑神经,常发生在急性病毒感染之后。起病急,发病数小时至2天内发展到四肢对称性软瘫.严重者则伴脑神经麻痹,有吞咽困难、咳嗽无力的延髓麻痹症状,或上行性瘫痪累及肋间肌、膈肌而致呼吸困难,双侧面瘫等,急需气管切开,并较长时间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和鼻饲。  相似文献   

12.
激素疗法在治疗周围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小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114例对象均系临床确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在急性期应用小剂量激素口服冲击治疗,冲击期后减量继续维持口服.并做好抗感染、抗病毒、营养神经、理疗等对症治疗.结果 观察组急性期小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在开始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肌电图检查结果等疗效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应用小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在减轻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4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效果及应注意问题.方法: 42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急性单眼发病,受累神经以动眼神经麻痹多见,其次外展神经,滑车神经及复合神经(Ⅲ+Ⅳ)罕见,36例有糖尿病史,6例眼肌麻痹为首发症状,给予降血糖、肌内注射维生素B1、弥可保、静滴血塞通、ATP、辅酶A、口服泼尼松等治疗.结果:患者治疗2~16周后治愈33例,好转6例,无效3例,随访6个月,有5例复发.结论:糖尿病性微循环病变是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以致变性的病理基础.经控制血糖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后,眼肌麻痹大多均能治愈,但有少数患者在治愈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中残留麻痹儿童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描述性分析河南省2008-2012年394例残留麻痹的年龄<15岁的AFP病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2.88%的AFP病例残留麻痹,年龄<5岁儿童占73.35%,男女性别比为1.92∶1.肠道病毒分离率为20.81%,病例麻痹部位主要为单下肢、四肢、双下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年龄麻痹、夏季发病、脊灰疫苗免疫史<3剂次、肠道病毒阳性、四肢麻痹、报告医院级别高是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 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早对因对症治疗及康复训练,是降低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520例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发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省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仍残留麻痹的AFP病例发病状况,为有效地控制麻痹病例的出现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巩固无脊灰成果. [方法]分析河北省2001~2006年520例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病原学监测状况、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史及疾病谱. [结果]2001~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2 516例,其中520例AFP病例在60 d后仍残留麻痹,年平均发病率为20.7%,病例集中在小年龄组,<5岁的病例占60.0%,男性高于女性,夏秋季节流行高峰,6~8月份占病例总数的47.7%,520例AFP病例中不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病例、脊灰病毒(PV)分离率均高于未残留麻痹的AFP病例,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占48.3%,临床符合病例1例. [结论]加强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监测,进一步提高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和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免疫覆盖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 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精神科住院病人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过程中出现急性肠麻痹特点,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突然死亡. 方法:将我院 1985~2002年住院病人中因服用精神药物所致 18例急性肠麻痹作临床分析. 结果:17年间我院 急性肠麻痹病人 18例(5例死亡)全部为几种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应用或合并抗震颤麻痹症药物所引起.结论: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便秘、腹胀等早期症状,一旦出现梗阻症状应作急症处理.  相似文献   

19.
肌萎缩是多种疾病共有的临床症状,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症等。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发生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出现延髓麻痹,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患者除用药治疗外,自我调治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来工低血钾麻痹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259例低血钾麻痹患者用统一方案进行补钾治疗,并对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9例均痊愈。以口服补钾为主治疗低血钾麻痹见效快、副作用小、费用低;低血钾麻痹患者心电图阳性率高。结论以口服补钾为主、静脉补钾为铺治疗低血钾麻痹效果好,方法简单,值得推广。心电图有助于低血钾麻痹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