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孙东  王大有 《华西医学》1992,7(3):324-327
本文收集14例颅鼻沟通瘤的CT资料,其中9例肿瘤起源于鼻腔,鼻副窦或鼻咽部向颅内扩散,5例系颅内邻近颅底部肿瘤向鼻腔、鼻副窦或鼻咽部侵犯。经颅底(前、中、后颅凹)骨质破坏缺损区。肿瘤病理类型不定,有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鞍区肿瘤等。颅内外肿瘤相沟通。CT检查应以冠状扫描为主,CT扫描能明确肿瘤病灶起源显示病变全貌,是这类肿瘤的首选检查,并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这类肿瘤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这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36例已知或高度怀疑鼻腔及鼻窦肿瘤性病变的病人,采取头部横断加冠状、平扫加增强的扫描检查。结果:36例均获病理证实,其中鳞状细胞癌13例,腺癌7例,囊腺癌6例,内翻乳头状瘤2例,鼻息肉6例,鼻窦炎2例。CT对鼻腔及鼻窦肿瘤的检出的敏感性为100%(28/28),准确性为93.3%(26/28)。结论:CT扫描检查对准确估计病变程度、范围、预测预后及确定手术方案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资料,并复习国内相关文献14篇(含18例)。结果:CT和MRI检查:2例肿瘤均位于肝右叶,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肝实质分界不清。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占位,CT值24~40 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呈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巨大的占位性病灶,T1WI像为低信号,T2WI像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渐减退或仍见团片状强化。结论: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肿瘤向外浸润生长,边界不清,缺乏特征性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3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6例,小肠6例,肠系膜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6例,腔外生长者10例,跨壁生长者6例;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  相似文献   

5.
陈保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91-249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CT扫描表现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大,但其CT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鼻腔和鼻窦腺样囊性癌的CT诊断(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腔和鼻窦腺样囊性癌罕见,又称圆柱瘤,主要依靠组织学诊断,肿瘤常沿神经在局部及向颅内蔓延,侵袭力强,CT扫描的目的是发现轻微的骨质破坏及明确病变范围,以利于制定治疗方案。我院发现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笔者查阅有关报道,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对3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加强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部位和肿瘤的形态特征: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9例,胃肠道间质瘤多发8例。其中,有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在胃部,10例位于小肠,7例位于直肠。37例患者中,22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7例向腔外生长;8例向腔内生长(其中3例表面凹凸不平)。CT增强扫描有利于胃间质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继发于鼻窦的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提高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73例侵犯眼眶的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性质及原发性部位、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患者中首诊眼科的42例,眼部症状以眼球突出为最常见占60.2%(44/73)、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6例,恶性肿瘤27例,CT和MRI检查的定性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58.8%和72.2%,结论:鼻窦肿瘤易侵及眼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多学科联合诊治,对提高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23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结合复习文献对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或磁共振所见,手术疗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行肿瘤或瘤结节全切除术17例均痊愈;行大部分或部切除术6例预后欠佳。结论:认识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争取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或瘤结节可永久性治愈,术后肿瘤残留、复发、再发生可再次手术或γ-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副鼻窦恶性肿瘤42例。均行X线和CT检查,加冠状位CT扫描24例,行MRI检查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上颌窦源性22例,筛窦8例,蝶窦2例,另10例因肿瘤较大、侵犯范围广而无法判断来源。鳞癌28例,腺癌9例,纤维肉瘤4例,脂肪肉瘤1例。结论:X线对副鼻窦病变的诊断具有筛查作用,CT是明确诊断副鼻窦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MRI对副鼻窦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患者的CT表现,并结合临床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仅2例CA125轻度升高,余肿瘤标记物正常.有3例患者行雌激素6项检查,其中有2例激素水平表现异常,分别为雌二醇增高和泌乳素增高.有4例出现少量腹腔积液,1例同时出现双侧少量胸腔积液.CT上肿瘤均为单侧发生,位于右侧附件区7例,左侧附件区5例.8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实质性肿块,4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实质性肿块,平扫密度均与子宫肌层相近,3例肿瘤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示肿瘤在实质期和延迟期呈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3例肿瘤较大,其内散在斑片状低密度未强化区.结论 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提高对肾脏恶性肿瘤CT表现的认识及诊断。材料与方法:分析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CT表现。15例均作了常规CT扫描,其中10例作了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在肾实质12例,肾盂3例。肿瘤病灶表现为高密度3例、低密度4例、等密度3例及混杂密度5例,增强扫描时病灶有轻度强化。结论:CT扫描对肾脏恶性肿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钟蕊  刘白鹭 《临床荟萃》2012,27(21):1869-1871
目的 探讨多排CT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区分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内分泌肿瘤(功能性16例,非功能性5例)的CT表现,21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均为单发,除2例CT平扫及增强均未显示外,其余19例4例发生在胰头、钩突,在胰颈2例,在胰体、胰尾13例;平扫呈等密度(12例)低(4例)及混杂密度(3例);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16例),门脉期持续强化(13例)或呈等密度(3例).结论 胰腺内分泌肿瘤有较为典型的多排CT表现,结合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能够为术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儿童颅内肿瘤好发于中线部位和后颅凹,早期即可压迫脑室系统,影响脑脊液循环而致颅内压增高,压迫脑干等主要结构,故病情重,病程短。后颅窝肿瘤由于有颅底颅骨伪影干扰,CT影像又仅限于横轴位扫描,往往造成后颅窝肿瘤的鉴别诊断困难,而造成术前误诊[1]。本文回顾分析一组儿童后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共计133余例患者,采用日立PRONTO-II螺旋CT扫描仪,行常规扫描。由2位具有15年以上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进行分析。结果:脑实质型104例,脑室型13例,脑膜型4例,混合型12例。结论:脑囊虫病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临床,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追踪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43例GIST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不同表现。 结果胃部23例,十二指肠及小肠15例,结肠3例,肠外2例;肝转移6例(其中1例未发现原发灶),胃部GIST中高风险13例(57%),十二指肠及小肠中高风险8例(53.4%),结肠中高风险2例(66.7%),肠外的均为恶性。GT影像学显示,表现为软组织的肿块,肿块可较大也可非常微小,肿瘤的内部密度可均匀和(或)不均匀,肿瘤的体积大小没有特异性,只能作为GIST良恶性鉴别的一个参考条件。 结论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及良恶性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诊断和文献复习(附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MSCT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基底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的平扫和增强特征,包括增强程度和方式,并与同期收集的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CT增强特征进行比较;应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肿瘤CT平扫和增强的CT值定量测量结果。结果:基底细胞瘤平扫呈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可见比较明显的囊变区;增强动、静脉期均显著强化,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混合瘤有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腺淋巴瘤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静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腺淋巴瘤、混合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瘤CT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的持续性强化,伴有显著的囊变;与混合瘤和腺淋巴瘤两种常见良性肿瘤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Sono CT和XRES技术在乳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Sono CT和XRES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实时合成成像(Sono CT)和XRES技术及普通超声对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ono CT和XRES技术使乳腺肿瘤组织分辨率明显增加,可改善乳腺肿瘤的边界和界面清晰度,肿瘤伪像减少,由此可加强对病变组织微细结构的观察,使较小病灶检出率增加;Sono CT和XRES技术可使乳腺囊肿的侧壁回声失落完全被抑制。结论Sono CT和XRES技术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乳腺肿瘤图像质量,增加了乳腺疾病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