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4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ESD组(n=70)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组(n=7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整块切除率、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及治愈切除率分别为92.86%、85.71%、92.86%、78.57%,均显著高于EMR组的42.11%、52.63%、63.16%、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稍低于EMR组的2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5,P0.05)。ESD组复发率为7.14%,显著低于EMR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1,P0.05)。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可取得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有效降低患者复发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48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黏膜HGIN,均经ESD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后病理特点,评价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手术平均时间(76.8±23.4)min,1例穿孔。ESD切除标本最大直径(25.9±11.4)mm,术后病理证实维持HGIN 33例、HGIN伴局灶癌变11例、高-中分化腺癌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1例,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68.8%,与活检相比,ESD手术标本诊断HGIN更准确(χ2=17.778,P0.05),HGIN癌变率29.2%,食管黏膜癌变率与胃黏膜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ESD术完整切除率95.8%,治愈性切除率95.8%。1例局部复发,2例食管ESD术后狭窄。结论上消化道黏膜HGIN具有潜在癌变风险,胃镜活检标本不能准确评估其性质,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患者经内镜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92例结直肠LST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采用EMR治疗患者38例(EMR组),ESD治疗患者54例(ESD组),观察2种治疗方法分别对LSTs 4种亚型治疗情况。[结果]EMR组、ESD组患者在性别、分型、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R、ESD治疗颗粒均一型(LST-G-H)组手术操作时间均较短,与结节混合型(LST-G-NM)、假凹陷型(LST-NG-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隆起型(LST-NG-F)组操作时间短于LST-NG-PD组(P0.05);EMR治疗LST-G-H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较高为71.43%、57.14%,LST-NG-PD组较低为42.86%、28.57%;ESD治疗LST-G-H、LST-NG-F、LST-NG-PD组整块切除率为100.00%,LST-G-H、LST-NG-F组完全切除率为100.00%,而LST-NG-PD完全切除率较低;EMR治疗后,LST-NG-PD出现1例术中穿孔,LST-G-NM出现1例出血,LST-G-NM、LST-NG-PD复发率较高,达31.58%和42.86%;ESD治疗后,LST-NG-PD穿孔率、出血率、复发率都较高均为25.00%,ESD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治疗组(P0.05),而术后复发率低于EMR治疗组(P0.05)。[结论]EMR、ESD治疗LST-G-H操作时间均短,EMR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高,ESD治疗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低,临床应根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扎装置辅助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ng device,EMSR-L)与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根治性切除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roendocrine tumors,r-NETs)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珠海市人民医院2011年-2014年经内镜局部切除的46例r-NETs患者。其中,EMSR-L 27例(EMSR-L组),ESD 19例(ESD组),比较两种术式治疗r-NETs的手术费用、手术时间、病变整块切除率、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MSR-L组的手术费用明显低于ESD组(P=0.005);EMSR-L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P=0.007);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两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两组即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组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两组均无消化道穿孔发生;术后随访观察1~3.5年,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EMSR-L是根治性治疗rNETs的安全、可行、有效的局部切除方法,且手术费用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20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ESD组54例、对照组66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指标及手术并发症指标;比较两组肿瘤完全切除率及术后24个月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ESD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对照组(2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ESD组与对照组的肿瘤直径、核分裂数、Flet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组患者手术完全切除率(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Flether分级高风险患者均采用根治性手术予以治疗;ESD组患者在术后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其肿瘤复发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可靠,较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且术后复发率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内科》2020,(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74例,随机分为EMR组(35例)和ESD组(39例),分别采用EMR和ES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变完整切除率和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病变完整切除率(92.31%)明显高于EMR组(71.43%),VAS评分明显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狭窄及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比采用EMR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价值及影响其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SD治疗的92例食管HG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估ESD治疗食管HGIN的效果,并根据ESD后大体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79例)和非治愈性切除组(1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红斑、糜烂、结节、活检块数及大体类型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2组病灶内镜下特点的差异及影响其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85.9%、85.9%,术后复发率为2.3%,3年生存率为97.7%。单因素分析提示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间存在差异:病变2cm(X~2=6.891,P=0.009),表面覆盖白苔(X~2=9.291,P=0.002),黏膜下层病变(X~2=9.291,P=0.002)及卢戈氏碘未染色(X~2=10.408,P=0.015),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大小2cm(OR=6.737,95%CI:1.443~31.454,P=0.015)、黏膜下层病变(OR=8.333,95%CI:1.771~39.215,P=0.007)及卢戈氏碘未染色(OR=1.996,95%CI:1.233~6.230,P=0.005)是ESD治疗食管HGIN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食管HGIN的有效方法。对于ESD术前诊断为食管黏膜HGIN的病变,如病变2cm、黏膜下层病变及卢戈氏碘未染色,需警惕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直径结直肠LSTs病变的远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病变直径15 mm的LSTs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MR及ESD组,对比两组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随访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ESD组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01)。EMR组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穿孔1例。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EMR组(P0.05)。本研究的12例复发病例均接受再次EMR或ESD治疗。结论 ESD对于直径15 mm的结直肠LSTs病变远期效果较好,但其手术时间明显高于EMR,对年纪较大、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存在潜在危险,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迄今为止,内镜下切除结直肠病变的手段多样。其中,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均已应用于临床切除结直肠病变。目的:通过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比分析CEMR、UEMR和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CEMR、UEMR和ESD治疗的直径≥1 cm的黏膜病变共126例,其中CEMR组47例、UEMR组32例、ESD组4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情况(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病理诊断)、手术操作情况(操作用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金属夹夹闭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随访率、平均随访时间、病变残留/复发率)。结果:ESD组操作用时显著长于CEMR组和UEMR组(P 0. 05),而UEMR组与CEMR组无明显差异。ESD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UEMR组(P 0. 001),两组完全切除率无明显差异。三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率、平均随访时间、病变残留/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与CEMR和UEMR相比,ESD对结直肠病变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更精确的术后标本切缘评估的优势。但ESD技术难度大、耗费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而UEMR操作相对简单、有效,且对较大病变同样具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因此,对于较大的结直肠病变,UEMR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90例经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38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普通放大及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然后应用1.2%碘液行全食管染色,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再将病变NBI分级、碘染色分级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 普通模式下发现病变104个(75.4%),NBI模式下发现病变120个(87.0%),碘染色发现病变138个(100.0%).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模式(P<0.05),而低于碘染色(P<0.01),但NBI模式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差别在于NBI模式对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P<0.01).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l技术与碘染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2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ESD治疗)45例和对照组(EMR治疗)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病灶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整块切除率为95.6%,完全切除率为86.7%,切除病灶的中位数为2.4 cm,这三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手术中位时间为29 min,术中出血发生率为3.4%,住院平均时间为4.9 d,这三项手术指标均显著小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腹部不适发生率为28.9%,术后出血率为26.7%,此两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D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在切除率的临床效果方面优于EMR术,但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待改善,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的食管早癌内镜筛查中的重要临床价值。 方法2014至2016年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武墩镇及盐河镇等对1983例40~60岁人群进行食管癌内镜筛查,对比碘染色前后食管黏膜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并对黏膜染色异常者行活检病理检查。 结果740例患者共835处病灶接受食管组织活检,有273例于碘染色前发现(白光状态下),碘染色后再发现562例。其中碘染后新发现5例黏膜内癌,205例各种异型增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碘染色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染色前。 结论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可明显提高筛查过程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且因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在胃早癌内镜治疗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4例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胃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患者实施分组,对照组118例行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观察组96例ESD治疗前行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评估,对两组患者ESD治疗结果、病理确诊结果、是否追加外科手术进行比较,研究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在ESD前评估的价值。结果对照组118例ESD治疗患者中,术中转外科手术5例(4.2%),ESD治愈性切除97例(82.2%),非治愈性切除16例(13.6%),其中11例追加外科手术,5例行二次ESD治疗;观察组96例患者经术前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检查有6例(6.25%)不符合内镜治疗指征,放弃ESD治疗转外科手术,有90例(93.75%)进行ESD术,其中治愈性切除84例(93.3%),非治愈性切除6例(6.7%),其中3例追加外科手术,3例行二次ESD治疗。ESD治愈性切除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行两次治疗术(ESD+外科手术或ESD+ESD)的病人在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21例(17.8%)和6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5)。结论在早期胃癌内镜ESD治疗术前,超声内镜结合放大内镜诊断价值显著,能有效甄别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提高ESD治愈性切除率,减少二次ESD术及追加手术病人比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74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40)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n=34),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统计术后复发率,观察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结果 (1)ES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EMR组(P0.05);(2)ESD组轻度疼痛所占比例(82.50%)高于EMR组,中重度疼痛所占比例(7.50%、0.00%)均低于EMR组(P0.05);(3)ESD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EMR组的32.35%(P0.05),且其完整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4)术后3、12个月ESD组复发率(2.50%、5.00%)低于EMR组(8.82%、17.65%),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SD组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EMR组(P0.05)。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完整切除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少,术后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45例,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ESD组(23例)和手术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预后状况。结果两组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但手术组整块完整切除率高于ESD组(P0.05)。ESD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低于手术组患者(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个月时,全部患者均存活,未出现原发病灶的转移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近期预后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当,但ESD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较传统外科手术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圈套器(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nare,ESD with snare,ESD-S)在切除巨大结直肠病变(≥30mm)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76例巨大结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ESD法27例(ESD组),ESD-S法49例(ESD-S组),通过对以上2种手术方法的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ESD组、ESD-S组手术切除病变的成功率均为100.0%,ESD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0%(27/27),完整切除率为96.3%(26/27),病变平均长径为(42±11)mm,平均手术时间为(78.8±61.4)min,1例患者术后追加外科手术。ESD-S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5.9%(47/49),整块切除率为81.6%(40/49),病变平均长径为(48±18)mm,平均手术时间为(69.1±55.4)min,1例患者在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转至外科行肠系膜栓塞术。2例患者发生术中小穿孔,予钛夹夹闭。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ESD组病变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ESD-S组(P0.05),而2组的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ESD组较ESD-S组延长(P0.05)。[结论]ESD-S能安全有效治疗巨大结直肠病变,且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但整块切除率较低,对于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来说,传统ESD仍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