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藿香醇体外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广藿香醇体外抗流感病毒、腺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的效果,为抗病毒性感冒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和柯萨奇病毒感染Hela细胞模型,以细胞病变效应(CPE)、噻唑蓝(MTT)法作为观察和检测指标,了解药物对细胞的毒性、药物体外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理。根据不同病毒的易感性,实验中分别以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作为对照药。结果:广藿香醇对MDCK、Hep-2和Hela细胞的TC50浓度均为125μg/ml,TC0浓度为31.25μg/ml。广藿香醇能抑制H1N1、CVB3和Ad-3所致的细胞病变,对H1N1的IC50为31.25μg/ml,治疗指数(TI)为4.00;对CVB3的IC50为62μg/ml,TI为2.00;对Ad-3的IC50为31.25μg/ml,TI为4.00。广藿香醇对3种病毒的直接作用效果都优于抗病毒吸附和抗病毒生物合成,同一浓度下广藿香醇对Ad-3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H1N1和CVB3的抑制。结论:在体外抗病毒实验中,广藿香醇显示出抗柯萨奇病毒、抗腺病毒和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大黄、黄芩、连翘复方用于皮肤消毒的最佳提取工艺和配方比例。方法:以抗菌成分为有效指标,筛选药材提取纯化工艺,通过体外抗菌实验考察复方提取物对易致皮肤感染的三种细菌的抑菌能力以筛选最佳的配方比例。结果:大黄、黄芩、连翘按本提取工艺以原药材比例为2∶1∶2制备的复方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结论:本复方工艺简便,有效成分含量高,配方抑菌效果好,可用于新型中药皮肤消毒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3.
艾叶提取物对细菌性皮肤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宁  辛毅  张翠丽  梅全喜 《中药材》2008,31(1):107-110
目的研究艾叶对几种细菌性皮肤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研究艾叶中抑菌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并用倍比稀释法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提高了抑菌组分的提取效率和实验的精确度.与此同时,尝试使用浊度法测试艾叶中蛋白成分对皮肤致病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艾叶浸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结论艾叶提取物对细菌性皮肤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0种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微波、超声两种提取方法,以抑菌圈直径为检测指标,考察赤芍等10种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出作用较强的3种中药;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为考察因素,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并测定3种中药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筛选出赤芍、苍耳子和艾叶3种抑菌作用强的中药,其最佳工艺分别是,赤芍:微波功率150W,料液比1:8,提取时间20min;苍耳子:超声功率70W,料液比1:12,提取时间30 min;艾叶:超声功率为50W,料液比1:8,提取时间20min。最小抑菌浓度为:赤芍微波提取物0.02g/mL,苍耳子微波提取物0.01g/mL,艾叶超声提取物0.015g/mL。结论赤芍、苍耳子、艾叶各单味提取物对马拉色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工艺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5.
广藿香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莫小路  严振  王玉生  汪小根 《中药材》2004,27(11):805-807
以13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株,采用含毒介质法对广藿香精油和广藿香酮进行了室内抑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广藿香精油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0.03%~0.27%时,对受试的1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檀香多毛孢、番茄早疫病菌、核盘菌的抑制在作用浓度为0.1%时,即可达到完全抑制.广藿香酮的抑菌试验结果提示了其可能是广藿香精油中的抑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藿香油对小鼠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广藿香油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构建小鼠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观测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阴道菌落数以及病程的影响。结果广藿香油对白色念珠菌有很好的体外抑菌活性,MICs为0.07~0.27mg/ml,且对阳性对照药克霉唑无效的3株病原菌仍然有很好的抑菌活性;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少模型小鼠的阴道菌落数,且可明显缩短模型小鼠的病程。结论广藿香油对白色念珠菌有很好的体外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小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有成为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新型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李华珍  刘秀兰 《中成药》1989,11(7):13-14
咳喘消炎丸系以艾叶、细辛、川贝、冰片、人工牛黄等中药研制而成。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等作用。为了摸清该药较确切的抑菌和杀菌能力,本试验采用了与氯霉素进行对比的方法,从而测出此药对各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实验证明脑膜炎双球菌对此药很敏感,可为1μg/ml浓度所抑制。对其他各菌株,虽然其抑菌效果不能与氯霉素媲美,但在2000.μg/ml以上时,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亦能产生良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7种理气药挥发油对川芎嗪的促透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陈皮、枳实、佛手、香附、乌药、蜘蛛香、云木香挥发油,通过GC-MS测定成分含量。体外渗透实验考察挥发油对川芎嗪的体外促透活性,并检测皮肤刺激性。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不同种类单体成分的作用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理气药挥发油对川芎嗪均具有促透效果,5%佛手挥发油的促透效果最好(P<0.05),对皮肤无刺激性。7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可分为单萜、含氧单萜、倍半萜和含氧倍半萜4类,其中含氧单萜类成分与神经酰胺复合物的结合能力最强。结论:含氧单萜可能是萜类发挥促透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经皮给药系统中促透剂的筛选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孔树脂分离川佛手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大孔树脂分离川佛手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以静态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型号大孔树脂,并对其进行川佛手总黄酮的静态和动态吸附-解吸实验研究.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AB-8型大孔树脂,上样浓度为1.2 mg/ml,上样pH值为3,吸附容量为9.41 mg/g,上样流速和洗脱流速均为1.5 ml/min,洗脱液乙醇浓度为40%.结论 AB-8大孔树脂分离川佛手总黄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广藿香作为岭南地药材的代表药,具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等临床功效,是中医临床方剂中的常用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广藿香具有抗炎、抑菌、解热、镇静、杀虫等作用,其活性成分主要为挥发油中的广藿香酮与广藿香醇。肿瘤细胞的凋亡一直是肿瘤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对广藿香活性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系统的综述,为广藿香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的药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藿香配方颗粒及其药材质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藿香配方颗粒和药材之间的质量关系。方法应用气质联用法分析挥发油,应用薄层色谱法分析水溶性成分。结果广藿香药材挥发油共分离并鉴定出19个成分峰,配方颗粒挥发油共分离并鉴定出10个成分峰,两者具有良好的相似性;广藿香配方颗粒与原药材显示一致的薄层色谱行为,提示水溶性成分得到有效保留。结论广藿香配方颗粒与原药材之间所含成分一致,为广藿香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广藿香配方颗粒中咖啡酸、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和广藿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ondasil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325 nm(0~18 min,咖啡酸),330 nm(18~30 min,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311 nm(30~55 min,广藿香酮),柱温30℃。结果:广藿香配方颗粒中咖啡酸、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和广藿香酮进样量分别在0.021 8~0.218μg(r=0.999 8),0.032 6~0.326μg(r=0.999 8),0.099 4~0.994μg(r=0.999 7),0.174 2~1.742μg(r=0.999 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供试品溶液中4种被测指标成分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5%,99.53%,99.37%,100.58%,RSD分别为1.9%,1.1%,1.4%,2.0%。结论:该方法同时测定了广藿香配方颗粒中非挥发性成分咖啡酸、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和挥发性成分广藿香酮的含量,方法可行,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以为广藿香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些中药及其挥发性成分抗霉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为中药作为饲料防霉剂提供依据。方法 :以液体小培养法测定 9味中药和 7种中药挥发性成分对饲料中某些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比较它们的抗霉菌活性。结果 :所选中药及中药挥发性成分对受试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9种中药中以陈皮、藿香、艾叶的抗霉菌活性较强 ,白芷、茴香作用较弱 ;7种挥发性成分中桂皮醛、茴香醛、丁香油和香草醛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其中桂皮醛的作用最强 ,优于山梨酸、薄荷油、冰片和桉叶油的抑菌效果较差。结论 :陈皮、藿香、艾叶和桂皮醛均有明显的抗霉菌活性 ,且来源丰富 ,价格低廉 ,作为饲料防霉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于敬  齐悦  罗刚  段宏泉  周晶 《中药材》2012,(5):796-799
目的:优化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在蒸馏法提取广藿香油之前进行酶解处理,通过正交试验研究酶的用量、酶解时间、温度以及pH对广藿香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最佳工艺。采用气-质联用(GC-MS)测定广藿香挥发油的组成以及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MTT法测定广藿香油对Hela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酶辅助提取广藿香油的最佳条件是:酶用量为生药重量的1%,在pH 4.5,45℃条件下酶解1 h;药典法、酶解法提取的总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2220、3.1360 mg/g;两种方法提取的广藿香油抑制He-la增殖细胞活性的IC50分别为:12.2±0.46、0.36±0.03μg/mL。结论:酶解法可提高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率,该法提取的广藿香油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活性强于药典法提取的广藿香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小桐子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方法 在不同条件下对小桐子树叶中的抑菌成分进行粗提,以好食脉孢霉和粗糙脉孢霉为对象,检验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纯水作为提取液,料液比为1:15,30℃恒温搅拌提取10 h,此时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g/L,粗提液经醇沉后,最低抑菌浓度下降为0.5 g/L.结论 小桐子提取物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植物源抑菌剂的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痤疮丙酸杆菌对中药痤疮饮敏感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痤疮饮对痤疮丙酸杆菌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自制中药痤疮饮、红霉素、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性。结果:痤疮饮MIC为8.32~33.28?/ml,红霉素、米诺环素、克林霉素MIC分别为≤0.5μg/ml、2μg/ml、4μg/ml,痤疮饮与3种抗菌素最终浓度相近。结论:中药痤疮饮与红霉素、米诺环素、克林霉素作用相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广藿香、厚朴单用和配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分别提取广藿香、厚朴、广藿香-厚朴(1∶1)混煎配伍的挥发油,再将提取的广藿香、厚朴挥发油(1∶1)混合配伍。通过GC-MS分析以上四种挥发油的成分。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广藿香挥发油鉴定出18种化合物;厚朴挥发油鉴定出24种化合物;混煎配伍组鉴定出40种化合物,包含新化合物7种,减少5种;混合配伍组鉴定出34种化合物。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广藿香、厚朴挥发油单用、混合和共煎挥发油均能抑制大部分G~+细菌、真菌的生长。挥发油混合和共煎的MIC均介于单用之间,共煎组挥发油的MIC多优于混用组。结论广藿香和厚朴共煎后挥发油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化合物。其总体抗菌效果优于两者单用和挥发油混用,这为中药临床的合理配伍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藿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Ⅱ)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对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全草中精细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及抗菌活性成研究以筛选天然抗菌新药。方法 水蒸气蒸馏提取精油,用G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并利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结果 鉴定出该精油成分中的18个化合物,占精油总量的94.87%。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31.47%),α-愈创木烯(19.78%)、δ-愈创木烯(17.47%),α-广藿香烯(7.51%)、丁香烯(3.41%)。对5种致病真菌、6种条件致病真菌和5种细菌的体外抗菌实验表明该精油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1.0mL/l。结论 广藿香精油具有一定的抑制真菌和细菌的作用,为进一步筛选抗菌外用新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鱼腥草等5种中草药对10种常见细菌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惠芳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202-2203
目的探讨鱼腥草等5种中草药对10种常见细菌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葡萄糖酚红肉汤递倍稀释法,分别测定5种中草药对10种常见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结果艾叶、白芷、鱼腥草、姜、芦荟对10种常见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其中艾叶、鱼腥草的抑菌效果较好,对金葡球菌、白葡球菌及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余抑菌作用依次为白芷、芦荟、生姜。结论艾叶与鱼腥草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12味中药颗粒逆转对多种常见耐药菌的耐药效果。方法:选取6种耐药菌作为实验菌种,测定黄芩、黄连、黄柏等12味中药颗粒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对逆转的耐药性以及最佳培养浓度进行测定。结果黄芩、黄连、大黄、黄柏、汉防己以及鱼腥草6味中药颗粒剂对多种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在0.031g/ml以下,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中药逆转耐药菌对对应耐药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低。结论:中药黄芩、黄连、大黄、黄柏、汉防己以及鱼腥草等配方颗粒体外逆转临床常见细菌后对应耐药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