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单侧外固定支架(外支架)结合骨结构重建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胫腓骨不稳定骨折予小切口下有限内固定,植骨等方式行骨结构重建并结合外支架固定。结果:53例中有86.8%(46例)正常骨愈合,延迟愈合5例,畸形愈合2例,占13.2%。针道感染有9.5%(5例)。踝关节背伸僵硬有5.7%(3例),无针道松动及断针。结论:(1)外支架可为骨折提供良好生物学环境,但存在抗压、抗弯性能弱的缺点;(2)通过骨折骨结构重建稳定骨界面,应用“6”针固定,增加阻力臂缩短动力臂,缩短骨架间距等措施维护及提高其生物刚度;(3)术后适时调节刚度,使高强度固定向弹性固定过渡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骨组织是一种完全可再生组织,骨愈合的过程可以认为是骨痂中骨组织在生物力学环境下增殖、适应改建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创伤骨科治疗水平的提高与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新型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明与进步,骨折愈合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不断明确,骨科医生也从早期骨折手术治疗的绝对稳定固定理念转变为符合生物力学理念下的相对稳定固定。而理念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及新型治疗方式的诞生。为此,本文综述力学刺激在骨愈合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治疗方式的转变等内容,旨在提供现有研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最新展望。  相似文献   

3.
背景:理想的骨折固定系统,在骨折早期应能达到坚强固定,后期要能防止应力遮挡作用诱发的固定骨段的骨质疏松。可降解骨科内固定材料无疑为此种骨折固定系统提供了理论可能。 目的:旨在评估自制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由可降解聚-DL-乳酸泡沫衬垫材料和钛合金接骨板组成)对兔胫骨干中段骨折的固定效果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线锯造成兔右侧胫骨中段骨折模型。用相对分子质量为 200 000的自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材料膜垫(厚1 mm)和4孔钛合金Tc4接骨板制作成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固定实验组兔胫骨中段骨折,以单纯Tc4钛合金接骨板固定对照组。于第2,4,8,12周处死动物,从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组织学和骨生物力学等方面观察和评定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X射线及大体标本示术后两组对位效果佳,无移位。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同期实验组标本较对照组标本骨痂内骨小梁排列紧密、髓腔开通完全、新生骨组织改塑重建完整。生物力学结果显示8周时两组愈合骨最大抗弯曲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周时实验组愈合骨抗弯曲刚度优于对照组。提示自制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用于兔胫骨骨折固定效果可靠,有利于骨折段骨痂改塑重建,利于骨折愈合,用于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钢板,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骨折治疗原则上,主要体现在从生物学和机械力学两方面进行骨结构重建,把生物固定与机械固定,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相结合。 目的:介绍骨折治疗、骨结构重建理念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6-01/2011-05)、Pubmed数据库和Medline database(2006-01/2011-05)数据库有关骨结构的重建理念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骨结构,重建,理念”和“bone structure,rebuild,principle”,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30篇有关骨结构的重建理念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14篇符合综述要求。骨折的治疗理念已经由机械力学固定体系逐渐转向生物学固定体系。骨折治疗必须着重于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植入物和器械设计明显改善。近年来,又出现了数字化虚拟人体技术、生物力学有限元理论、创伤控制论、骨质疏松的药理学研究、用组织工程学理论和技术修复创伤缺损等。总的来说,骨结构重建的理念就是患者为中心,在宏观与微观的层次上选择骨折治疗最合理的方法,引导和促进骨的愈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骨折愈合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修复重建过程,其受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端血液运行等多方面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其中力学环境是影响骨折愈合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骨折愈合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有一个理想的生物力学环境,且不同愈合阶段需要不同的力学环境,不适宜的应力将会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文章就力学环境对长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机制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重建过程,受患者年龄、激素、骨折端血运、损伤程度和应力刺激等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应力刺激是影响骨折愈合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骨组织对应力刺激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物力学研究已表明骨折端局部的力学环境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1-3].本文就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重建过程,受患者年龄、激素、骨折端血运、损伤程度和应力刺激等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应力刺激是影响骨折愈合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由于骨组织对应力刺激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物力学研究已表明骨折端局部的力学环境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1-3].本文就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机械负荷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骨组织分化、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在骨折愈合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骨折愈合方面生物力学的研究促进了骨折治疗的发展,使骨折更接近于生理愈合,有效降低骨不愈合的发生。文章综述骨折治疗和愈合过程中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及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锁骨重建弧形钢板桥式连接固定治疗锁骨长节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65例锁骨长节粉碎性骨折采用锁骨重建弧形钢板桥式连接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6-1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病例均已骨性愈合回院拆除内固定钢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5~7个月.无骨延迟愈合及骨不愈合,无切口感染.结论 锁骨重建弧形钢板桥式连接内固定治疗锁骨长节粉碎性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理,具有手术简便,骨折愈合快的优点,减少了手术风险,经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骨折内固定与应力遮挡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很多,其中良好的局部力学环境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对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时,除应尽可能减少接骨板对骨折局部血供的损害以外,还应保证骨折段稳定的同时,使骨折端承受一定的应力刺激,以促进骨折愈合。早在1886年,德国的Hansmann就报告了应用接骨板治疗骨折的方法。近20多年来,以瑞士Muer为首的AO学派建立的坚强内固定原则得到了普遍接受。坚强加压接骨板为骨折端提供了稳定的力学环境,可使骨折一期愈合。确切的坚强固定还有利于肢体早期锻炼,避免了肌肉萎缩和关节…  相似文献   

11.
ATMFS对犬骨盆弓状线部力学性能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对犬骨盆弓状线部力学性能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前柱固定器和6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周各取2只动物,行X线检查、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及Masson三色法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ATMFS侧骨折端无凌乱骨痂,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快于钢板侧,胶原纤维的排列较钢板侧规则有序,与骨皮质的方向一致。术后第4周开始,ATMFS侧骨折端生物力学强度明显高于钢板侧(P〈0.05),两组骨折端新骨生成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有(P〈0.05)。结论:ATMFS的解剖位固定和其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刺激骨折端胶原结构的重建及力学性能的恢复,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2.
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折愈合问题是创伤治疗中的重要问题,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对提高骨折治疗水平有重要意方。本文综述了骨折愈合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涉及内容包括骨折愈合的概念、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机制、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骨折愈合的内外固定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AMLN)固定后骨折局部生物力学环境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对12只山羊两侧股骨干横断截骨,分别采用AMLN和Gross-Kempf(GK)钉内固定,术后1、2、4、8周分批处死,测量骨的强度和刚度,不同愈合期的应力水平,愈合过程中的应力遮挡率,观察不同愈合期骨折愈合的宏观和微观生物力学机制。结果 ①AMLN固定后的压缩、弯曲和扭转强度均高于GK固定,强度达30%以上;②AMLN固定后的应力水平7-8周时间基本达到原始骨骼的应力水平,比GK钉提前4周左右;③AMLN固定后的应力遮挡率初期下降40%。中期下降18%,后期下降16%;结论 AMLN钉设计符合尚天裕教授提出的“弹性固定准则”,器械与骨折远近端构成的几何不变体系坚强稳定,对断端的正常应力分布干扰小,骨折端间歇性动应力的产生与传导,较好地解决了应力遮挡与应力传导的平衡问题,骨折边愈合边改建边塑形,加速了骨折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Pilon骨折的修复方法较多,但效果往往不理想。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骨折固定原则的根本性转变以及技术和观念的革新,给Pilon骨折修复带来了新的契机。其中生物学固定技术可尽量减少进一步破坏骨折端骨外膜血供,不扰乱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环境,是目前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目的:探讨采用生物学固定技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官窑分院收治应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9例,女27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岁;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54例,Ⅲ型22例。根据生物学固定技术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治疗后定期随访,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复查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76例患者获6-24个月随访。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复位标准评定复位质量:解剖复位68例,复位可8例。切口一期愈合71例,切口渗液换药后愈合5例,切口一期愈合率达93%。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5个月,平均6.25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69例,良5例,可2例。提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Pilon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有效避免破坏骨折端血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操作简便,对软组织损伤小,是修复Pilon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折后植入物内固定主要有髓内钉和钢板两种,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内固定器械,对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问题至关重要。 目的: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钢板治疗股骨复杂性骨折的随访疗效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股骨干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固定植入物有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钢板两种。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重建型交锁髓内钉组的早期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相对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在并发症方面动力髋螺钉易出现髋内翻和内固定失败,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易出现锁钉松动。在切口感染和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率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故可认为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具有同时静力加动力固定两处骨折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重建原则和骨折愈合快等优点,是一种优于动力髋螺钉的有效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数字化虚拟重建的技术方法及其在矫形手术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病例患侧、健侧足踝部CT扫描图像及其数据收集,应用Mimics14.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出三维数字化模型及相关测量基础上,进行虚拟截骨及内固定等手术设计,并将虚拟截骨后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及拟合,据此进行手术治疗。  结果 重建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制备出相应的3D实物模型,可进行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相关解剖学参数的测量,可在个人计算机上初步实现截骨、内固定等矫形手术设计的可视化与可操作化。  结论 数字化虚拟重建技术能够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术前判断、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更为精准的解剖学及影像学依据, 并可望用于跟骨畸形愈合截骨治疗手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背景: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解剖结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质量与临床功能康复一直备受关注。 目的:探讨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采用相同直径的移植物与不同大小骨隧道相匹配,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物肌腱与周围骨壁的愈合情况,同时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检测其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取犬自体中1/3跟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修整为相同直径4 mm。16只成年雄性杂交犬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到4个组,完整切除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和胫骨止点处分别制备胫骨、股骨隧道,直径分别为5,4.5,4,3.5 mm,并移植入待用跟腱链接于骨隧道内。重建后6周时,按常规麻醉处死实验犬,收集手术区域组织与器官,作解剖、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及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周,解剖观察移植物与骨隧道生长未见各组明显差异;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腱骨愈合界面出现sharpey样纤维连接,3.5 mm骨隧道组胶原纤维较其他组致密有序;同时3.5 mm移植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优于同期各组。结果提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减小与移植物匹配的骨隧道直径,使其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紧密压配,能提供更加稳定的细胞生物学和力学环境,加快腱骨愈合界面的形成和改造,提高腱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四肢长管骨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加压钢板内固定山于常伴有应力遮挡和各种骨折病的发生其临床应用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相反,随着骨折生物学固定原则的提出,交锁髓内外内固定已经成为四肢长管骨骨折治疗的首选。目前临床使用的交锁髓内针锁针时大部分需要X线影像增强装置,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尽管部分产品配有瞄准器,但是远端锁钉困难时有发生。为此我们研制了自带内锁髓内针,现在对其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为过渡到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丁副新鲜股骨标本人为造成股骨中下1/3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折愈合后期骨痂塑形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利用以II型胶原(Col2a1)为启动子表达ICAT (β-Catenin和TCF的抑制剂)转基因的8周龄Col2al-ICAT转基因小鼠和同窝出生野生型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右下肢胫骨中段截断造成实验性骨折,克氏针固定。于术后第5周进行放射学检查、常规HE染色观察以及四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X线片显示,骨折后第5周,WT小鼠已达完全愈合;而Col2al-ICAT转基因小鼠骨折线仍模糊可见,骨折愈合不完全。组织学切片显示,骨折后第5周,WT小鼠骨折处的皮质骨连续性已基本恢复,骨皮质较厚;而Col2al-ICAT转基因小鼠骨折处皮质骨的连续性仍不完整,皮质较薄,周围可见较多编织骨存在。四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显示,野生型小鼠胫骨最大弯曲载荷明显优于Col2al-ICAT转基因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nt/β-catenin信号受抑制可延缓骨痂改建的速度,从而影响骨折后生物力学性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哪种内固定材料更加适合锁骨中段骨折呢? 目的:比较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锁骨解剖钢板和通用重建带经皮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方法的内固定时间、内固定后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解剖钢板组骨重建时间较重建带组明显缩短(P < 0.05)。56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骨不连和感染等不良并发症,两组各有2例出现螺钉松动,患者Neer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相仿,但前者可以减少术中折弯的过程,操作简单,而后者对于长斜型,不规则型锁骨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