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癌抗原125(CA125)及ɑ-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三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HCC未手术组患者80例,肝良性病变组患者54例,HCC手术组3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原理(ELISA)检测人血清中的AFP和CA125,特异免疫膜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GGTⅡ水平。结果 HCC未手术组血清中AFP、CA125及GGTⅡ水平高于肝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手术组术后三者的血清水平均低于HCC未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于HCC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有所提高,但特异性有所下降。结论联合检测AFP、CA125及GGTⅡ可以提高肿瘤标志物对HCC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上皮间质转化与肝细胞癌肺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上皮间质转化和肝细胞癌肺转移的关系.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3月于中山医院肝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中,根据术后随访期内有无肺转移分为有肺转移组和无远处转移组,每组随机选择50例患者的原位肝癌组织制成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步法)方法检测组织芯片上肺转移组和无远处转移组患者的肝痛组织的上皮间质转化的标志(E-cadherin、Vimentin、Fibronectin),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这些标志和肝细胞癌肺转移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了性别、年龄、HbsAg、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数目、癌栓、包膜、肝门淋巴结、肿瘤分化程度、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etin)的表达与肺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患者AFP水平>400 ng/ml、肿瘤直径>10 cm、门静脉癌栓、分化程度低、E-cadherin的低表达、Fibronectin的高表达、Vimentin的高表达与肝细胞癌肺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0 cm、门静脉癌栓、分化程度低、Fibronectin高表达是肝细胞癌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肝细胞癌患者肝癌组织的上皮间质转化与其发生肺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146例行肝移植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曾行肝切除术,8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予以排除.对其余12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分析影响患者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12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中位存活时间为13.0个月,术后6个月、1年、2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8.1%、51.6%和29.7%.单因素分析表明,癌栓分级、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数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癌栓分级和肿瘤数目与患者术后累积存活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现阶段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行肝移植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在供者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应限制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3种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AFP)单独或联合检测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ELISA法检测AFP-L3、DCP,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3种标志物单独和联合检测肝细胞癌(随机组和AFP阴性组)的敏感性、特异性、曲线下面积、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肝细胞癌组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的AFP-L3、DCP、AFP水平的差异。分析治疗前AFP阴性肝细胞癌病例联合检测AFP-L3、DCP的意义。结果①单独检测肝细胞癌病例的3种肿瘤标志物,AFP-L3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48.7%、97.7%;DCP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42.5%、98.4%;AFP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68.7%、94.6%。联合检测AFP-L3、DCP和AFP,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7.5%、92.2%。②肝细胞癌随机组的AFP-L3、DCP、AF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AFP阴性肝细胞癌组的AFP和AFP-L3水平与肝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C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L3、DCP与AFP单独检测时AFP的敏感性最高,而DCP的特异性最高,是区分肝硬化与AFP阴性的肝细胞癌血清学的良好指标。AFP-L3、DCP与AFP的联合检测能提高肝细胞癌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肝细胞癌诊断方面比目前大多数传统的组合方法更优胜、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效果。收集2006年6月—2011年6月采用TACE联合RFA治疗合并有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42例(观察组),并筛选同期单纯TACE治疗的患者42例(对照组)。比较2组1、2、3年存活率及治疗前后的临床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和肿瘤影像学的改变。观察组患者肿瘤及门静脉癌栓坏死、缩小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AFP降至正常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而且观察组患者1、2、3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RFA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接受外放疗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进行外放射治疗的126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6MX或15MV光子,针对癌栓(部分包括肝内肿瘤)外照射,剂量30~60 Gy,中位剂量50 Gy,常规分割。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AFP、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内肿瘤控制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放疗方法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放疗剂量与生存无显著性相关。结论在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外放疗治疗门静脉癌栓是安全而有效的。但是,姑息性放疗剂量不是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手术切除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Fan J  Wu Z  Tang Z  Yu Y  Zhou J  Qiu S  Zhang B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8-11
目的 探索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总结近10年111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左或右支癌栓切除或经左、右支断端取栓或切开主干取栓,其中2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癌栓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插管。32例患者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或)经门静脉导管化疗。另14例PVTT患者仅行保守治疗(非手术组),20例PVTT患者行探查  相似文献   

8.
16 肝细胞癌合并脉管系统癌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1月采用肝切除和癌栓取出术治疗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6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门静脉癌栓63例,肝左静脉癌栓1例,肝中静脉癌栓合并门静脉左支癌栓1例,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合并门静脉右支癌栓1例,下腔静脉癌栓2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6例术后行门静脉化疗。结果:6例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7%,20.8%,4.1%。结论:肝切除并癌栓取出术是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治疗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50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对各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其中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34.8%、21.7%。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肿瘤大小、肿瘤包膜、卫星灶、微血管侵犯、PVTT类型、术后病理分级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对于术前血清AFP≥400 μg/L,肿瘤直径≥5 cm,肿瘤无包膜、有卫星灶及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当门静脉癌栓累及到主干时,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8年至2008年53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资料,应用B超、CT、MRCP、AFP定量等检查以及术中探查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结果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全组53例中34例术前通过B超、CT、AFP定量等检查获得明确诊断,其中B超确诊22例,诊断率为41.5%(22/53),CT确诊27例,诊断率为50.9%(27/53),MRCP确诊6例,诊断率为85.7%(6/7)。另外19例通过手术得以明确诊断。结论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多种影像学联合检查以及结合AFP定量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方式,积极行MRCP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方式,术中探查术后病理是本病确诊的最终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评价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K1)、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方法:应用化学增强发光点印迹法定量检测48例HCC患者和17例ICC患者血清TK1浓度,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CA19-9和CEA浓度;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清TK1、AFP、CAl9-9和CEA浓度在HCC组和ICC组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CA19-9对ICC诊断敏感性最高(76.5%),CEA其次(64.7%)。结论:血清TK1、AFP、CA19-9和CEA联合检测对HCC和ICC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Hep-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无瘤生存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对279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将完整的随访资料同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包膜、子灶、微血管侵犯、Hep-1水平、pCEA水平、CD34水平、术前AFP值、BCLC分级等11个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影响HCC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术前AFP值、有无子灶和术后Hep-1水平与无瘤生存期有着密切关系。结论: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Hep-1能较客观地预测术后肿瘤复发情况,有助于临床医师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肝细胞癌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肝癌根治性切除的194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病例以术后复发时间2年为界,划分为2年内复发组和2年内未复发组,比较两组之间21项可能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2年内复发组的术前血清AFP浓度〉20ng/ml、术前血清AST浓度〉40U/L、术前血清ALP浓度〉135U/L、术前血清GGT浓度〉50U/L、血清HBsAg测定为阳性、肿瘤最大直径〉5cm、肿瘤病灶数目为2个、手术持续时间≥180min、手术中总失血量≥1000ml、手术中有输血的病例数的构成比高于2年内未复发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LP浓度、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病灶数目、手术中总失血量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论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前血清ALP浓度、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病灶数目、手术中总失血量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经门静脉介入治疗、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放射治疗、消融治疗、肝移植、分子靶向治疗、综合治疗等,本文对上述各种治疗方法的近况进行了评价,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47例HCC合并PVTT患者于TACE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癌栓处方剂量100~120 Gy,对比治疗前后癌栓长径、肝功能、AFP的变化。结果完全缓解无,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为61.70%(29/47);术后癌栓长径明显小于术前(P〈0.05)。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47例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3.45%、36.75%,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HCC伴PVTT可明显提高疗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分析sTWEAK和患者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50名健康自愿者及11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TWEAK表达水平,并分析临床病理学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TWEAK表达水平(56.22±1.90)n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1.26±2.60)ng/mL(P〈0.0001);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TWEAK表达水平和患者肿瘤大小、肿瘤的Edmondson分级、TNM分期以及意大利评分标准密切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sTwEAK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肿瘤分级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潜在指标。抑制原发性肝癌患者sTwEAK产生或者释放也许可以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个潜在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sICAM-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方法测定50例原发性HCC患者第1次TACE术前、术后3天、7天及1个月血清ICAM-1的水平及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CAM-1水平,将HCC患者术前与健康体检者、HCC患者TACE前后s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TACE术前原发性HCC患者sICAM-1的水平[(651.08±65.29)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I-CAM-1的含量[(197.29±38.87)μg/L,P〈0.01];原发性HCC患者术前门静脉癌栓组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门静脉癌栓组(P〈0.01),术前sICAM-1水平在甲胎蛋白(AFP)各不同含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sICAM-1水平[(539.60±61.94)μg/L]与术后7天sICAM-1水平[(496.22±58.78)μg/L]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术后1个月sICAM-1的水平[(597.32±81.60)μg/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水平的变化与肿瘤活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价HCC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尤其对AFP阴性的HCC患者,在评价TACE疗效与判断再次TACE指征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癌根治性切除时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出现伴有门静脉癌栓(PVTT)复发性肝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原发性肝癌R0切除的206例病人首次切除至肝癌复发期间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肝癌复发时是否伴有PVTT分为伴有PVTT组和无PVTT组,分析肝癌复发时PVTT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伴有PVTT的复发性肝癌病人中,分析影响PVTT形成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肝癌复发时,伴有PVTT的比例更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Child分级B级是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这3个危险因素建立“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预测模型”,每个危险因素赋值1分,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评分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发生PVT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3,95%CI 0.557~0.766),曲线下面积为0.662,Cut-off值为0.5分,约登指数为0.302,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70.2%。模型得分越高者无瘤生存时间越短(P=0.007),且出现伴有PVTT复发的比例更高(P=0.001)。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复发性肝癌且伴有门静脉癌栓病人中,低分化肝癌术后出现肉眼可见的PVTT时间更短(P=0.000)。结论 多发癌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R0术后更容易出现伴有PVTT的复发,其中肝癌低分化者生长速度更快。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采取更紧密随访或预防性治疗措施,或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