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李桐军  吴东  陈江 《医学综述》2012,(21):3538-3540
由于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的各种限制,采用骨替代材料修复骨缺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珍珠层位于贝壳的最内层,由有机质支架包绕文石型碳酸钙构成。许多研究发现其在构造和力学强度上与皮质骨相似。珍珠层在大量的体内和体外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通过骨传导和骨诱导机制,促进新骨形成。现就珍珠层与成骨相关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廖军  徐普 《海南医学》2013,24(21):3197-3199
纳米珍珠层人工骨作为一种人工骨材料,与生物体骨组织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及骨传导作用.当纳米珍珠层人工骨被移植于骨缺损区时,能促进骨组织的骨生成作用.本文就国内外关于纳米珍珠层人工骨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就人工骨材料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3.
珍珠层作为骨修复材料,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合适的降解性能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文章综述了珍珠层的结构及成分、细胞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及对前成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作用,同时展望了其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由创伤、感染、肿瘤及先天性因素引起的四肢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是矫形外科及材料学科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治疗方法较多。有游离的和带血管的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骨移植。但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异体骨、异种骨有传播疾病、免疫排斥反应之虞。单用人工骨因骨诱导活性不足或缺乏,临床应用均受到很大限制。组织工程骨移植是骨修复重建的热点和难点,代表未来骨缺损修复的发展方向。生物衍生成骨材料珍珠层骨诱导作用不肯定。在体内主要借助骨传导方式,通过“爬行替代”作用成骨。为加快成骨速度,改善成骨效果,我们采用珍珠层人工骨复合同种异体OBs。修复新西兰白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观察其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珍珠层粉(NP)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的复合材料,分析其修复颅骨缺损模型兔效果,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只新西兰兔建立兔颅骨缺损模型,颅骨顶部矢状缝周围3 cm×3 cm区域脱毛处理,全身麻醉后,于矢状缝两侧,造成4个直径8 mm的全层颅骨缺损孔,并保留完整的硬脑膜.每只新西兰兔4个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徐柜如  陈其勋 《广东医学》1992,13(4):188-190
自1972年至1989年,本院共收治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2180例,其中膝关节挛缩屈曲畸形578例,均作了股骨髁上后倾角截骨术。本手术疗效肯定,但并发症亦不少。本文仅就并发症及其处理作讨论。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股骨髁大块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修复骨软骨缺损,恢复关节功能的途径。方法 取同侧髌骨外侧关节面的骨软骨块,自体移植到股骨髁大块骨软骨缺损区。根据Cincinati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本组共8例病人。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6岁;缺损面积260-788m^2,平均480mm^2。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结果 通过对所得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显示术前术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术前评分为42分,随访结束后平均评分为77分。表示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部分病人可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结论 通过骨软骨自体移植的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是一条值得深入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韦辉贤 《医学文选》2003,22(6):874-875
股骨髁部粉碎骨折 ,属 AO分类 C2 、C3 型。近年来 ,此型骨折逐渐增多 ,治疗较困难 ,预后各家报道不一。我院自 1 996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共收治 32例 ,其中应用髁部特殊解剖钢板内固定 2 8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 ,男 2 4例 ,女 4例 ,年龄2 2~ 53岁 ,平均 36.5岁。受伤原因 :车祸伤 2 3例 ,坠落伤 2例 ,压砸伤 2例 ,其它伤 1例。开放性损伤6例 ,合并其它部位损伤、骨折共计 32处。股骨髁部粉碎骨折表现在髁上粉碎 ,髁间粉碎 ,前后髁间骨折 ,骨折多严重移位。1 .2 手术方法 本组 6例开放…  相似文献   

9.
10.
张雪松  郭万民 《甘肃医药》1995,14(1):59-59,F003
自1989年10月~1991年10月,我们用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治膝关节挛缩屈曲畸形117例,发生手术并发症者2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例患者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7~27岁, ??平均22.1岁。膝关节屈曲程度:31~45°者18例、45°以上者6例,同时有膝外翻者4例。全部病人为按膝行走或持拐助行。 手术方式采用膝松解和股骨髁上V形截骨,手术并发症24例(20.51%)。其中截骨移位8例,膑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兔股静脉局部单纯注射脂多糖构建股静脉血栓造模探讨炎症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新西兰大白兔9只,于其股三角区局部分离股静脉,均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假手术侧。无齿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股静脉局部注入脂多糖、30 min后去血管夹、逐层缝合皮肤,并将实验兔分为外科小夹板固定组(n=5)和非固定组(n=4)两组。造模72 h后进行血管加压超声检测确定栓塞的情况,检测结束后处死兔,迅速取实验段的股静脉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除固定组1只兔于60 h后死于肺栓塞外,其余8只兔存活;血管超声检测8只兔实验侧可见明确的血栓形成,而对照侧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病理学HE检测显示所有兔的实验侧股静脉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和炎细胞浸润,除固定组1只兔未形成血栓形成外,8只兔实验侧均可见明显的血栓形成,而对照侧均未见血栓形成及炎细胞浸润。固定组与非固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血栓形成的最直接原因,股静脉单纯注射脂多糖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隧道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的角度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影响.方法:54只家兔随机分为A、B和C3组,每组18只.重建时股骨隧道分别在定位角为30.、45.、60.下定位并重建,于术后4周、8周和12周时测量股骨隧道的宽带,计算骨隧道扩大率.结果:各组于术后4周时,骨隧道扩大率分别为(60.90±0.65)%、(61.80±0.12)%和(61.23±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时,骨隧道扩大率分别为(54.90±0.85)%、(55.33±0.87)%和(55.39±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骨隧道扩大率分别为(51.56±0.13)%、(51.81±0.98)%和(52.11±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隧道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角度的变化对骨隧道的扩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09年5月应用股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股骨远端复杂粉碎性骨折1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2~33个月,骨折均在6~8个月内愈合,无不愈合。按Kolmenrt评定标准,优12例,良3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结论股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1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术中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1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操作简单,术后固定可靠。结论老年粗隆间骨折常合并骨质疏松,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此类疾病,疗效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并能减少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股骨头坏死修复过程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勇  初同伟  周跃 《重庆医学》2006,35(2):125-126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了解股骨头坏死后的修复过程。方法应用液氮冷冻股骨头,于不同时相点观察股骨头的病理变化并测定股骨头BMD值。结果冷冻后股骨头呈完全性坏死,修复反应从近端开始,并伴有成骨和骨吸收现象,骨密度不均匀。结论液氯冷冻股骨头坏死模型的修复过程与目前成熟的动物模型相似。此模型适合作为治疗用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探讨股骨头坏死缺损的部位与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MMSA)后发生股骨颈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年人股骨标本25具,要求生前无髋关节疾患。将其随机分组,分别制造股骨头不同部位(负重区与非负重区)的骨缺损模型(模拟已发生塌陷并且坏死骨被清除后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将标本分为正常组、股骨头负重区域的坏死缺损10%、20%与非负重区域的坏死10%、20%,共5组。均在股骨头表面覆盖相匹配的金属假体,模拟单足站立时肢体负重力线的方向,加载一定的重量,直至股骨颈发生骨折为止。并分析股骨头不同坏死部位与股骨颈骨折发生的生物力学相关性。结果:股骨头负重区域坏死的股骨颈强度比非负重区坏死的强度来得小,易发生变形和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股骨头负重区域坏死对MMSA术后股骨颈的影响较大,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负重区坏死>20%是MMSA术的相对禁忌证,术后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7.
下肢旋转角度对髋部骨密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下肢不同旋转角度下的髋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测量,了解下肢旋转角度的变化对髋部BMD测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女性,平均年龄60.7岁(45~85岁),平均身高161.8cm(150~175cm),平均体重67.4kg(48~80kg)。进行机器质量控制后,在下肢中立位、15°内旋、30°内旋状态下分别测量髋部BMD,每一角度测量后,均要求受试者下测量床,然后再重新上测量床摆体位。分析比较不同旋转角度下的髋部BMD变化。结果随着下肢旋转角度的改变,髋部BMD测量值均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在Ward's三角区域和股骨粗隆区域的BMD变化明显大于股骨颈BMD改变。从中立位到15°内旋及15°内旋到30°内旋时,股骨颈、Ward's三角和股骨粗隆BMD值均有显著变化(P<0.01)。而从中立位到30°内旋时,髋部BMD值增高,但其相关系数较低(r=0.36~0.4,P>0.05)。结论髋部BMD测量的精度明显受下肢旋转角度变化的影响;富含松质骨区域的BMD改变更易受下肢旋转角度变化的影响;良好的测量前定位和下肢固定,对提高髋部测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珍珠层/聚乳酸重组人工骨(NPCB)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及成骨特点,评价其性能,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NPCB随机植入成年新西兰白兔1.5 cm的桡骨缺损内,并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观察NPCB植入后动物的局部反应,检测动物术后1周、4周的血钙值,并与术前1天比较;于术后6、8、12、16周取材,作X线、骨矿含量、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组织反应、骨缺损修复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 NPCB植入后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术后1周、4周血钙值与术前1天相比无明显差异。植入NPCB的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在6~12周时升高幅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12周后植入NPCB的骨缺损内骨矿含量出现下降。X线检查、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NPCB的成骨方式主要是骨传导成骨,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NPCB与宿主骨结合紧密,而空白对照骨缺损断端仅有少量骨修复,形成骨不连。NPCB植入后即开始其降解过程,12周以后材料周围出现较多吞噬有材料颗粒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6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未降解吸收。结论 NPCB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能力,可以在体内逐渐发生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