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的气质特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92例SID儿童采用儿童气质量表家长问卷法(PTQ)进行气质分析及中医辨证分型。以41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SID组儿童中难养型(D型)气质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8%vs 9.8%);从气质纬度上分析可见SID组的规律性、适应性、情绪本质3个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而活动水平、反应强度2个因子分值高于对照组儿童;中医辨证分型显示SID组儿童实证与虚证的发生率分别为18.5%与81.5%;进一步分析显示实证组儿童的D型气质比例明显高于虚证组。结论:SID儿童在气质类型及纬度上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中医辨证分型实证与虚证的发生率高,实证型中多为难养型儿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的临床症候特点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临床观察200例SID儿童的临床症状、舌质、舌苔、脉象的变化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型.结果:SID儿童根据症状可分为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脾虚肝旺、肝火炽盛、痰火内扰五个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型最多,其次脾虚肝旺型;肝肾阴虚型、脾虚肝旺型分别与其他4型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ID儿童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中医辨证分型及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400例儿童根据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量表分为观察组(感觉统合失调)与正常组(感觉统合正常)各200例,观察感觉统合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幼儿生活环境调查表分析与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以肝肾阴虚型最多,其次为脾虚肝旺型、心脾两虚型、肝火炽盛型、痰火内扰型。肝肾阴虚型、脾虚肝旺型分别与其他型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中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怀孕时有先兆流产及分娩时选用剖腹产等相关因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观察组中婴幼儿生长情况除坐以外,其余各项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肾阴虚型最多,与母亲孕产情况、幼儿生长发育异常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进行治疗和干预时应注意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原因的关系。方法:临床观察200例不同程度SID儿童的临床症状、舌质、舌苔、脉象的变化,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型,并调查SID可能发生的先天和后天两大原因。结果:SID轻度失调以脾虚肝旺型为主,占48.2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重度失调皆以肝肾阴虚型为主,分别占48.00%和7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SID轻度失调以后天抚育方式为主要发病原因,占71.8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重度失调以先天孕育问题为主要原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提示我们除了要加强优生优育,减少SID的发生,减轻SID的程度,治疗上还可以运用中医药,从改善患者的体质入手,纠正脏腑阴阳失衡,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提出的。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作出反应。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地运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虽然智商正常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因而直接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综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并简述了治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感觉统合失调被认为是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关的儿童多发病,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可造成学习困难,行为障碍和情绪问题,常成为困扰家长的难题,也是儿保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们运用中药辨治感觉统合失调患儿10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儿童9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感觉统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廊坊市区智商正常,经感觉统合测评为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的96例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其中男孩74人,女孩22人,年龄5-10岁,经训练四个疗程前后对照进行评价;结果:注意力、感觉统合能力在治疗前后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瑞文推理、学习能力、散字记忆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绪论:感觉统合治疗对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的康复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儿童感觉统舍失调的情况,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方法:选择我市160名小学学生,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80例,自然分娩组80例,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测试两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并比较两组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结果:剖宫产组统合失调发病率为45.0%,自然分娩组统合失调发病率为为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方式不同与儿童感觉统舍失调密切相关,剖宫产出生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高于自然分娩出生的儿童,降低剖宫产率对于降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灵口服液治疗肝肾阴虚型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的效果.方法:将68例年龄4~10岁的肝肾阴虚型SI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的治疗采用口服静灵口服液与感觉统合训练相结合,对照组则仅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感觉统合能力、CONNER父母症状问卷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在前庭平衡能力、触觉防御、本体感、学习能力、行为因子、学习因子、多动冲动因子、多动指数均有改善,实验组各项分数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静灵口服液对治疗肝肾阴虚型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的辨证分型特点与西医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将单纯性肥胖儿童42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成4组(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痰热夹虚型,肾虚痰浊型),并收集西医临床资料和B超检查资料,进行血糖、血清ALT、Tch、TG、HDL、LDL、ApoA、ApoB、血胰岛素、血尿酸水平测定等,运用SPSS11.5软件分析以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单纯性肥胖儿童各中医辨证分型各组之间BM I有显著性差异(P=0.026),而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血清TCH、TG、HD L、LDL、Apo-a、Apo-b、FPG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痰热夹虚型组较肝郁气滞型组的UA有显著性差异(P=0.034);各组的ALT、F ins、HOMA-IR差异显著(均P<0.01)。各组脂肪肝、脂肪肝炎、良性黑棘皮病、胰岛素抵抗等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痰热夹虚型较肝郁气滞型及脾胃湿热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以实症为多,并发症易出现于虚实夹杂型中,BM、IALT、FINS、HOMA-IR等实验室指标和脂肪肝、脂肪肝炎、胰岛素抵抗、良性黑棘皮病等并发症可能为对儿童肥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慢性胃炎的现代文献,探索辨证及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设定检索策略,将符合标准的合格文献纳入,建立文献数据库,提取相关的证候要素,同时规范证名,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为脾气虚弱、肺脾气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脾、肝和胃;病性以湿、热、痰、气虚、阴虚为主。结论 慢性胃炎的辨证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证候名称目前缺乏规范,成为学术交流和临床应用的瓶颈,“证候要素”的引入很有必要且为实现中医辨证的量化、客观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心悸的有关报道56篇进行分析研究,从文献中筛选出心悸辨证分型中比较公认的证型。再从公认的证型中提取证素。最后把在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证素依据中医理论归纳为临床常见证型,从而探讨心悸的证素分布规律和中医药治疗心悸的证型分类。  相似文献   

14.
心悸辨证分型及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心悸的有关报道56篇进行分析研究,从文献中筛选出心悸辨证分型中比较公认的证型,再从公认的证型中提取证素,最后把在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证素依据中医理论归纳为临床常见证型,从而探讨心悸的证素分布规律和中医药治疗心悸的证型分类。  相似文献   

15.
水肿之症,临床颇为多见。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而从肝主疏泄着手治疗则甚少。临床上确有一类水肿,其病理机制关键为肝气郁滞,肝失疏泄,临床用疏肝理气法辨证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循环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中医辨证治疗有其副作用小,不易引起继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进行该病证候的规范化及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设定的检索策略及标准下纳入合格文献,规范证名、提取证候要素,利用Epidata 2.0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风寒湿痹、湿热痹阻、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寒湿痹阻、气血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肾、肝、脾;病性以湿、热(火)、寒、阴虚、风为主。结论: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临床应用及学术交流,有必要引入“证候要素”的概念,为实现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辨证治疗颅脑术后脾胃功能障碍11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脾胃功能障碍的成因,病机、分型及治法,。方法:详细观察116例患者的症状、证型及消化系统用药情况。结果:术后消化系统用药18种,使用率85.34%(95%可信区间为78.90%-91.78%)。症状出现频次超过15%的是:食欲不振(60.3%)、便秘(44.8%)、呃逆(34.5%)、恶心(29.3%)、口干苦(25.95)、脘腹胀满(20.7%)、呕吐(20.7%)、疲劳(19.0%)、失眠(15.5%)、治疗后这9种主要症状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改善(P<0.05-0.001)。辨证分型:湿热内蕴(27.6%)、脾虚痰湿(27.6%)、胃热气滞(24.1%),脾胃气虚(10.3%)、脾胃阴虚(10.3%)5型,辨证治疗总有效率91.38%(95%可信区间为86.27%-96.49%)。不同证型同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后脾胃功能障碍广泛存在,病因复杂,病机以脾胃为核心,涉及肝、实多虚少或虚实夹杂。治疗泻实多于补虚,调理肝与脾胃关系,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