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三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然后对阳性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金标方法复检。结果:总数为13 207份标本,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为1 524份,ELISA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 415份,金标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 241份。结论:灵敏度化学发光方法最高,ELISA方法居中,金标方法最差;操作金标方法最简单,ELISA居中,化学发光方法稍难;金标方法假阴性假阳性率最高。因此,金标方法只能进行筛检,阳性或阴性都不能定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造成金标法快速检测抗-HCV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原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usA)和金标法做比较及稀释试验。结果对我院门诊患者12000例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阳性为340例,阳性率为2.8%;金标法检测阳性为350例,其阳性率为2.9%;金标法进行检测的假阴性率为5.3%,假阳性率为0.2%。结论金标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快速、观察直观、省时的检测抗-HCV的方法。临床虽然存在一定的假阴性与假阴性率,可能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以及试剂自身原因造成,但金标法仍可作为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比较适合的方法推广应用,对于早期发现、控制和预防丙型肝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惠州市中心血站采集到的65806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开展NAT与ELISA检测,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ELISA检测阳性513份,阳性率0.78 %;ELISA检测结果阴性标本,核酸检测阳性59例,阳性率0.09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6.10 %,单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2.28 %,灰区阳性标本与NAT检测结果符合率为0。ELISA检测阴性标本NAT检测阳性数为59例,全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经电化学发光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为52例是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7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NAT检测同ELISA检测相比,假阳性率略低,ELISA检测漏检多为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NAT检测优于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4.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诊断3种方法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传统检验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抗酸染色 ,细菌培养和PCR技术 ,用 3种方法同时测定 62份临床标本。结果 抗酸染色镜检法阳性率为 2 9.0 % ,细菌培养阳性率为 2 7.4% ,PCR法阳性率为 5 1.6%。结论 传统检验方法阳性率低 ,但特异性好 ,PCR法阳性率高 ,存在一定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 ,只有传统方法和PCR法同时检测 ,才能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两种血清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优劣.方法:选取我市2006年10月~2008年10月献血者和梅毒临床患者共2000份血清标本,其中包括1700份健康献血者血清、300份梅毒患者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两种血清梅毒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在300份梅毒患者血清中,TPPA共检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295份,TP-ELISA共检出阳性298份,两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8.3%和99.3%.TP-ELISA从1700份健康献血者中检出6份阳性,TPPA未检出阳性,后经确认6例为假阳性,TP-ELISA的假阳性率为0.35%.结论:ELISA和TPPA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LISA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判断客观、准确,最适合血站大规模的血液筛检.  相似文献   

6.
ELISA法测丙肝抗体假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假阳性情况.方法 ELISA法进行丙肝抗体检测筛选出132例按S/CO和年龄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S/CO<3.8.占总阳性率26.2%;S/CO≥3.8,占阳性率73.8%;其中50~80占84例(63%),50岁以下占48例(47%),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 用ELISA法测丙肝抗体存在假阳性偏高问题,临床诊断只能作为筛查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体内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需做确证试验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儿童常见细菌及真菌血流感染中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的价值。方法:选择140例疑诊血流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血液标本后实施血培养法与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率。结果:血培养法检测阳性标本为16份(阳性率为11.43%);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检测阳性标本为30份(阳性率为21.43%),血培养法与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系统检测儿童常见细菌及真菌血流感染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可在短时间内检测微生物阳性率,且操作简便,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为研究对象,并收集CLIA法定量检测抗体阳性标本数据,再应用ELISA方法进行复检。收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CLIA和ELISA检验乙型肝炎的重复性,并比较这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的阳性检出率。结果:CLIA的重复性优于ELI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LIA检出HBsAg、HBeAg、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96.67%、95.00%、93.33%,均高于ELISA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二者检出HBsAb、HBeAb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应用CLIA法具有更好的诊断效果,其准确性相比ELISA要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标快速检测板对乙肝五项指标的临床效果。方法:金标快速板法及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100份血浆样本,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两方法检验乙肝五项指标全阴患者及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标快速检测法操作简单快速,检测符合率达到90%,对初步筛查乙肝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LISA法梅毒抗体检测与TRUST试验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行梅毒血清学试验的120例患者,留取空腹静脉血并分离血清,均同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法(TRUST)检测,并利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法进行确证。结果共检测血清标本120例,采用TPPA法确诊36例。TRUST法检出24例阳性,其中22例经TPPA确诊阳性,2例为假阳性,检测敏感度为61%(22/36),检测特异性为92%(22/24);ELISA法检出37例阳性,其中34例经TPPA确诊为阳性,3例假阳性,检测敏感度为94%(34/36),检测特异性为92%(34/37)。ELISA法血清标本阳性率、检测敏感性显著优于TRUST法(P0.05)。结论在梅毒诊断中,ELISA法敏感性优于TRUST法,有助于提高梅毒诊断准确率,对梅毒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溶痰液在抗酸杆菌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方法学评价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宁德市蕉城区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500例疑似肺结核病患者进行痰液检查,收集其痰液标本,同时采用直接涂片法与溶痰液涂片方法对其痰液标本中的抗酸杆菌进行检测分析,以临床综合检查诊断结果为标准,对两种方法的检测应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500份痰液样本中,采用溶痰液涂片法进行抗酸杆菌检测显示,阳性标本79份,其阳性率为3.16%,与临床综合检查诊断结果比较的检测判断准确率为99.28%;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测阳性率为1.24%,其检测判断准确率为89.36%,溶痰液涂片法均更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两种检测方法进行痰液标本中抗酸杆菌检测应用的各阳性标本等级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溶痰液检测的阳性标本等级均高于直接涂片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溶痰液涂片法进行结核病患者痰液标本中抗酸杆菌检测的阳性率和准确率明显高于直接涂片法,临床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EIA)和化学发光法(CLIA)测定抗-HCV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初筛实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30例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采用EIA和CLIA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抗-HCV,选取阳性标本进行HCV-RNA确认实验。结果:在3230例患者中,EIA法抗-HCV阳性样本95例,阳性率2.94%,CLIA抗-HCV阳性标本102例,阳性率为3.16%。进一步做HCV-RNA确认实验显示,EIA法抗-HCV样本标本有86例,符合率为90.5%,而CLIA法符合率为97.1%(99/102),显著高于EIA法抗-HCV的检出符合率(P0.05);其中EIA法抗-HCV弱阳性标本(S:CO为1.0~2.0区间),确认试验结果显示符合率为68.2%(15/22),CLIA法抗-HCV弱阳性标本(S:CO为1.0~8.0区间),与HCV RNA符合率为92.7%(39/41);3,230例患者中,EIA阴性结果中,CLIA测定有17例阳性,经HCV-RNA检测符合率为94.1%(16/17)。EIA法测抗-HCV弱阳性标本有22个,CLIA法测定有17例阳性(77.3%),经HCV-RNA检测,CLIA与确认试验结果符合率为100.0%;EIA法73阳性样本(S:CO 2.0)中,CLIA测定69例为阳性,经确认试验符合率100.0%。结论:CLIA法测抗-HCV作为HCV感染初筛实验,有效降低假阳性率,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60例丙型肝炎患者,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后分别给予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同期选取30例丙型肝炎抗体阴性者,分析其临床检验结果。结果:荧光定量PCR检测丙型肝炎阳性率为91.67%(55/60),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的71.67%(43/60)与75.00%(45/60)(P0.05)。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血糖(GLu)及血钾离子(K~+)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患者各项肝指标明显降低,荧光定量PCR法诊断丙型肝炎的阳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全血金标检测试剂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价值,观察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检测时间。方法:用HBsAg全血金标试剂测定400例临床标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血金标法与ELISA法同时检测400例样本,两者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分别为97.4%,100%,99.7%。结论:全血金标法检测HBsAg可以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测定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检验的13000例患者的临床标本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检验的15000例患者的临床标本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微生物检验,标本包括血液、呼吸道分泌物、非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穿刺液、尿液等)、粪便,对两组患者的微生物标本进行检验,检验过程均以标准化规定为依据进行操作,对不同时间段患者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血培养阳性率为17.31%,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10.22%,非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30.94%,粪便标本阳性率为11.67%;对照组中,血培养阳性率为14.29%,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7.18%,非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26.89%,粪便标本阳性率为4.0%。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时间段检测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根据检测结果汇总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有差异的原因,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对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750份泌尿生殖道标本,标本来源均为女性患者。比较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对诊断支原体属的阳性率。结果:(1)液体培养法对诊断支原体属的阳性率为48.3%,固体培养法对诊断支原体属的阳性率为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液体培养法对诊断解脲脲原体的假阳性率为51.3%;液体培养法共培养出人型支原体22例,液体培养法对诊断人型支原体的假阳性率为22.7%,液体培养法与固体培养法对诊断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液体培养法对检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有较高的假阳性,应结合固体培养法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金标法检测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因发热来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就诊的200例患者血清作为本研究对象,使用胶体金标法进行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检测,对照临床最终综合诊断结论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通过检测后可知IgG/IgM阴性患者178例,比例为89.0%,IgG阳性患者10例,比例为5%,IgM阳性6例,比例为3%,IgG/IgM阳性6例,比例为3%;2~4岁阳性结果为6例,5~15岁阳性结果为15例,15岁以上阳性结果 10例比较,金标法诊断准确度为94.50%,则金标法与临床最终综合诊断检验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金标法检测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的结果与临床最终综合诊断结论高度吻合(94.50%),对临床相关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以及设备要求不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显微镜红细胞计数和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在尿液隐血检验中的不同结果。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检验科尿液隐血检验患者的尿液标本共148份,分别进行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和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并对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和显微镜红细胞计数的阳性率为22.3%和16.9%,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验结果的阳性率为14.9%,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为2.6%和33.3%(以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为标准),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为8.9%和12.0%(以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为标准)。结论: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和尿液分析仪隐血检验各有利弊,联合两种方法进行尿液隐血检验才能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梅毒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确认为阳性的60份血液样本为标准,分别对其采用TRUST法和ELISA法进行检测,对比上述两种方法与TPPA法的检测符合率。结果:ELISA法检测阳性率88.3%(53/60),TRUST法检测阳性率15%(9/60),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ELISA法进行梅毒检测准确性高于TRUST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在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乙肝病毒筛查中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和核酸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站收集的1400份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经核酸检测法(NAT)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NAT阳性率与ELI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低于NAT,在窗口期和漏诊率方面则高于NAT(P0.05)。结论:相比ELISA检测法,NA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二者存在互补性,既能使窗口期缩短,还能降低漏诊率,且HBV-DNA含量能有效反映HBV传染性,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