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防哮饮"早期干预对哮喘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防哮饮"小剂量组、"防哮饮"中剂量组、"防哮饮"大剂量组、布地奈德组各10只,用卵蛋白致敏激发造模。中药"防哮饮"组从致敏第1天起,将中药"防哮饮"按小剂量(含生药0.5 g/mL)、中剂量(含生药1.5 g/mL)、大剂量(含生药2.5 g/mL)灌胃给药,每日1次,每次0.4 mL,共27 d。在最后1次激发后24 h(第28 d)处死小鼠,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IL-10的含量,并镜检BALF中EOS%。结果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EOS[(2.9±1.4)%]较对照组[(1.3±0.9)%]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0的含量[(7.6±3.0)ng/mL]较对照组[(44.9±33.0)ng/mL]降低(P〈0.05)。"防哮饮"小、中、大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哮喘小鼠血清IL-10水平,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布地奈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防哮饮"大、中、小剂量组和布地奈德组均能明显降低BALF中EOS%(P〈0.01),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防哮饮"及布地奈德早期干预治疗均能够明显改善哮喘小鼠病理状态,上调哮喘小鼠血清IL-10表达和降低BALF中EOS%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探究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药的研究进展。西医使用激素治疗副作用大,易反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易使患儿的免疫力降低。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分期论治、专方专药、中医外治法等疗法,对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疗效确切持久,临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常常共同存在于同一患者,过敏性鼻炎是哮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有类似的治疗策略,治疗过敏性鼻炎可以使哮喘减轻,过敏性鼻炎与哮喘属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关系。本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相关系:中医的基础理论"肺开窍于鼻"、病因病机、导师的处方用药经验,从而为临床操作及临床研究建立更全面的中医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哮喘是小儿时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疾患,如何有效防治哮喘已成为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课题。目前中西医研究虽已认识到预防发病的重要性,但尚无公认的可行性方案。王烈教授指出小儿哮喘未发病前,已有早期特定临床表现,相对于哮喘"夙根",创新性地提出了"哮喘苗期"的新理论,提倡早期发现,早期用药,预防哮喘病的发生。本文从"哮喘苗期"产生的理论依据、临床依据、干预治疗方药分析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哮喘苗期"早期应用中药干预治疗的意义,旨在为防治小儿哮喘病提供一种新的证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情况。结果:经治疗,50例患儿效果显著,占79%,其气喘、咳嗽症状消失;13例患儿有效,占21%,气喘、咳嗽症状得到缓解。结论: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的正确认识,及积极合理的治疗,多数患儿哮喘得到缓解或根治。  相似文献   

6.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喘息性疾病,反复发作可以转变为哮喘。导师王烈教授认为,其病位在肺,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发作期病机关键是毒热闭肺,故以哮喘论治该病,发作期采用解毒开肺法,自拟解毒开肺汤治疗,并随证加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的疗效,缓解期后采用治疗哮喘的方药序贯治疗,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哮喘苗期理论创新性地将哮喘病的防治提前到了无任何哮鸣喘促症状的时期。加强小儿哮喘苗期的药物治疗和中医健康教育,是哮喘防治的关键策略,可以有效预防哮喘的典型发作。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介绍了合理用药的对证治疗和防哮汤加味或益气固本胶囊序贯治疗两个阶段。从节乳食、防外感、慎起居、适锻炼、中医体质辨识、体质调摄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健康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基于树突细胞(DC)共刺激分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其为外邪与伏痰之间的桥梁,是哮喘伏痰形成的重要因素,将其作为防治儿童哮喘新靶点,开展中医药调节DC共刺激分子,阻断伏痰形成的研究,将为中医药防治哮喘实质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为筛选防治本病的有效方药提供实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2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发病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防治方法。方法发放CVA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并根据门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VA相关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婴幼儿时期湿疹病史者96例;1,2级家长过敏体质或其患有过敏性鼻炎等54例;家族中1,2级家长有哮喘及其慢性咳嗽病史者40例。环境因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诱发58例,其中支原体感染引起者主要表现为干咳、发热不退、CVA反复发作;寒冷空气25例;接触过敏原30例。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因素中感染因素占首位(支原体感染占有很大比例),防与治并重是防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哮喘防治推广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对儿童哮喘防治的情况。 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于2002~2003年,对参加全国儿童哮喘学术会议和山西、广东、福建等地哮喘学术报告会的临床儿科医生,于哮喘会议前或者学术报告会前统一发放哮喘防治推广情况问卷调查表,当时填写完即刻收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90份(人)。 结果253人(872%)听说过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178人(614%)已经执行该方案;272人(938%)能够正确认识到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峰流速仪的使用率为631%(183/290);208人(717%)认为中度以上持续哮喘最重要的治疗是联合吸入激素,医生选择联合吸入激素治疗的比例为934%(271/290);174人(60%)选择应用局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 结论各级临床医师对哮喘基础知识、临床用药、GINA方案的应用、峰流速仪及气雾剂的掌握情况均较6年前有明显改善。今后哮喘防治工作应该继续推广GINA,将该方案从大、中城市扩大到小城市、乡村卫生机构等医疗单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期分治序贯疗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探讨中医药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优势。方法全部病例为2004-05/2007-1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患儿。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两期分治组(对照组)、三期分治组(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症状缓解情况、复发率、复发时病情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稳定,复发次数和复发时病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期分治序贯疗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可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咳嗽喘促,喉间哮鸣为主症,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该病病因复杂,迁延难愈,目前尚无确切的根治方法。国医大师王烈教授,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儿科疾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传承古人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对哮喘预防和诊治有独到见解,制定综合治疗措施,研制系列方药,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环节全程干预,并形成了系列诊疗方案,降低了本病的发病率和复发次数,在临床广为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其家长系统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儿童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将15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7例,对照组在门诊采用口头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哮喘病历档案,并对其及其家长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儿肺功能情况和哮喘控制情况。结果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的观察组患儿,经过3个月后患儿哮喘发作、吸入技术操作正确、肺通气功能、吸入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儿及其家长对哮喘的认知程度,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哮喘得到了有效控制,有助于儿童哮喘的防治,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探讨儿童哮喘缓解期的防治方法,以达到对哮喘的控制。在儿童哮喘缓解期,采用中药颗粒、中药敷贴、中药膏方进行序贯治疗。开展"儿童哮喘之家"活动。对哮喘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和管理。中药固本防喘颗粒具有益气补肺、健脾化痰、固肾纳气的作用,可增强体质,预防哮喘发作;中药贴敷,使药力循经络直达脏腑,激发人体阳气,从而起到通络活血、止咳平喘、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健儿强身膏经动物实验证明能增强机体对抗原的抵抗能力,有效改善哮喘的气道反应,并对多种炎性介质具有显著调控作用。中医治疗哮喘着眼于整体观念,重视发挥人体的潜能,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扶正固本,从而使患儿逐步摆脱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为规范我国儿童哮喘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2003年版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2](以下简称“常规”)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近年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于2008年重新制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3],指南在儿童哮喘的严重度的临床评估方面较2003年版有较大的变化,本文就此做一解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的效果,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原因。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在哮喘规范化防治基础上联合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而对照组24例以吸入激素等规范化防治为主。评价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最大呼气流量(PEF)、汉化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h-CACT)结果和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第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原因。结果 治疗第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治疗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PEF测定结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Ch-CACT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治疗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导致病情反复的常见原因为气候因素、呼吸道感染、合并副鼻窦炎及不适当的居室清扫等。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改善哮喘患儿的PEF及Ch-CACT评分,能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VAS评分,是一种防治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持久有效的方法。气候因素、呼吸道感染及合并副鼻窦炎是导致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不同季节加用中药防喘合剂择时口服预防2~5岁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0名2~5岁哮喘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0例,并按年龄段分层。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方案基础上,根据不同季节加用中药防喘合剂择时口服。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方案。随访1年,观察两组预防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发作程度。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能明显减少2~5岁以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择时口服能有效防治2~5岁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降低患儿哮喘样症状发生人数,提高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服匹多莫德联合咳喘灵口服液治疗螨过敏性哮喘患儿的长期疗效。方法对86例螨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口服匹多莫德联合咳喘灵口服液治疗44例(联合组),单纯采用匹多莫德治疗42例(单药组),均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第2年和第3年结束时的哮喘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治疗第3年期间哮喘急性发作频率。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第2年结束时和第3年结束时的哮喘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年期间联合组患儿急性发作频率为27.27%(12/44),低于单药组57.14%(2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匹多莫德联合咳喘灵口服液治疗螨过敏性哮喘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哮喘症状,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频率,长期疗效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坤教授认为小儿哮喘病之病因病机乃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其治疗原则,主张从"痰"治喘;将哮喘分为肺寒,肺热,肺虚三型,分别用小青龙汤加味、麻杏石甘汤加味、自拟补肺汤加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卡提素联合玉屏风口服液防治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方法 66例支气管哮喘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哮喘发作;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肌内注射卡提素联合玉屏风口服液进行防治;随访观察疗效2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9%(31/33),明显高于对照组63.6%(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应用卡提素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卡提素联合玉屏风口服液防治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