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单支架术(单支架植入组)、50例行双支架术(双支架植入组)。单支架植入组仅主支植人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双支架植入组运用mini-crushing技术行双支架植入术。观察两组分叉病变的手术即刻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3级、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主支血管残余狭窄〉30%、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四个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在单支架植入组发生率高于双支架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13/52)vs.12.0%(6/50),P〈0.05];其余几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单支架植入组1例(1.92%)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2例(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6个月后.单支架植入组8例(15.38%)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7例(1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单支架术与双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短期观察临床疗效基本无差异,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双支架与单支架在分又病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双支架治疗(36例);另一组仅在母血管植入支架而对分支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术(28例),术后行造影检查。结果:两组术后造影成功率方面(95.4%:82.1%),6个月再狭窄率(33.3%:46.4%),需再血管化治疗(19.4%:21.4%)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于冠脉分叉病变双支架与单支架治疗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对相关分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方法 12 0例病人 ,132处分叉病变使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治疗 ,观察介入治疗对分叉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结果 术中有 2 4根分支血管受压迫 ,分支受累发生率为 14 2 8%。以具有分支开口狭窄的Ⅰ型和Ⅳ型分叉病变的分支受累发生率为高。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操作和分叉病变本身的解剖特征均是影响分支血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5)
目的:探讨单支架与双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455例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被分为单支架组(235例)和双支架组(220例)。观察比较两组病变分布情况,近端、远端及分支病变特征,支架置入,术式选择,术后即刻血流,临床不良事件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脉造影显示的病变分布,近端、远端及分支病变特征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单支架组全部采用Cross-over技术,双支架组采用Crush术式(46.81%)、Culotte术式(37.73%)、T支架术式和V支架术式,以前两种为主。两组术后即刻主支、分支TIMI血流3级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住院期间,双支架组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架组(7.27%比2.98%),P=0.037。随访12个月,与单支架组比较,双支架组再狭窄率(5.53%比1.36%)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心梗(2.55%比6.82%)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6,0.030。结论:单支架和双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疗效无显著差异,双支架组再狭窄率显著降低,但非致死性心梗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3)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中山市博爱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00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保护导丝术行PCI,试验组患者使用球囊支架对吻术行PCI。记录两者患者术中和术后主支及边支TIMI血流分级、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PCI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记录主支支架内再狭窄、边支狭窄加重或闭塞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主支TIMI血流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和术后边支TIMI血流3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主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边支狭窄加重或闭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支架对吻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提高术中和术后边支TIMI血流分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2)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 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3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总死亡率(RR=0.71,95%CI:0.44~1.13,P=0.15)、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RR=1.14,95%CI:0.91~1.43,P=0.26)、支架内血栓形成率(RR=0.67,95%CI:0.41~1.10,P=0.11)、主支血管再狭窄率(RR=1.23,95%CI:0.89~1.69,P=0.21)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RR=1.41,95%CI:0.95~2.09,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支架组心肌梗死(MI)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5~0.84,P=0.0004)。真性分叉病变的亚组分析表明:单双支架策略治疗的TLR、主支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无差异(P均0.05),但双支架组MI发生率仍高于单支架组(RR=2.47,95%CI:1.49~4.08,P=0.0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单支架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优于双支架策略,其有效性不劣于双支架策略。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对比改良Y支架术与reverse crush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改良Y支架术(改良组)和reverse crush支架术(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随访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1);造影剂和球囊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1),最终球囊对吻成功率更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9个月造影随访,改良组分支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1)。1年随访结束,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改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Y支架术较teverse crash支架术操作简单、费时少,具有更低的分支再狭窄率,有减少随访1年临床心脏不良事件的趋势,推荐临床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尽管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但选择双支架还是单支架、单支架分支开口狭窄是否对吻后扩张、单支架分支血管术中及术后闭塞风险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研究。现就单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否对吻后扩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球囊与支架对吻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分支血管直径2.5mm时,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与分支血管保护球囊低压力扩张对吻技术保护分支血管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与分支血管保护球囊低压力扩张对吻);对照组51例(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同时分支血管采用导丝保护)。比较2组术中并发症、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中并发症和术后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8%vs 29.4%,P0.05;9.8%vs 27.5%,P0.05)。结论在分叉病变处理中,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保护分支血管成功率高,有效降低分支血管闭塞、术中并发症和MACE。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10)
目的比较主支单支架植入后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与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接受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3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的治疗策略,其中117例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244例未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及以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冠脉造影随访显现分支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总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分别为12.0%和13.9%,P=0.93;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7%,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则为0.8%,P=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中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分别5.1%和5.7%,P=1.00;靶病变血运重建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3.4%和6.1%,P=0.33;支架内血栓形成两组的发生率均为0;全因死亡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和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发生率非别为1.7%和0.8%,P=0.60;6个月后心绞痛CCS分级≥2级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2.8%,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为13.1%,P=1.00。6个月及以上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与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2.9%与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低于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34.0%,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55.3%(P=0.03)。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而言,植入单支架治疗后,无论是否进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其6个月及以上临床随访心脏不良事件相似,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低于非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组的分支狭窄率,而两组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对吻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被分配到切割球囊对吻组 (13例 )和支架组 (2 1例 )。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测定血管最小内径 ,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血管腔面积 ,斑块面积 ,直径和面积狭窄百分比。结果 与支架组相比 ,切割球囊组病变以前降支 (LAD)和第一对角支 (D1) (4 3 5 %vs 2 8 9% ,P<0 0 1)处多见 ,右冠状动脉 (RCA)和后降支处 (PDA)少见 (12 1%vs 35 0 % ,P =0 0 1)。切割球囊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比支架组低 (5 7 6 %vs 6 7 6 % ,P =0 0 2 )。支架组患者中 14例共 2 8个支架同时置入主干和分支内 ,仅在主干或分支一侧血管内植入支架 7例 ,最大扩张压力为 14 18 5 5kPa,2 0例患者接受IVUS检查 ,主干血管内最终残余狭窄为 2 3 6 %。切割球囊组 10例患者先在主干和分支内进行切割球囊交替扩张 ,3例患者只在主干内行切割球囊扩张 ,最后对吻扩张时的平均压力为 810 6kPa ,13例患者全部接受IVUS检查 ,IVUS测定主干血管内最终残余狭窄为 10 8%。切割球囊组与支架组扩张前即刻血管腔截面积分别为 (2 31± 1 2 0 )mm2 和 (2 36± 1 2 3)mm2 ,扩张后分别为 (6 4 2±1 0 1)mm2 和 (6 5 1± 1 0 7)mm2 ;两组扩张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01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仅主支置入支架,边支不置入支架的手术策略,观察手术即刻及术后6~9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手术后即刻成功率99.01%(100/101),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术后6~9个月随访无症状者95.65%(88/92),发生稳定型心绞痛者2.17%(2/92),不稳定型心绞痛者2.17%(2/92),MACE发生率1.09%(1/92).结论:分叉病变采用仅主支置入支架,边支不置入支架的手术策略,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支架植入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基础上加用裸金属单纯支架植入]与DCB组(PCI治疗基础上加用紫杉醇DCB)。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术后9个月靶病变分支最小管腔内径(MLD)、直径狭窄率,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 (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与支架植入组比较,DCB组术后MLD[(1.66±0.29)mm比(2.04±0.32)mm]、术后9个月MLD [(1.40±0.46)mm比(1.75±0.53) mm]均显著扩大(P均=0.001)。术后9个月,DCB组再狭窄率(4.0%比18.0%)、MACE发生率(8.0%比24.0%)均显著低于支架植入组(P均<0.05);两组LLL、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TL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DCB可显著扩大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67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是否置入支架视分支开口被挤压的情况而定的手术策略,观察手术即刻及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手术后即刻成功率97.01%(2/67),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无症状者60例(89.6%),发生稳定型心绞痛2例(3.0%),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7.5%),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3.0%),再次行PCI术患者4例(6.0%)。结论分叉病变采用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术的手术策略,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发生率为20%~30%,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此类病变极具挑战性.本文总结了我院53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疗效,探讨最简单处理方法-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81例,分成三组:无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血管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边支血管不予任何处理;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植入DES后,边支血管予球囊对吻扩张;球囊对吻双支架组,主支和边支均植入DES后,予球囊对吻。6个月临床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以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评价血管再狭窄率和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术后6个月,虽然三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65.3±19.6)%、(59.9±17.7)%和(46.8±11.5)%,P〈0.001]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三组间MACE发生率(12.1%、14.8%和19.0%,P〉0.05)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6.1%、7.4%和9.5%,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临床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2)
目的探讨对比BSKT技术与reverse crush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接诊的12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0例患者采取BSKT技术进行治疗,该组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60例患者采取reverse crush支架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的时间、造影剂用量、球囊用量等;术后的主支血管的直径以及再狭窄情况等;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记录患者心脏发生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进行手术的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的用量以及球囊用量都低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主支血管直径均大于或等于2.5mm,分支血管直径大于等于2.0mm,观察组球囊吻合度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患者随访发现观察组发生心脏不良时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SKT技术与reverse crush支架术比较,具有手术治疗上的优势,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也有较好的趋势,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边支导丝保护(keep it open,KIO)技术以及无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收治的162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3组,采用JBT组58例,采用KIO技术治疗组59例,采用无边支保护技术治疗者45例(无边支保护组),比较3组患者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放射线曝光时间、PCI治疗后即刻影像学效果及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率等方面差异。结果 JBT组患者无边支丢失发生,KIO组及无边支保护组患者各有1例发生边支丢失。JBT组手术时间及放射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均较KIO组及无边支保护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JBT组MACE总体发生率为12.07%,低于KIO组的27.12%和无边支保护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BT组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为18.21%±4.40%,低于KIO组的22.34%±5.17%和无边支保护组的23.45%±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BT组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为48.33%±4.60%,低于KIO组的70.41%±8.53%和无边支保护组的75.62%±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主支血管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BT处置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特点,且术后随访表明其对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影响小且患者的MACE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