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肺上皮间质转化的体外模型,筛选出对肺纤维化有抑制作用的丹参活性成分。方法:设立丹酚酸A(10,20,40,80,160μmol·L~(-1))组,丹酚酸B(10,20,40,80,160μmol·L~(-1))组,丹参素(10,20,40,80,160μmol·L~(-1))组,丹参酮Ⅱ_A(10,20,40,80,160μmol·L~(-1))组及空白组作用于A549细胞,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MTS)检测这些有效成分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以筛选出丹参有效成分的安全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下,再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酚酸A组,丹酚酸B组,丹参素组及丹参酮Ⅱ_A组,用MTS法检测丹参有效成分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诱导的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丹参有效成分对纤连蛋白(FN),I型胶原(COL-Ⅰ)表达的影响。综合以上结果,筛选出抑制作用较好的丹参有效成分,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对细胞E-钙粘(E-Cad)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丹酚酸A 40μmol·L~(-1),丹酚酸B 160μmol·L~(-1),丹参素160μmol·L~(-1)对A549细胞具有毒性作用(P0.05)。在无毒浓度范围下,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A 10,20μmol·L~(-1),丹酚酸B 80μmol·L~(-1)在培养24 h后对TGF-β_1诱导的肺上皮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培养72 h后,丹酚酸A 5,10,20μmol·L~(-1),丹酚酸B 40,80μmol·L~(-1)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P0.01)。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FN,COL-Ⅰ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A20μmol·L~(-1),丹酚酸B 40,80μmol·L~(-1)对FN,COL-Ⅰ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E-Cad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A 20μmol·L~(-1),丹酚酸B 80μmol·L~(-1)时,细胞E-Cad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丹酚酸A,丹酚酸B对TGF-β_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治疗肺纤维化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2.
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录的含丹参成方制剂的提取方法分为水煎煮法、乙醇加热回流法、乙醇-水提取法三大类,通过列表分类进行工艺分析,揭示存在提取溶剂选择不当、提取时间过长、提取温度过高、提取次数过多等问题,不利于丹参制剂的产业化生产。选取一种高效低耗并适合产业化生产的丹参提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丹参制剂的工艺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采用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及“发汗”处理加工丹参药材,并对切段样品和整体样品进行了晒干和阴干处理,通过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干燥方法及不同形式药材干燥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晒干样品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迷迭香酸损失明显,但整体药材优于切段;烘干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影响较大,高温(80~100 ℃)易造成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大量损失;丹参经“发汗”后,迷迭香酸含量降低,丹酚酸B无明显变化,而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升高;阴干及低温烘干(40~60 ℃)最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保留,且阴干处理的切段样品与整体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从各活性成分含量、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丹参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应以阴干或低温(40~60 ℃)烘干为宜。  相似文献   

4.
徐玉玲  白婷钰  付春梅  谭悦棋  郑燕  刘涛 《中草药》2016,47(24):4357-4363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黑小斌  李欢  李慧  梁小燕  高静  彭亮  李依民  张岗 《中草药》2020,51(22):5833-5838
目的 构建丹参无菌培养体系并进行无菌材料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为丹参快繁及次生代谢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利用正交实验筛选丹参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激素配比,并进行芽、根的诱导,建立组织培养体系;HPLC法分析有效成分含量。结果 丹参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1.0 mg/L)+2,4-D(0.5 mg/L),最适生芽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1.0 m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0.5 mg/L)。丹参7种有效成分在无菌苗、愈伤组织和再生苗中均可检测到,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迷迭香酸与丹酚酸B含量较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丹参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并获得生长旺盛的再生苗;3种无菌材料有效成分积累存在差异,为丹参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对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酚妥拉明组(10 mg·kg-1),丹参素组(30 mg·kg-1)和丹参酮ⅡA组(30 mg·kg-1)。通过向肠系膜滴加去甲肾上腺素(NA)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一次性经舌下静脉注入药物(丹参素、丹参酮ⅡA和酚妥拉明或者生理盐水),10 min后向将近回盲部的20 cm的肠系膜区域滴加0.05 g·L-1的NA溶液100μL,观察滴加NA后1,3,5,10,20,30 min时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并记录肠系膜微动脉血液流态镜下血液流态、毛细血管开放率和血流恢复时间。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A对肠系膜微动脉有明显的收缩作用,血液流态分数明显增加,毛细血管开放率明显降低,血流恢复时间明显升高,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能在一定程度减轻NA对肠系膜微动脉的收缩作用,改善血液流态,提高肠系膜毛细血管网交点开放率,缩短微循环障碍的恢复时间(P0.05,P0.01)。结论: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能改善NA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5,(8)
目的探讨丹参根部直径大小与其活性成分含有量间的相关性。方法 HPLC法测定4个平均直径(1.366、1.085、0.808和0.360 cm)丹参根中的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含有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直径最小的丹参根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的含有量分别是直径最大的150%、193.71%、533.33%,200%和377.78%。结论丹参加工时不应将细条及须根丢弃。  相似文献   

8.
不同粒径的复方丹参粉末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高温、高湿、光照条件下超微粉碎对复方丹参粉末中各指标成分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制备不同粒径的复方丹参粉末,以综合变化率为评价指标,运用HPLC测定各粒径粉末分别在高湿、高温、光照条件下放置5,10 d后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 结果: 高湿条件下,丹参中隐丹参酮和丹酚酸B的含量降低幅度较大,以粗粉的含量降低幅度最大,微粉Ⅱ的变化最小;高温对丹参酮Ⅰ、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影响较明显,其中微粉I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微粉Ⅱ的变化最小;光照对丹参中各指标成分的影响均较大,粗粉受光照的影响最大,微粉Ⅱ受光照影响影响最小;不同粒径复方丹参粉末中三七的各指标成分对高温、高湿和光照均较稳定。 结论: 光照对不同粒径的复方丹参粉末中各指标成分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应避光保存;随着粒径的减小,复方丹参粉末的稳定性呈现先变好后变差的趋势,以微粉II的稳定性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建立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丹参酮Ⅱ_A(TSⅡ_A)、丹酚酸B(SAB)、人参皂苷Rg_1(GRg_1)的UPLC-MS/MS分析方法,并开展药物动力学研究。选用SD大鼠,单剂量灌胃(ig)复方丹参方,采集血液与脑组织样品,采用UPLC-MS/MS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TSⅡ_A、SAB和GRg_1的浓度,以Phoenix Win Nolin 6.1药动学程序软件对数据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采用统计矩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经方法学考证,3种成分的峰面积与其在血样及脑组织中的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2 2);回收率为58.86%~112.1%,日内、日间RSD≤9.7%,准确度及稳定性均符合体内药物分析的要求。大鼠ig给复方丹参方后的血浆药动参数如下:丹参酮Ⅱ_AT_(max)(1.58±0.081)h,C_(max)(725.4±88.20)μg·L~(-1),AUC_(0-t)(2 101.3±124.85)μg·h·L~(-1),MRT_(0-t)(3.66±0.05)h;丹酚酸B T_(max)(1.29±0.21)h,C_(max)(307.9±46.75)μg·L~(-1),AUC_(0-t)(537.4±88.24)μg·h·L~(-1),MRT_(last)(2.08±0.11)h;人参皂苷Rg_1T_(max)(1.42±0.20)h,C_(max)(460.38±154.60)μg·L~(-1),AUC_(0-t)(383.4±88.16)μg·h·L~(-1),MRT_(last)(1.87±0.046)h。脑组织药动参数如下:丹参酮Ⅱ_AT_(max)(0.75±0.22)h,C_(max)(1.41±0.420)ng·g~(-1),AUC_(0-t)(4.34±2.48)ng·h·g~(-1),MRT_(0-t)(4.00±1.90)h;丹酚酸B T_(max)(1.08±0.20)h,C_(max)(21.09±4.850)ng·g~(-1),AUC_(0-t)(14.83±3.160)ng·h·g~(-1),MRT_(0-t)(0.99±0.08)h;人参皂苷Rg_1T_(max)(0.50±0.16)h,C_(max)(130.96±54.220)ng·g~(-1),AUC_(0-t)(136.24±34.350)ng·h·g~(-1),MRT_(0-t)(2.87±0.33)h。该研究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可用于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丹参酮Ⅱ_A、丹酚酸B、人参皂苷Rg_1中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安国栽培丹参的质量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评价安国不同村栽培丹参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丹参酮ⅡA 含量;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砷和汞;用AA40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铅、镉;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镍和钴,检测限分别为1 .5 ,1 .0μg·L-1 。结果:6 个样品中丹参酮ⅡA 含量平均值为0 .135 % ,低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有害元素砷、汞、铅、镉、镍、钴等的平均值依次为0 .341 ×10 -6,0 .013 ×10 -6,1 .838 ×10 -6 ,0 .026 ×10 -6,1 .287 ×10 -6,0 .668 ×10 -6μg·g -1;土壤中6 种元素的比值即富集系数≤0 .5 。结论:安国县栽培丹参的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5个不同地域丹参为材料,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不同产地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与有效成分积累规律,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不同产地的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量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二者相关性分析显示一些内生真菌与丹酚酸B、咖啡酸等几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极显著相关(P <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丹参中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以丹参酮ⅡA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加醇量、提取时间及次数对丹参中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的影响;以丹酚酸B的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及次数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脂溶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30 min;水溶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为加5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30 min。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适合于工业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丹参种子的形态结构、萌发与贮藏特性,为丹参规范化栽培和种子长期贮藏提供参考。方法:形态结构研究采用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观察种子的外观形态、解剖结构和显微结构并拍照;萌发特性研究考察丹参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最适宜温度以及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贮藏特性研究考察不同贮藏含水量和贮藏温度下种子活力的变化,从而确定最优化的贮藏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结果:1丹参种子在15~35℃均萌发较好,最适萌发温度为20~30℃;15/25℃,20/30℃的变化温度能有效促进种子萌发,高温下光照可抑制种子萌发;2低温贮藏效果优于室温贮藏;较高或较低的含水量会导致种子活力的快速降低,丹参种子的最佳贮藏含水量为5%,贮藏温度为4℃。3丹参果实的果皮由黏液细胞层、薄壁细胞层、单层石细胞、厚壁细胞层组成。吸水后黏液细胞膨胀、破裂,释放出胶状黏液质。结论:丹参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泛,可在大部分地区种植,育苗时可采用变温方法快速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含水量和贮藏温度是丹参种子贮藏中需要严格控制的重要指标,最适宜贮藏方法为低温干藏。丹参种子迅速而大量吸水的特性与黏液细胞层有关,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种子保持水分、抵抗干旱,但不利于种子贮藏。  相似文献   

14.
根际土壤元素有效性与丹参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8个省25个产地栽培和野生丹参根际土壤的分析结果表明,丹参产区土壤有效氮(N)、磷(P)、钾(K)、硼(B)、铁(Fe)、锰(Mn)、锌(Zn)、铜(Cu)含量丰缺水平差异较大。有效P,Fe极其丰富,有效K,Zn,Cu较为丰富,有效N,Mn含量较大面积上缺乏,整个产区有效B极缺乏。各元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与10种丹参活性成分也存在相关性,其中有效N,B,Fe,Mn影响最为显著,其余成分未呈现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性影响着丹参品质,丹参肥料管理的重点是分阶段控制N,B,Fe,Mn肥,并应减少磷肥的施用或不施用磷肥。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yocardial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major active extract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SM), and clarify their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in myocardial protection.METHODS Using rat aortic rings and cardiomyocyte hypoxia-reoxygenation injury(HRI)model, experiments of SM about four active fractions, include the total tanshinones, the mixture of total salvianolic acids and glycoproteins, the total salvianolic acides, and the glycoproteins were evaluated on myocardial protection.RESULTS The vasodilato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alvianolic acides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and the percentage of vasodilatation was (55.67??3.09)%. The experimental of myocardial cells protection showed that the total tanshinones had the strongest protective effect on myocardial cells, and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it had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 on HRI cells.CONCLUSION The tanshinones and salvianolic acids in SM have myocardial protective effect,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pathways and contributions, which speculates that they may have a synergistic effect in myocardi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6.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建立丹参种子的检验方法。方法:参考国际植物种子检验规程和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结果与结论:采用风选法筛选丹参种子,种子的净度为50%~60%;种子质量的测定方法宜选用百粒法,种子水分的测定用高温风干法,烘干时间为3 h;种子的生活力用四唑染色法。  相似文献   

17.
董昕  徐立  娄子洋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4):1048-1053
 目的 通过应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对丹参药材中的水溶性及脂溶性成分进行较为全面的质谱行为考察。方法 分别对8个丹参对照品进行了多级质谱裂解分析,并总结了水溶性丹酚酸类和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的裂解规律。对丹参药材进行了液相-质谱联用分析及多级质谱分析,根据裂解规律对药材中的目标成分进行归属。结果 鉴别和归属了丹参药材中的30个成分。结论 应用离子阱质谱的多级裂解信息对中药材中的复杂成分进行结构解析和鉴别,可以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乃至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石灰添加量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该药材的栽培和自毒作用缓解提供参考。方法:添加不同梯度的生石灰,以生长指标、产量及丹参素、迷迭香酸、二氢丹参酮等7种活性成分含量为指标,探讨石灰对丹参生长和活性成分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各指标成分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15 min,25%A;15~16 min,25%~40%A;16~18 min,40%~50%A;18~55 min,50%~75%A;55~56 min,75%~25%A),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添加石灰对丹参生长和生物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随石灰添加量的增加,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物质呈现了显著地负相关趋势,丹酚酸类物质先升高后降低;丹参酮类物质先降低后增加。在连作土中按60 g·m-2添加石灰和在新土中按45 g·m-2添加石灰均能使丹酚酸类成分显著增加,丹参酮类成分显著降低;而当石灰添加量提高至75 g·m-2时,这两类成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添加石灰未对丹参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会产生显著影响;但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物质呈现了竞争性变化趋势,这可能与p H对次生代谢物质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陕西境内由南向北的3种典型气候区以及过渡带布设22个试验区,将同一种源丹参种苗于春季栽植于上述试验区,统一规范人工栽培管理,采用HPLC检测样品的二萜醌类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并测定生物量数据(根长、分根数、根直径和根干重)。由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陕西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获取试验区的降雨量、年均温、昼夜温差等10个关键农业生态气象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种源的丹参在不同气候生境条件下获得的所有试验区丹参样品经检测均符合国家药典的限量标准,二氢丹参酮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气候区的丹参根系形态差别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10月相对湿度、4—10月水气压、4—10月累积日照时数、4—10月昼夜温差和年均温是影响丹参品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而4—10月20 cm平均地温、年活动积温、年均温、4—10月水气压、4—10月昼夜温差是影响丹参产量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丹参酮类物质均随纬度降低而升高,根的干物质积累量基本随纬度升高而降低,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相对于水分和温度条件,丹参对日照时数长短的要求并不严格。丹参可以适应多种气候条件,完成其正常生命过程,但与陕西北部的半干旱季风气候、中部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相比,南部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相对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更利于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引种于天津地区丹参的质量,探索在本地区大田培育丹参的可行性;比较来源不同产地丹参种苗引种后药材的质量差异,拟筛选适宜天津引种的优质种源。[方法]以单株药材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为丹参质量评价指标,采用HPLC-UV法测定丹参酮类成分及丹酚酸B含量,UV-VIS法测定总黄酮及总酚酸含量,AFS法测定As、Hg含量,FAAS法测定Cu含量,GFAAS法测定Pb、Cd含量。[结果]丹参引种天津后,栽培药材指标成分含量符合药典质量标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低于药典限量标准;种源以山东日照种苗引种天津后药材的质量最佳,单株干重可达128.86 g,亩产量可达约600 kg,丹参酮类成分含量达0.330%,丹酚酸B含量达4.977%,分别为药典标准的1.32、1.66倍。[结论]推测天津地区大田适宜引种丹参,种源为山东日照丹参种苗引种天津后栽培品亩产量较高,丹参酮类成分、丹酚酸B含量丰富,因此,山东日照种苗适宜作为天津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