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目前,很多单位在单采血浆的同时采集白细胞,用于制造转移因子和干扰素等制剂。我们就单采血浆同时吸取白膜后,对献血者血液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观察的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献浆者的筛选按照《献血体格检查标准》(见冻干健康人血浆制造及检定规程)  相似文献   

2.
<正>早在1934年人们就试用粒细胞输注治疗白细胞缺乏的感染者,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多方改进采集白细胞的技术,以至发展到单采白细胞术(leukepheresis),促进了白细胞的临床应用。1981年,Cantell等将单采白细胞用于制备干扰素(α-INF),为人体血液白细胞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我国已有诸多单位依照卫生部《血浆单采术手册》(下称《手册》),单采血浆时兼采一程白膜(buffy coat),取得原料白细胞(suorceleukocyte),用以制备白细胞制剂。笔者报导单采血浆兼采一程白膜后,献血者血液中血细胞计数的情况及分析。  相似文献   

3.
献血45d后献血者部分生化和免疫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后部分生化免疫参数的变化及其对机体功能恢复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生活、工作环境相同,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的献血者250名,年龄18—26岁,按血液采集标准步骤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其总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CD3)、T辅助细胞(CD4)和T抑制细胞(CD8)浓度(数),45d后再次采集血液测定相同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献血前比较,所测定的献血后外周血中的生化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中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与献血前比较其浓度明显增加(P<0.05);四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献血后CD3、CD4和CD8均显著增高(P<0.01),CD4/CD8比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还显示献400ml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和总淋巴细胞数有高于献200ml者的趋势。结论献血能启动献血者机体应激反应系统,蛋白合成增加,T细胞亚群比例升高,使机体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2个月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血常规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2个月内捐献单采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60例作为研究组,以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献血者献血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 累计献血次数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酶联...  相似文献   

5.
反复献血对献血者重要脏器功能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但可能造成献血者NK细胞活性的降低。笔者为了研究反复献血对献血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体液免疫的影响,对照检测了反复献血者与未献过血者的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机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单采血小板以浓度高、纯度好的持性,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笔者回顾分析了50例长期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外周血象变化,探讨长期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的改变及其对献血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按性别构成比为1∶1,选择2015年10月7日至2015年12月5日于烟台市中心血站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3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30).研究组纳入标准:①献血品种为单采血小板;②捐献单采血小板5年以上,且每年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10次;③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标准:①献血者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②不愿意参加试验者.按性别、年龄匹配后,随机选择同期于本站首次捐献全血的献血者30例纳入对照组(n=30).对照组纳入标准:①首次献血;②献血品种为全血;③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标准:①献血者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②不愿意参加试验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献血后1、24 h及7d,以及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的血浆PTH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献血后1、24 h及7d,以及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 CD8+T细胞等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上述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两组献血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本人认可对献血与健康相关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自愿配合本项研究,并与之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PT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水平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gM、IgG、IgA水平,以及CD3+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绝对数、CD8+T细胞绝对数、CD4+ CD8+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 CD8+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CD3+ CD8+T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 h PTH水平为(72.47±7.25)ng/L,较采集前的(54.70±6.59)ng/L和对照组的(51.90±7.62)ng/L均显著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37、10.712,P<0.01);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24 h及7 d PTH水平与采集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24 h和7d的IgM、IgG、IgA水平与采集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24 h和7d的CD3+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绝对数、CD8+T细胞绝对数、CD4+ CD8+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 CD8+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CD3+ CD8+T细胞比值,与采集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TH水平有短暂升高,但未发现其对献血者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我国目前的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不会影响无偿献血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因素对采集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小板捐献者血液因素对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方法 检测血小板采集前捐献者的各血液因素状况,跟踪检测连续过滤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产量,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将献血者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血容量(BV)7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单采血小板产品计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引入回归方程法.结果 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Plt,没有显著意义的MPV、Hct、RBC、Hb、MCV、BV从回归方程中剔除.回归方程:Y-2.285+0.003775Plt.结论 在排除机器本身因素对采集的影响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捐献者单采前Plt计数是影响少白细胞血小板采集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血浆中残余白细胞的潜在免疫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开展血浆去除白细胞工作的必要性。方法 用Nageotte计数法、流式细胞分析和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 ,对血浆中白细胞的数量、亚群情况、存活情况及同种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 新鲜血浆中残余的白细胞约为 3.3×10 5/袋 ,经过 3个月的冻存后尚有近 30 %的白细胞存活并显示一定的同种免疫活性。结论 新鲜血浆的输注有引起同种免疫作用的危险 ,大量使用新鲜血浆如血浆置换等必须考虑白细胞的去除 ,如经济条件允许 ,输注去白细胞的血浆无疑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缝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并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等参数与采集后1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血小板数目和相关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献血者血液的部分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目前各级采血机构对献血者血样检测的项目包括:①血清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I);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③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④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的测定;⑤梅毒血清学试验等。下面将浅析这些筛检措施对保证输血安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血站工作人员预测缺铁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血液中心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618名献血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血清铁蛋白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铁缺乏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身高负相关(P0.05),与体重、血红蛋白水平正相关(P0.05);女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负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体重、年龄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铁缺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年度单采次数(OR=9.719,P0.05);其次分别是BMI(OR=0.362,P0.05)、性别(OR=0.124,P0.05)和血红蛋白(OR=0.055,P0.05)。结论年度单采次数越多、BMI越低、女性、低血红蛋白,可能预测缺铁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单采血浆对献浆者部分血浆蛋白和电解质水平的影响,为保障献浆者健康安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2月—5月在四川省两家单采血浆站招募223名新献浆者,经纳排后共纳入118名献血浆者。收集献浆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并持续随访观察一年,检测每次捐献血浆前部分血浆蛋白及电解质水平。分析部分血浆蛋白及电解质水平的变化趋势,利用协方差分析排除献浆前各相关指标基线水平的干扰,分析献浆次数对献浆后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探索相关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男性献浆者铁蛋白(SF,serumferritin)水平随献浆次数增加呈现一定下降趋势,其余成分水平则随献浆次数增加无明显波动。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献浆次数对SF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基线水平之后,献浆次数对SF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持续一年低频次捐献单采血浆不会对献浆者血浆蛋白及电解质水平产生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献血者教育对献血者筛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到各级采供血机构都着重致力于提升血液质量,招募低危人群献血者,以便在源头上保障血液安全。本中心在献血者识别、教育、动员、招募、筛选、保留活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和实用的措施,不但使越来越多的人在参加无偿献血前知情,而且对避免不合格献血者参加献血,确保献血者筛选的安全和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传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受血者出现败血症等严重的输血反应.污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携带的细菌.多次献血者的穿刺部位可能会形成疤痕,疤痕部位的皮肤凹凸不平使有效的清洁消毒更为困难,导致皮肤携带的细菌污染采集的血液.由于血小板的贮存条件有利于细菌增殖,引起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因此对浙江省血液中心质控实验室9000余份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阳性结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已献血次数明显高于整个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已普遍应用,受到了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白细胞过滤器以其去除白细胞效率高,操作简便,价格合理且无不良反应而成为最有效的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产生及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染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细胞检测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 年6 月~ 2019年9 月期间,献血间隔期大于2 周,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20 次及以上的固定献血者20 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无既往献血史,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献血前抽取静脉血3ml,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献血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容(HC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RE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等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并用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WBC,HCT,RDW,PDW,MPV,RBC,Hb,RET#,LYM%,PLT,P-LCR 和RET% 等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2.07,均P > 0.05)。结论 按规定献血间隔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由于机体自身及骨髓造血的代偿调节作用,其外周血血细胞检测大部分参数均无明显变化,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捐献20次且间隔14~16天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2例,均为男性,年龄25~54岁,捐献间隔时间为14~16天。分为三组:第1次捐献前留取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第10次和第20次作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生化检测项目包括:ALT、Alb、TP、Ca、P、Fe和SF。结果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ALT、Alb、TP、Ca、P和Fe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1和观察组2样本S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20次且间隔14~16天单采血小板的男性献血者外周血ALT、ALB、TP、Ca、P和Fe无明显变化,但捐献10次以上存在铁存储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3名采用间隔采集模式(2 U→1 U→2 U)及22名采用连续采集模式(每次均为2 U)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单采血小板前后,分别测定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_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结合其各自体重指数(BMI)分析。结果采用间隔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单采前与4周后Plt(×109/L)分别为282±46和277±51,采用连续采集模式单采前与4周后Plt(×109/L)分别为307±55和291±53(均为P>0.05);2种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组间单采12个月前后其MPV、P_LCR和PDW比较均有减少趋势,其中连续采集模式组在单采12个月前后血液的MPV(fL)分别为8.6±0.46和8.0±0.47(P<0.05)。BMI<24的献血者采用连续采集模式单采前和下次单采前的Plt(×109/L)分别是298±60和264±45(P<0.05)。结论选用不同采集模式除考虑献血者外周Plt外,还需综合参考MPV、P_LCR、PDW和BMI等指标,对BMI<24的献血者宜采用间隔采集模式,以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和采集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