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对比分析骨折内固定手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的差异。对收治的120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都显著低于采用骨折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与治疗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46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将其分成置换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1年后置换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cGil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置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使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状况得到长效缓解,且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显著优于内固定治疗方法,适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仍以内固定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为主,但这些术式的适应证及利弊尚存在诸多争议。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高龄患者新鲜的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与价值。方法:对108例65岁以上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治疗后关节功能、并发症以及二次翻修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组住院时间最长和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最高,2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置换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时间最长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翻修率较高,置换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活动能力要求较高、身体一般状况好的老年患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81-5382
选取2008年6月~2013年4月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6例移位型股骨颈新鲜骨折老年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骨折。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Harris评分。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与观察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生活,值得在临床中深入推广。  相似文献   

5.
任鹏  李长德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2):1281-1282
目的:分析比较内固定、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种方法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新鲜有移位股骨颈骨折的90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内固定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统计3组患者住院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功能练习时间等围手术期情况,,并分析比较3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侧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结果:3种治疗方法在疼痛率及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人工半髋关节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明显好于空心钉内固定手术。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具有骨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对12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78例(内固定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1例(髋关节置换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手术出血量、平均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髋关节置换组疗效明显优于内固定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可取得更好的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但是术中创伤大、出血量大;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折移位程度、分型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以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为主,但这些修复适应证的选择及利弊尚存诸多争议。目的:对比分析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囊减压和全髋关节置换对于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13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类型分无移位型(A组)和移位型(B组);根据修复方式将A组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A1)、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囊减压(A2)、全髋关节置换(A3),同理将B组分为B1、B2、B3。随访1-3年,从治疗后并发症、治疗后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下地时间、治疗后负重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A2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A1、A3组,B2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B1、B3组;B2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显著低于B1组。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囊减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全髋关节置换,但术后下地时间、术后负重时间较全髋关节置换差。提示对于绝大多数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首选考虑解剖复位,使用可靠的内固定,可优先选用切开复位空芯拉力螺纹钉内固定+关节囊减压治疗,并尽可能在伤后6-12 h内完成。全髋关节置换则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术者经验,按照其适应证综合分析,慎重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传统的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开始康复训练时间和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和开始康复训练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髋关节功能评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和空心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并移位的老年患者82例,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2例,空心钉内固定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及再手术率。结果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股骨头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5%(4/32)、34.0%(17/50),再手术率分别为6.3%(2/32)、26.0%(13/50)。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手术率明显高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置换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65岁以上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如果入院时一般情况较好,预期寿命较长,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相比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5例中采取全髋关节置换的57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的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情况。随访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的并发症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疼痛情况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是两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少、关节功能恢复更好,适合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PFN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移位型PFNF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略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髋关节功能恢复较佳,但术中出血较多、手术时间较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90-129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移位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空心螺钉固定相比,移位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加压钢板治疗的创伤较小,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37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86.5%与对照组术后恢复优良率7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例患者髋臼磨损,观察组未发生磨损情况,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情况。观察组宿主相容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效果,而全髋关节置换在高龄患者中更具有应用价值,可作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例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内固定组40例,关节置换组27例,对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较关节置换组具有显著性优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髋关节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较关节置换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且在1年后髋关节评价上和关节置换治疗无显著性差异,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结果:治疗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各有利弊,全髋关节置换术虽具有远期疗效显著、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及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但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用时情况应在术前加以考虑。对老年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术时,应结合患者体质及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43%,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近期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55-156
本次研究对象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我院骨科病房收治的5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较早,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与观察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及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并无太大差异,临床应结合两种术式的创伤程度、患者身体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合理选择,以改善患者预后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价值和选择。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1999-01/2003-12本院收治的180例性别、随访时间均相仿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接受过随访者。②患者对治疗及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无关死亡、失去随访或资料不全者。将180例患者分为骨折内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每组60例。②试验方法: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骨质条件及伴发内科疾病情况选择内固定及假体置入。骨折内固定组采用多根加压中空螺钉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组根据年龄选择相应的假体进行手术。③实验评估:观察所有患者的住院情况,并对术后1,3年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定。结果:纳入1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种术式的住院时间相仿,早期并发症均较低;骨折内固定组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中、远期并发症、再手术率较高,全髋关节置换组手术创伤、假体费用较大,随访功能优良率较高。②术后1年骨折内固定组骨折愈合52例,髋关节功能评定为(87.31±7.12)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假体无明显松动,髋关节功能评定分别为(89.31±3.43)分和(93.11±5.11)分。③术后3年骨折内固定组8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功能评定为(78.33±10.63)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分别有7例及2例发生假体松动,髋关节功能评定为(88.72±3.17)分和(91.72±3.17)分。结论:适应证掌握正确,多根加压中空螺钉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种治疗股骨颈骨折均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严格正确的掌握适应症可能是预防中远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方法选择100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组)或全髋关节置管术(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分值、转子间骨折患者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颈干角。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半髋置换组术中出血量较全髋置换组少,手术时间较全髋置换组短(P0.05);治疗后两组Harris分值均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颈干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无固定不良等情况。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和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