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当时机。方法:分析近三年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2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结果, 总结其有效时机,结果:发病1天内手术治疗4例,其中无变化2例(50%),死亡2例(50%),再出血2例(50%);1-7天手术4例;痊愈3例(75%),进步1例(25%);7天以后手术19例,痊愈6例(31.6%),显著进步5例(26.3%),进步3例(15.89%),无变化3例(15.8%),死亡2例(10.5%),再出血3例(15.8%)。结论:选择 发病后1-7天手术,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活动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610例高血压脑出血中的91例早期活动性出血病例。结果全部610例高血压脑出血中(除外24小时内死亡病例),观察到活动性出血病例91例(占全部病例的14.9%)。其中死亡35例,死亡率为38.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活动性出血受早期血压过高、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部位、血肿形态等多因素影响,应合理控制高血压,恰当应用脱水、止血药物,积极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3.
魏春兰 《内科》2009,4(5):801-803
目的总结分析132例脑出血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展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6年11月经CT确诊住院治疗的132例脑出血病例.数据处理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转归分死亡、未愈(10d内自动住院)和好转,3周以上出院者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定.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结果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出血100例(75.76%),发病年龄在50—79岁之间114例(86.36%),农民92例(69.70%);好转及存活97例(73.48%),死亡和自动出院35例(26.52%);中重度以上残疾47倒(35.61%);126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6例在保守治疗的同时行锥颅微刨血肿引流。结论高血压为脑出血发病的主要原因。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民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明显增高。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内科治疗配合手术治疗可挽救生命,才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24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病例鲜见报道,应总结其临床特点。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4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2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3.0岁.9例(37.5%)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为肝硬化,14例(58.3%)为大出血,14例(58.3%)使用抗纤溶药物,21例(87.5%)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发生脑梗死的平均时间为上消化道出血后3.6d,大面积梗死多见。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伴有与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以及既往有肝硬化史的老年患者,尤其是大出血者。应认识到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出血后3d左右脑梗死的发生率最高。治疗应禁用或慎用抗纤溶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病史〈10年、日常控制血压〈140/90mmHg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出血量将其分为三组:大量出血组(出血量〉40mL)21例、中量出血组(20-40mL)36例、少量出血组(出血量〈20mL)23例。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价颈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大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少量出血组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为18(85.71%)、32(88.89%)、16(69.57%)例,大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小量出血组(P均〈0.05)。在三个不同脑出血量分组中,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与出血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761、0.342,P均〈0.05),重度狭窄与相应出血量呈负相关(r=-0.578,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657例肝硬化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肝硬化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004年入院的广西区内12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院内死亡病例资料。结果在8763例肝硬化患者中院内死亡657例(7.50%),1995年~1999年病死率较2000年~2004年高(8.50%对6.87%,P〈0.01);64.99%病例为乙型肝炎肝硬化,HBeAg阳性患者较阴性组病死率高(13.53%对6.16%,P〈0.01);93.91%患者发生肝硬化相关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0.53%),也是最主要的死因(38.96%),60岁以上病例感染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26.45%对17.29%,P〈0.01)。结论广西2000年以后肝硬化住院病死率有下降趋势,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死率更高,防治并发症是降低肝硬化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复发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42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死亡组77例(54.2%)和存活组65例(45.8%)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血压、病史(体温、意识状态、出血量)、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及生化指标(血Glu、Cr、TG、TCH、HDL-C、LDL-C)。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血压、出血量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死亡组年龄〉70岁、收缩压≥185mmHg、体温≥39.1℃、深昏迷、合并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血压、出血景、血Glu、Cr、TG、TCH、HDL-C、LDL-C的均值均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复发性脑出血中高龄、收缩压≥185mmHg、T≥39.1℃、深昏迷、出血量大、合并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及血生化异常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静大黄粉配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大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出血量≥3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进行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加用醒脑静20mL静脉输注,大黄粉每次1g,每天3次1:2服或鼻饲,并加上脑出血方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1.3%)和显效率(66.7%)与对照组(67.5%、35.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Ⅰ级+Ⅱ级为23例。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例(P〈0.05);治疗组平均催醒时间(36.4h)与对照组(58.8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大血肿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了昏迷时间,减少了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9.
手术证实的79例小肠出血诊断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对手术证实的79例小肠出血进行分析,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79例小脑出血分别行小肠气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99mTc扫描、剖腹探查及术中胸镜检查,最后均得到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出血原风中,肿瘤39例(49.4%),以息肉、平滑肌瘤和肉瘤居多;憩室和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均为10例(12.6%);伤寒及克隆病均为8例(10.1%)在肠血管畸形3例(3.8%);其它1例。选择性动脉造影阳性率达75%(9/12);核素扫描阳性率为50%(2/4);小肠气钡造影为10.4%(2/19);6例剖腹探查,4例阳性,2例借助术中肠镜发现病变。结论:肿瘤占出血原因首位;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及伤寒也占较高比例(22.7%),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原因不明的反复出血应及时剖腹探查,术中肠镜可提高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80例复发性脑出血的发病率、出血部位、易发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阐述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995年5月—2007年5月住院治疗的80例复发性脑出血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0例中有高血压病病史62例;第1次出血到第2次出血时间以半年到2年内复发率最高;复发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达5年。再出血发生于对侧68例,同侧12例。结论复发性脑出血病灶大多在首发病灶的对侧,病死率、病残率高,且再发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任何引起血压波动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再发,控制血压是防止再发性脑出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9例,分为氯吡格雷组(137例),阿司匹林(132例),出院后的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主要指标:(1)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经CT诊断的脑出血;(3)消化道或皮肤出血。结果氯吡格雷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和TIA的发生率(5.84%)低于阿司匹林组(26.52%),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吡格雷组出血发生率(6.57%)低于阿司匹林组(6.8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并未增加出血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再发脑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再出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672例脑mm上患者中再发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出血组239例,初次出血组3433例。先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再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3672例患者再发脑出血的发生率为6.5%(239/3672),脑出血再发的病死率为19.2%(46/239)。②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出血再发与高血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糖尿病、长期吸烟及酗酒等相关;两组比较,再出血组患者糖尿病史、长期吸烟、口服抗凝药、平均收缩脉升高、平均舒张压升高的比例均高于初次出血组;出血部位中,基底核区比例亦较高,年龄较大,两组比较均P〈0.01。③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平均舒张压(OR=8.7893,95%CI:5.0162~18.9358)、抗凝药的应用(OR=3.7273,95%CI:1.8245~5.7806)、长期吸炯(OR=3.1654,95%CI:1.6124~5.4528)、平均收缩压(OR=2.9463,95%CI:1.4596~4.9753)及糖尿病(OR=2.4689,95%CI:1.1807~4.7650)是脑出血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再发出血与平均舒张压升高、抗凝药的应用、长期吸烟、平均收缩压升高及糖尿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1990-01/1997-11间收治的60岁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7例(平均年龄68岁,男85例,女22例)与同期住院的中青年患者110例(平均年龄42岁,男79例,女31例)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①病因:依发病率高低排序,老年组为消化性溃疡45.8%,胃癌28.0%,急性胃粘膜损害11.2%中青年组为消化性溃疡71.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5.5%,急性胃粘膜损害9.1%;②特征:老年组出血总量>1000mL者所占比例、再出血率、死亡率分别为38.30,29.9%,14.0%.而中青年组分别为18.2%,5.4%,1.8%;③并发症: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5%,中青年组为6.4%以上对比x2检验P值<0.01结论①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依发病率高低顺序为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粘膜损害;②患者出血量大,再出血率、死亡率高;③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检查方法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在不同小肠小血方式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77例小肠出血病例,01~03年为A组与04~07年为B组,比较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的检查方法对各种类型的小肠出血确诊率以及评估应用价值。结果男:女为1.57:1,平均年龄(48.18±20.53)岁。B组小肠出血的诊断率明显高于A组,71.1%(32/45) vs40.6%(13/32)。各种检查方法对小肠出血的确诊率依次为小肠镜诊断率最高,为70%(14/20);胶囊内镜为53.8%(7/13);血管造影41.0%(9/22);小肠核素26.7%(8/30);小肠气钡12.2%(5/41)。本组胶囊内镜诊断显性出血高于隐性出血(5/5vs1/3),小肠镜检出病例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显性出血共14例高于胶囊内镜(7例)和其他检查的总和(11例)。结论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应用提高了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把握检查时机(活动性出血期)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所以根据小肠出血方式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才能既经济、迅速且提高小肠出血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青年与中老年原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青年与中老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发生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274例,其中青年组34例,中老年组240例。比较青年与中老年脑出血各种危险因素发生率的差异,许对各种危险因素对青年和中老年脑出血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史是本组脑出血患者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占70.1%,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分别为55.9%和72.0%,但差异无显著性,其后依次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血性卒中史、吸烟史和饮酒史。其中有缺血性卒中史者,青年组为11.8%,中老年组为31.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和饮酒史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发病前有可疑诱因者,青年组为50.0%,中老年组为24.6%,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以劳累或情绪激动为诱因者,青年组为41.2%,中老年组为13.8%,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活动状态下起病者,青年组为76.5%,中老年组为52.9%,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对于中老年脑出血,与青年脑出血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出血前有劳累或情绪激动等诱因,OR值为4.370(95%CI2.012~9.490,P〈0.01),结论高血压病史是青年及巾老年出血的共同危险因素。有缺血性卒中史者,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发病前有可疑诱因者和以劳累或情绪激动为诱因者.青年组高于中老年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与上消化道出血之间多种关系,以利临床提高警惕,及时做好防治工作避免或减少该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率.方法随机将36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83例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下称并发出血)的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临床分析.①各组与并发出血发病率及之间的差异;②各组伴发脑疝与并发出血的关系;③患者原有基础胃病或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其本次并发出血的关系;④本病并发出血的常见的时间规律.结果①脑出血并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脑血栓及蛛网膜下腔出血(P1<0.01和P2<0.05),后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3>0.05),本组365例总发病率为22.75%.②并发出血83例中,48例伴有脑疝,而无并发出血的282例中,仅41例伴发脑疝,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提示脑疝与并发出血关系密切.本组并发出血伴发脑疝的发生率为57.83%,而无并发出血伴发脑疝的仅为14.53%;③83例并发出血中34例发病前,曾有各种胃病或Hp检测培养+~++++,占40.96%;④83例并发出血中,有70例在1wk内发生,占84.34%,且以夜间多.结论①以脑出血并发出血为最,其他分别为脑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②脑疝与并发出血关系密切;③原有基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住院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分析近年来高血压病因学及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高血压专科诊断明确的2274例住院患者的病因分类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2274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86%,继发性高血压占14%。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占51.3%,肾血管性高血压占24.8%;肾性高血压占22.3%。(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继发性高血压中的患病率最高,占40.2%;在肾血管性高血压中,动脉粥样硬化成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3)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超重与肥胖者占总数的76.2%;糖代谢异常者约占总人数的55.3%;脂代谢异常者比例高达69.5%以上;尿酸代谢障碍者约占31.7%。(4)颈动脉增厚、左室肥厚、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为38.1%,26.2%,13、3%和14.4%。(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分级和年龄是颈动脉增厚的决定因素、血压分级和体重指数(BMI)是左室肥厚的决定因素,年龄、血压分级、BMI和尿酸是肾功能损害的决定因素,年龄和血压分级是脑卒中的决定因素(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主要病因。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所占比例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超重与肥胖、糖脂、尿酸代谢异常仍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住院患者中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高,血压水平、年龄和BMI与EH的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立止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经脑CT确诊,发病6小时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被随机均分为尼莫地平观察组(立止血静推、肌注各1kU,静点尼莫地平4~6mg,以及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24小时后复查脑CT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血肿扩大(〉33%)者观察组为8%,常规治疗对照组为40%(P〈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8%)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8%(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6小时内尼莫地平联用立止血可减少血肿扩大率、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的分型及各亚型与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发病到入院〈2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32例。根据OCSP分型标准,将其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及后循环梗死(POCI)4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史情况。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各卒中亚型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932例中,LACI组为463例(49.7%)、PACI组为326例(35.0%)、POCI组为78例(8.4%)、TACI组为65例(7.0%)。②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出血、吸烟史在各亚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CI组中,男性比例最高(75.6%);TACI组中,回族(21.5%)、缺血性卒中(36.9%)、心房颤动(20.0%)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1.5%)的比例最高(21.5%);LACI组中,饮酒者比例最高(50.3%)。③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缺血性卒中、TIA、脑出血、心房颤动史对POCI发生的相对危险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对各型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性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饮酒史和TIA史增加了LACI的风险(OR=1.488,95%CI:1.148~1.928;OR=1.686,95%C1:1.155—2.462);缺血性卒中史增加了PACI和TACI的风险(OR=1.466,95%CI:1.058~2.032;OR=2.472,95%CI:1.453—4.205);脑出血史和心房颤动增加了TACI(OR=2.570,95%CI:1.036—6.379);OR:4.266,95%CI:2.174—8.368)的风险。结论OCSP各亚型中,LACI亚型的发生率最高;不同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OCSP不同亚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再次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4例,分为氯吡格雷组(82例,75mg/d)、阿司匹林组(106例,肠溶阿司匹林75—100mg/d)和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组(126例,阿司匹林肠溶75~100mg/d和双嘧达莫150mg/d)。至少在出院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主要终点指标:(1)再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2)经CT证实的脑出血;(3)外周血管血栓栓塞;(4)出现胃肠道、眼底或皮肤出血。结果:氯吡格雷组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发生率(6.1%)低于阿司匹林组(26.7%,P〈0.05)或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组(20.6%,P〈0.05),阿司匹林组与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组组无显著差异(P〉0.05)。氯吡格雷组出血发生率为7.32%,低于阿司匹林组(7.62%)或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组(7.94%),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预防缺血事件再发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且并未增加出血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