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例胃脘痛患者的舌象观察刘可,李霄伟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痛,其舌象变化迅速,可准确的反映该病的性质,舌诊在该病的诊治和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观察了200例胃脘痛患者的舌象,并与200例健康人舌象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例患者的诊断分...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脘痛患者舌象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研究慢性胃脘痛患者常见舌象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结果发现慢性胃脘痛患者不同舌质、舌苔HP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消化性溃疡(DU)和慢性胃炎(CG)对应舌象之间HP阳性率差异显著,同时发现HP感染和黄腻苔、紫暗舌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0例抑郁症患者舌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抑郁症病人的舌象特点,研究抑郁症的中医病机。方法对确诊的抑郁症病例拍摄舌片,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抑郁症患者中,舌象异常者176例。舌色异常以暗红最多,红舌、青紫舌次之;舌形异常依次为舌点刺、舌齿痕、舌胖大、舌娇嫩;舌苔异常为白腻苔、黄腻苔多见。结论抑郁症舌象异常率较高,其特征可为中医辨证及病机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例抑郁症患者舌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姬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37-38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滞和意志减退为主要表现,伴有相应的躯体及心理等多种症状的精神科常见疾病。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舌质、舌苔等)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查方法。体内脏腑通过经络与舌相连,故舌有“脏腑之外候”之称,不同病症可体现出不同的舌象特征。我们在对200例抑郁症患者舌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抑郁症的病机规律。 相似文献
5.
63例肝硬化患者的舌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澄清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6):657-657
肝硬化属于祖国医学的“膨胀”、“症瘕”、“积聚”等病症。其主要病变在于气滞血瘀、水湿内停 ,晚期可致肾阴肾阳的亏损。舌象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笔者观察了 63例肝硬化患者的舌象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63例肝硬化患者为本院 2 0 0 2年 5月~ 2 0 0 3年4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 56例 ,女 7例。年龄 2 5~ 66岁 ,平均 42 .1岁。病程 1~ 8年 ,其中 <1年 12例 ,1~ 5年 2 5例 ,>5年 2 6例。1.2 方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将舌自然伸出 ,通过自然光线观察其舌质、舌苔。注意排除染苔。1.3 结… 相似文献
6.
200例血栓闭塞型脉管炎舌象观察赵文研,陈荣,高怀林河南省安阳市卫校(455000)主题词血栓性脉管炎,舌象/分析脉管炎患者常出现不正常舌象,目前文献却少记载,为总结中医舌诊优势,对其舌象改变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我们检查了200例脉管炎患者的舌象,现将...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舌象变化,提高舌诊在急性期脑出血辨证中的作用。方法选88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在入院后24h内观察其舌色、舌苔,按病情、出血量、中经络与中脏腑等分组分析舌象变化。结果病人的舌色改变多见红舌;次为紫舌,再为暗红舌。舌苔以黄厚苔多见,次为薄黄苔,再为黄腻苔。中经络与中脏腑组间比较,中经络多见紫舌、紫/暗红舌合并,中脏腑多见红舌、红/绛舌合并。从病情看,轻、中型舌色多见紫舌、紫/暗红舌合并,重型多见红舌、红/绛舌合并。舌苔改变各分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舌色多见红、紫、暗红,舌苔多见黄、腻苔,舌色变化与病情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能反映中风的病理变化,是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136例鼻咽癌舌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136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了舌象及舌苔涂片细胞学观察及舌淤斑淤点和舌下静脉曲张的观察,并与62例非癌组作对照。观察结果表明鼻咽癌组角化细胞超过50%,比非癌组明显增多,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淤斑淤点及舌下静脉曲张,鼻咽癌与非癌组对照差异显著(P<0.01)。一、资料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136例鼻咽癌的初诊病人,皆未进行任何治疗,经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病理切片确诊。其中男110例,女26例,男女之比约4∶1,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14岁,平均年龄为45.16岁,另外检查心、肺、肝、脾血压等均正常。经鼻咽部切片及涂片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91~1996年6年对我区103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各期的舌象进行观察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03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男87例,女16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10岁,平均年龄33岁。病人在患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对比肺癌化疗与非化疗患者的舌象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280例肺癌化疗患者以及92例肺癌非化疗患者舌象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化疗患者暗舌、红舌、厚/腻苔、胖大舌、裂纹舌出现率明显高于非化疗患者。结论:化疗易伤脾胃,加重痰瘀等邪实,为化疗过程中配合健脾除湿、行气活血的治法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17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78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3例,分别观察舌苔、舌质、舌体的变化,结果:慢性胃炎各型不同,舌象表现也不同,验证了中医“舌为脾之外候,舌苔乃胃气之薰蒸”的理论,并为各型慢性胃炎提供舌诊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舌象观察的临床意义附院中医科(046000)李秋香,李慧萍,张克英晋城市教育学院李学斌舌有舌质和舌苦之分。舌苔分苦质、苔色两方面。舌质和舌苔综合观察,以舌色为纲,舌苦为目,形成了常见的一些舌象。舌象往往随正邪消长和病情的进退呈相应的动态变化,故对... 相似文献
16.
17.
716例消化性溃疡病舌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探讨溃疡病舌象情况,把舌诊和内窥镜检查结合起来,观察了716例经内镜证实的溃疡病患者的舌象,现报告如下。l材料和方法对960例接受纤维内镜检查患者,均于检查用药前进行舌象观察,并把纤维胃镜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716例列为本文研究对象。其中男562例,女154例,年龄14~74岁。2结果716例消化性溃疡病患者舌象见表1、表2,。表1消化性溃疡病舌体表现(n=716)表2消化性溃疡病舌苔表现《n二716)3讨论舌诊是中医四诊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中医归于“胃肤痛”、”‘痞满”、“”腹胀”等范畴的… 相似文献
18.
干燥综合征患者80例舌象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近代中医对其从病名、病机、证候、治法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迄今有关舌象观察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拟就临床采集的80例pSS患者舌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特征,以期更好地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舌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传统方法,是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舌乃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人体有很多经络与舌联系,凡人体内部的变化,如脏腑的虚实、病情的深浅、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均可客观正确地反映在舌象上,而且舌象能较稳定地表现出疾病的本质。据此,笔者观察了尿毒症118例的舌象,借以探讨尿毒症的病机,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193例SARS患者舌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SARS患者的舌象,为SARS舌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各医院指定专人分别采用600万像素富士数码相机、佳能数码相机、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均在上午9~10时自然光线单次摄影。经专家筛选后确定193舌象照片并结合90名SARS一线专家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软件存储处理。结果(1)193例SARS患者照片中舌质淡红70例(36.27%),舌质红60例(31.09%),舌尖红25例(12.95%),舌质暗红12例(6.22%),舌质紫红11例(5.70%),舌质绛6例(3.11%),舌紫暗5例(2.59%);(2)193例SARS患者照片中舌苔以白腻、薄白、灰黑苔、少苔、薄黄为主。舌苔白腻65例(36.68%),舌苔薄白25例(12.95%),灰黑苔23例(11.92%),少苔20例(10.36%),舌苔薄黄20例(10.36%),舌苔黄厚腻15例(7.77%),舌苔黄垢腻13例(6.74%),舌苔黄腻10例(5.18%)舌苔黄燥5例(2.59%);(3)193例SARS患者照片中SARS的舌体以边有齿痕、舌有裂纹和舌有瘀斑为主。舌边齿痕90例(46.63%),舌有裂纹57例(29.53%),舌有瘀斑46例(23.83%)。结合调查问卷结果SARS早期多在发病后1~5d左右,病机以热湿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舌质主要表现为:舌淡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微腻为主;中期多在发病后3~10d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正邪交争,邪阻少阳为特点,舌质主要表现为:舌暗红、紫红,苔白腻或黄厚腻为主;极期(高峰期)多在发病后7~14d左右,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淤血内阻为主要特点。舌质主要表现为:舌红绛,舌紫暗为主,苔白腻或黄腻;恢复期多在发病后10~14d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挟湿挟瘀为主要特点,舌象主要表现为:舌淡红,质嫩,边有齿痕,苔少或苔薄少津,或舌淡略暗,苔薄腻。结论SARS患者舌象和病情有一定相关性,研究SARS患者舌象对分析病情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