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名涎腺混合瘤(mixed tumor),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临床上约80%发生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涎腺以腭部多见,而发生于上唇皮下者则较为罕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上唇多形性腺瘤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肿瘤 ,而腮腺副腺体多形性腺瘤临床则很少见。我科应用CT进行检查并且手术治疗了 1例腮腺副腺体多形性腺瘤 ,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性 ,40岁 ,右颊部无痛性肿块缓慢生长3年入院 ,病程中无自觉症状。查体一般情况良好 ,专科检查于右颧弓和颧骨体相接的下缘 ,咬肌表面触及 2 cm× 3cm肿块 ,皮肤表面正常 ,肿块表面光滑 ,界限清楚 ,中等硬度 ,活动 ,无压痛。右颌下淋巴结未及肿大。颌面部 CT检查 :右咬肌表面可见 2 cm× 3cm× 1 cm球形肿块 ,界清 ,边缘光滑 ,与皮肤、咬肌均有明显界限。肿块密度低于肌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489例涎腺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840例,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居其前3位;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1649例,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基底细胞腺瘤居其前3位。涎腺恶性、良性上皮性肿瘤男女之比为1.13∶1和0.99∶1;平均发病年龄47.86岁和44.86岁;腮腺和腭部为好发部位。结论:腺样囊性癌和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良性上皮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1878例涎腺肿瘤WHO组织病理学新分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根据WHO1990年涎腺肿瘤组织病理学新分类标准对1878例涎腺肿瘤及肿瘤样疾病进行重新分类,并重点对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描述。结果 1878例涎腺肿瘤以诞腺上皮性肿瘤为主,为1431例,占76.20%,其中腺瘤发病居首位,其次是涎腺癌,涎腺肿瘤样疾病居第三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恶性多形性腺瘤为最常见的涎腺癌,特别注意了腺癌亚分类中的几种少见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5 3 和P185 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2 0例多形性腺瘤、12例腺淋巴瘤、1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和 2 5例腺样囊性癌中P5 3 蛋白和P185 蛋白。结果 :两者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率 (p <0 0 5 ) ,晚期恶性涎腺肿瘤的P5 3 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涎腺肿瘤 (p<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涎腺肿瘤中P185 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结论 :P5 3 和P185 蛋白在多形性腺瘤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P5 3 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P185 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涎腺恶性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杨兵  徐洪 《广东牙病防治》2002,10(4):320-320
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常见的良性肿瘤。常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小涎腺以腭部多见。在颌面部,发生于除涎腺以外的软组织较少见。现将颏下部软组织混合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形性腺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3 例多形性腺瘤中VEGF的表达和MVD,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VEGF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P<0.05);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与正常涎腺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VEGF有较高水平表达,MVD的分布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也称混合瘤,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与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临床上以腮腺最多见,其次为颌下腺,小涎腺中以腭部腺瘤较多见,而发生于颊部小涎腺的多形性腺瘤极为罕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发生于右侧颊部小涎腺的多形性腺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丽娟  严明  田臻  邱嘉旋  徐骎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2):1254-1256,1261
目的:检测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与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另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以及瘤旁涎腺组织石蜡组织标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yclinD1在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水平不仅在于肿瘤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而且瘤旁涎腺组织中Cyclin D1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瘤旁涎腺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Cyclin D1可能参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PTEN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基因水平上的作用。方法: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cm腺体组织和舌下腺组织(舌下腺结石摘除的腺体)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之间PTE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 cm腺体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舌下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 cm腺体组织与舌下腺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基因的阳性表达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enascin-C(TN-C)mRNA和CD9mRNA在涎腺肿瘤的表达及其对涎腺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25例多形性腺瘤(PA)、25例腺样囊性癌(ACC)、20例黏液表皮样癌(MEC)、10例腺泡细胞癌(ACCa)中TN-CmRNA和CD9mRNA的表达。结果:TN-CmRNA在正常涎腺组织中呈阴性表达;CD9mRNA在正常涎腺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0%;TN-CmRNA、CD9mRNA在4种涎腺肿瘤中均有表达,TN-CmRNA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多形性腺瘤与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9mRNA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腺样囊性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形性腺瘤中TN-CmRNA和CD9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在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中TN—CmRNA和CD9mRNA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TN-CmRNA和CD9mRNA与涎腺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对涎腺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涎腺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可以发生于任何有涎腺组织存在的部位。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硬腭和软腭的小涎腺、颊粘膜和唇是最常见的部位。也有报告迷走的涎腺组织见于下颌骨、颈部皮肤、脑垂体、乳突、扁桃腺、颈淋巴结、喉和中耳。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是大涎腺最常见的肿瘤。混合瘤在大涎腺的发生占92.5%;在小涎腺占6.5%。发生在口腔的混合  相似文献   

13.
265例涎腺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总结分析近10多年来涎腺肿瘤临床及发病特点的一些变化.方法:对265例涎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及结论:涎腺肿瘤近10多年来发病逐渐增多,其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构成比在增加,尤其是腮腺Warthin瘤发病增多最为明显;多形性腺瘤仍是涎腺肿瘤中发病最多的肿瘤,但其构成比在降低,在腮腺肿瘤中,Warthin瘤的构成比已超过多形性腺瘤而居第一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OPN在68例涎腺肿瘤(多形性腺瘤20例、腺样囊性癌24例、Warthin瘤24例)和20例瘤旁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OPN在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中均较正常涎腺组织增高(P<0.05);在腺样囊性癌中较正常涎腺组织增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OPN在正常涎腺组织和腺样囊性癌中有弱表达,在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中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5.
小涎腺肿瘤较少见,占头颈部肿瘤2%以下,其中61%为良性,39%为恶性。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占90%以上,其余主要是单形性腺瘤。作者研究了10,119例潘检资料,不包括腮腺和颌下腺,26例来源小涎腺良性肿物,其中17例为多形性腺瘤,9例为单形性腺瘤。单形性腺瘤发病年龄在42~69岁,性别无明显差别,位于上唇者8例,下唇者1例。单发性肿瘤临床表现是相对的质硬,多数粘膜下肿块能自由活动,韧而轻压缩感,表面粘  相似文献   

16.
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上皮性肿瘤,多次复发或病程长者可恶变为恶性多形性腺瘤.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是多因素、多基因变异的综合病变过程.研究发现,细胞遗传学改变、癌基因、抑癌基因、黏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过程中均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多形性腺瘤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腮腺腺泡细胞癌伴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国内外文献偶有报导 ,而以腮腺癌为主伴多发性腺瘤的病例尚未见报导。作者遇到 1例腮腺腺泡细胞癌伴多形性腺瘤病例 ,报导如下 :临床病例 女 ,2 5岁 ,于 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垂下方有一枣核大小肿物 ,伴疼痛。以后肿物生长快 ,增大明显。体检见左耳垂下方 3 .0cm× 3 .0cm× 2 .0cm大小肿物 ,表面光滑 ,与皮肤不粘连 ,质中等偏硬 ,边界不清楚 ,无明显活动 ,压痛明显。未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 :左腮腺肿物待排。术中见肿物包膜不完整 ,质脆 ,呈淡黄色 ,与面神经总干及周围组织粘连明显 ,钝性分离肿物 ,同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抑癌基因p16、癌基因rasp21的表达,探讨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p16、p21的表达。结果:(1)p16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100%,良性组为95%,恶性组为82.5%。正常组与恶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与良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2)p21表达:正常组阳性表达率为0%,良性组为65%,恶性组为72.5%。正常组与良性组或恶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良性组与恶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结论: 1.p16基因变异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2.ras基因产物p21过表达可能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早期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肿瘤中转录因子Pax9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Pax9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共48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除1例多形性腺瘤外,其余组织均表达Pax9。正常涎腺的腺泡细胞和导管内衬细胞、多形性腺瘤的上皮细胞、腺淋巴瘤的肿瘤上皮细胞和基底细胞腺瘤中Pax9弱阳性表达,差异没有显著性;而在增殖活跃的细胞如正常涎腺导管的基底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增强,恶性肿瘤中Pax9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与正常和良性肿瘤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ax9在涎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诊断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的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22例腮腺区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5例腮腺淋巴瘤,进行各项临床资料内容的卡方检验及逐步判别分析。结果(1)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好于40-59岁的女性,局部表现为涎腺区肿块,质中、表面光滑、有酸胀和时大时小现象,还有口干、眼干和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抗炎治疗有效。(2)建立了类肿瘤型舍格伦综合征、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判别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