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紫玉兰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紫玉兰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色谱从紫玉兰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56种化合物,已鉴定挥发油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分别为86.32%。结论报道了紫玉兰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湿生扁蕾中多糖的含量,考察湿生扁蕾的最佳最佳产地与采收期.方法: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分析甘肃15个不同产地湿生扁蕾药材中多糖的含量.结果:15个不同产地湿生扁蕾药材中多糖的含量差别较大,最高为2.98%(g·g-1),最低为1.01%(g·g-1).结论:同一产地7月份以后采收的湿生扁蕾多糖的含量高;甘肃15个产地中以甘肃卓尼县口子下村产湿生扁蕾中多糖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益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考察益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方法:以益智挥发油含量为测定指标,分别对益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和混合物进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挥发性实验.结果:在光、热、湿度等因素影响下,包合物中益智挥发油含量变化不大,而混合物中益智挥发油含量均明显下降,包合物的热失重百分率比混合物小.结论:益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其稳定性优于单纯益智挥发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研究枳实生、鲜品及其麸炒品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样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归一法分析挥发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枳实生、鲜品经麸炒后,挥发油含量及主要组分含量均有一定变化,其中柠檬烯的含量较生品增加了10.4%.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各样品主要成分均为柠檬烯,β-芳樟醇,β-蒎烯,1R-α-蒎烯,左旋-β-蒎烯.结论:枳实生、鲜品麸炒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大部分相似,由于加热及辅料影响,挥发油部分组分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四川、甘肃和云南产川芎与其近缘植物藁本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分析方法.结果:从四川、甘肃、云南产川芎及藁本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9个成分,其挥发油总含量分别为0.51%,0.44%,0.47%和0.70%.结论:3个产地的川芎的挥发油主成分相同,含量上有差异;藁本与上述3个产地川芎的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降香挥发油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固定中药降香的品种和产地;用水蒸汽及CO2超临界萃取两种方法提取挥发油,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本草考证;薄层分析,气相色谱,气质联用色谱法等.结果: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主要成分基本一致,CO2超临界萃取提取挥发油橙花叔醇含量较高.结论:海南产降香挥发油含量较高,用两种方法获得的挥发油理化性质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0个不同产地来源防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防风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均含有人参醇、9,12-十八碳二烯酸、十六酸、油酸、匙叶桉油烯醇、肉豆蔻醚、庚醛、辛醛、壬醛、2-壬酮、桉油脑等11种化合物,其中防风挥发油中的特征成分人参炔醇以10号黑龙江的相对含量最高(60.87%),2号云南的相对含量(59.15%)次之,8号内蒙古防风相对含量(6.69%)最低.结论:不同来源防风挥发油中共有11个共有成分,但各成分含量在不同来源的防风挥发油中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核桃楸皮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汽汽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核桃楸皮中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汽汽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97.76%;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1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69.06%.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核桃楸皮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为全面了解核桃楸皮中挥发性成分及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银线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银线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银线草地上部分的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得率为0.83%,鉴定了62种化学成分并分别确定其相对含量,其含量占总峰面积的98.2%.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银线草地上部分挥发油成分类型大部分为萜烯类和萜醇类,主要成分为银线草内酯(27.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影响鲜肿节风挥发油及油中β-榄香烯含量的因素,为肿节风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建立β-榄香烯的GC测定方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不同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期以及不同干燥时间的鲜肿节风药材中挥发油及油中β-榄香烯的含量.结果:生长年限对挥发油得率及β-榄香烯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不同采收期对挥发油得率及β-榄香烯含量有影响,以12月份相对较高;不同药用部位鲜肿节风的挥发油得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叶、茎,β-榄香烯含量以叶中最高,茎中最低;干燥时间越长,按干品计算的挥发油得率和β-榄香烯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本研究建立的β-榄香烯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肿节风药材挥发油中该成分的质量控制.该研究结果为肿节风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年份新会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差异.方法:用GC/MS方法分析不同年份新会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结果:新会陈皮随年份改变,挥发油成分亦发生改变.结论:随着年份的增`长,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含量在3年内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加,甚至出现一些新的成分,说明新会陈皮之所以陈用确与其成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采自湖南省四个不同产地的灰毡毛忍冬藤的主要成分绿原酸、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为选育优良品种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 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XD挥发油测定乙法测定挥发油含量.结果:隆回产的总挥发油含量最高(0.5%);其次为武岗和邵东产,分别为0.32%和0.2%;最低为祁东产的,含量为0.1%.绿原酸含量也以隆回产为最高(2.66%);其次为祁东和邵东产的,分别为2.35%和2.31%;最低为武岗产的,为2.07%.结论:灰毡毛忍冬藤主要成分的含量与产地有着一定关系,不同产地含量不尽相同,育种时应择优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西双版纳傣药黑种草籽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黑种草籽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37个组份,鉴定了其中37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在1%以上的成分有11个,并且以百里香醌含量最高(35.59%).结论:该法分离效果良好,对黑种草籽挥发油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川白芷不同品种(系)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运用GC-MS技术比较川白芷不同品种(系)挥发油的组分和含量.方法:采用乙醇超声法,对8个川白芷品种(系)进行处理,以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对各品种(系)挥发油组分进行分析,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8个供试品种(系)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8个化合物,主要含醇类和碳烯类化合物;8个品种(系)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0,33,36,38,38,42,33,36种组分,共有组分为12种.除B-6品系外,共有组分均占挥发油总量的50%以上.试验结果还表明,仅B-7品系挥发油中含较高含量吡嗪类化合物.结论:川白芷不同品种(系)挥发油组分和含量总体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为川白芷资源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剑叶耳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提取制备两种挥发油;通过气质联用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中分离出67个色谱峰,鉴定其中3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3.76%;超临界CO2萃取法挥发油中分离出82个色谱峰,鉴定其中4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1.62%.结论:剑叶耳草挥发油主要包括脂肪族含氧衍生物、芳香族含氧衍生物和萜含氧衍生物,但两种提取方法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和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酒蒸南五味子炮制原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九成  宋小妹  蔡艳 《中成药》2005,27(2):176-178
目的:探讨酒蒸南五味子炮制原理.方法:采用挥发油测定法测定挥发油含量,薄层色谱定性鉴别;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木脂素含量;用浸出物测定法测定水浸出物含量.结果:酒蒸南五味子挥发油的含量降低了35.3%,薄层层析结果显示增加了一个斑点;总木脂素含量酒蒸品较生品提高了28.9%;水浸出物含量酒蒸品较生品降低了2%.结论:传统炮制理论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水蒸气蒸馏及CO2超临界萃取对香薷挥发油提取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百里香酚和香芹酚的含量,比较理化性质.结果:虽然CO2超临界萃取提取的挥发油总量较高,但杂质也较多,含有大量的脂肪油,不利于储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薷挥发油,百里香酚、香芹酚含量高于CO2超临界萃取法的3倍.结论: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香薷挥发油明显优于CO2超临界卒取.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不同地区的凹叶厚朴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凹叶厚朴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HS-SPME)提取凹叶厚朴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 GC-MS)分析其成分,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挥发油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3个不同地区的凹叶厚朴中共鉴定出47种化合物,共有成分为6种.结论:不同地区凹叶厚朴的挥发油在成分及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新工艺(water extraction coupling rectification,WER)提取川芎挥发油,并与<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挥发油水蒸气蒸馏提取工艺(steam distillation,SD)进行挥发油得率和质量的比较.方法:分别采用WER与SD提取川芎挥发油,并对2种工艺提取的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比较其挥发油得率和GC-MS图.结果:在相同提取条件下,WER工艺下川芎挥发油的得率0.50%是SD 0.20%的2.5倍,2种工艺下川芎挥发油的GC-MS图共有峰有21个,分别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8.94%(SD)与98.80%(WER),而且相同组分的含量差异不大.结论:采用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法提取川芎挥发油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川芎的得率,而凡能够延续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挥发油含量、苯酞类化合物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为指标,对川芎3种部位,3种不同加工法的川芎饮片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鉴定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川芎3种部位的挥发油含量差别较大,含量高低依次为根茎(1. 12%)须根(0. 75%)地上部分(0. 41%),经GC-MS分析,挥发油中的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须根(83. 29%)根茎(44. 5%)地上部分(39. 95%); 3种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中,挥发油质量分数依次为C(0. 87%) A(0. 75%) B(0. 7%),经GC-MS分析,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C(79. 14%) A(73. 09%) B(67. 29%)。结论:川芎须根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含量较根茎高,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资源利用;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川芎鲜切饮片中挥发油及苯酞类化合物含量更高,可作为一种川芎饮片的新型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