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RCT文献。对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和Clim... 相似文献
2.
目的:挖掘现有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现有文献数据库中所有中药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搜集具有明显疗效的中药复方,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板块中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纳入的方剂进行用药频次统计、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并且得出核心组方。结果:共纳入122篇文献,包含122首中药复方,132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防风、陈皮、茯苓、白芍、柴胡。所有中药中平性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温性、微寒及微温。药味以甘味为主,辛味、苦味、酸味、淡味次之。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肺经、肝经、胃经。结论:肝郁脾虚证IBS-D的治疗应当在疏肝健脾之品中酌加驱散风邪之药,重视寒热的兼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5—2020年中国知网(CNKI)有关中医药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中药处方信息表,利用SPSS20与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以挖掘中医药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66篇,中药处方417首,涉及中药205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防风等。治疗药物以补虚药、理气药为主;药味多见甘味,药性以温、平性为主,多归于脾、胃、肺经。治疗常用药对组合有白术-白芍、白术-白芍-茯苓、防风-白术-茯苓等。聚类分析得出5类处方,主要功效为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补虚止泻等。结论:中医药治疗IBS-D主张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采用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等法治疗,临床常用痛泻要方、四神丸等加减方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建立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337首,中药178味,常用药物为白术、甘草、白芍、茯苓等,所用药物多归脾、胃、肺三经,药物功效主要以健脾燥湿、温中止泻、疏肝理气等为主;将常用的药物进行聚类组合,可聚为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收涩药等6类,其中常用的药对为白术-白芍、白术-甘草、茯苓-白术。结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以健脾燥湿、温中止泻为主,用药多以健脾、温中、补虚为主。 相似文献
5.
《吉林中医药》2016,(7)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C-IBS)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提取其所使用的针灸方式、经脉和腧穴。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规律,同时观察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经脉、腧穴各自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D-IBS文献56篇、针灸治疗C-IBS文献6篇,D-IBS的治疗主要用针刺,临床以胃经和任脉的腧穴为主,如天枢、足三里、中脘,关联性分析发现胃经—任脉—脾经的为最常见的经脉组合,腧穴以足三里—天枢—太冲为主要关联群。聚类分析经脉主要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腧穴则可以分成5个聚类群,5个核心群组。而C-IBS的研究则主要以悬灸为主,胃经、膀胱经的腧穴应用最多,如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关联性分析发现经脉组合与D-IBS相同,也是胃经—任脉—脾经组合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而腧穴则是以足三里—天枢的配伍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则发现经脉、腧穴均可以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结论: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认为虽然两者在针灸方法的使用上略微存在差异,D-IBS针灸并用,C-IBS以灸为主。但是在经脉和腧穴选择上却存在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常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常规的西医治疗以药物疗法为主,例如抗痉挛药、止泻药、抗抑郁药、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益生菌、抗生素等,然而上述疗法虽然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疗效并不持久,从而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有的药物甚至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针灸治疗以其简、便、效、廉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从中医理论出发,探索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发病机制及其治则治法,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进行辨证选穴,提高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中各项指标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以及血清中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以及降钙素基因肽(CGRP)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34.9%,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治愈率为18.6%,总有效率为79.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部不适、每日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有无黏液以及排便不尽感各项临床症状均见明显好转,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5-HT水平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5-HT、NPY以及CGRP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3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临床症状、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8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临床上分3型,即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与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比较常见.近两年来我们用针灸治疗该型48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文献统计,探索分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与组方规律.方法:所有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11年~2012年4月.对这些文献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以及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58篇文献中,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涉及12条经脉的52个穴位、46个组方,其中只有足三里、天枢、大肠俞等12个穴位的使用频次超过15%.以4个及少于4个穴位为组方的文献占50.00%.结论:虽然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组方仍然困守于经验囹圄,但是繁乱的经验中也有一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Medline、Embase自建库至2019年10月收录的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济川煎治疗便秘的药理机制及作用靶点。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济川煎中6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查询便秘的疾病靶点;利用R语言筛选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运用Cytoscape(3.8.0)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便秘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R语言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β-谷甾醇、柚皮素、黄芩素6个主要化学成分,PTGS2、PTGS1、NCOA2、SCN5A、ADRB2、AR 6个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靶点相关功能主要涉及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靶点相关通路主要涉及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素的代谢、视黄醇代谢等。结论:济川煎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发挥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从而改善便秘。 相似文献
17.
18.
<正>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持久存在而间歇发作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表现复杂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目前全球患病率高达23%[1],女性IBS显著高于男性[2]。由于缺乏形态学与生化指标的异常,IBS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基于罗马IV标准,根据大便的性状将其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确定型(IBS-U)4种[3],我国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4]。迄今为止,IBS的机制仍缺乏统一定论,目前临床上常规药物包括抗痉挛药物,纤维补充剂和抗抑郁药,但作用有限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大约51%的IBS患者选择补充和替代药物,其中59%的患者选择针灸来控制IBS,众多国际影响力期刊报道了针灸对IBS功能状况的积极影响[5]。本文就从传统中医角度出发,以个体化针灸治疗为切入点,总结近年针灸治疗腹泻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方法以及疗效,以推进针灸在I...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储浩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组方规律,总结临床用药经验。方法:利用Excel收集整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储浩然门诊治疗的189例IBS-D病例,利用SPSS Modeler 18.0中Apriori算法建立数据挖掘模型,通过SPSS24.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储浩然治疗IBS-D的有效处方中,共统计出使用药物155味、用药频数3648次;使用频数≥50%的14味药物中使用频数前6味药物依次是:麸炒白术、陈皮、甘草、茯苓、太子参、炒白芍;使用频数≥90次的16味中药运用SPSS24.0系统聚类分析,获得4组核心药物组,分别是:茯苓-茯神-太子参-麸炒白术;炒麦芽-炒谷芽-甘草-炒薏苡仁-薏苡仁;陈皮-醋青皮-厚朴-麸炒枳壳-姜半夏;炒白芍-赤芍。结论:储浩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有治虚和中,升降归序;脾温健运,胃补平和;疏补兼施,随症妙变的特点,值得医者学习并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武建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11):98-9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胀、黏液便、大便形状异常等,呈反复性或持续发作,临床分为便秘型和腹泻型。笔者运用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