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内侧柱支撑重建治疗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8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各54例.常规组采用传统内固定,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内侧柱支撑重建.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mippo)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采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固定重建肱骨内侧柱稳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40例,分为手法组和切复组,记录术后3、6、12个月骨折恢复情况,内固定是否松动断裂,肱骨头有无缺血坏死,内固定取出时间及内固定取出后局部骨质情况、以及有无再骨折。术后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肩关节进行评定。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法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内翻畸形,骨折畸形愈合,1例患者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切复组2例患者出现肱骨头内翻,1例行肱骨头置换术,另1例行内固定拆除;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2组术后比较差异较大,术后12个月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两组总分分别为平均为82-93分与77-85分。结论:正骨手法整复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重建内侧柱稳定,具有创伤小、血循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足踝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外二科收治的12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2)和研究组(n=63)。对照组患者行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研究组患者行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足踝功能(Bohler角、Gissane角、Langre角、跟骨宽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95±8.42 min vs.92.48±9.37 min)、切口长度(3.49±1.24 cm vs.8.34±2.15 cm)、术中出血量(62.48±5.37 ml vs.87.95±7.59 ml)、术后VAS评分(4.29±1.30分vs.6.28±1.48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折愈合时间(110.95±20.83 d vs.112.98±24.51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ohler角(29.58±2.59°vs.30.25±3.59°)、Gissane角(128.57±17.93°vs.125.87±16.59°)、Langre角(93.58±9.65°vs.92.58±8.26°)、跟骨宽度(28.01±4.24°vs.27.49±3.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2%vs.3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能够获得与常规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基本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组织创伤更低、并发症更少,兼具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接骨技术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3例骨质疏松症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微创组42例和传统组41例,微创组采用间接复位经皮微创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固定治疗,传统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随访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的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功能、疼痛、运动范围、复位情况)总分(87.1±6.3)min,与传统组(85.2±5.7)min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的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日常生活、疼痛、运动范围、力量)总分为(83.3±5.9)分,与传统组的(82.7±6.1)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微创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83.33%,高于传统组的78.05%,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复位经皮微创LPHP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肱骨近端骨折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对患者的创伤,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定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四部分骨折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月期间45例年龄>60岁,Neer三部分、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根据肩关节简单评分问卷和Constant-Mudey评分等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43例患者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患侧Constant评分为(72.3±9.5)分,6例(14.0%)患者需翻修手术。影响肩关节功能评分因素除了骨折类型外,还有再移位4例(9.3%)、不愈合3例(7.0%)、撞击3例(7.0%)、肱骨头坏死6例(14.0%)、螺钉进入肩关节5例(11.6%)。6例肱骨近端内侧柱损伤患者中3例发生骨折再移位、2例骨折不愈合和2例螺钉进入关节腔,终末随访4例患者需翻修手术治疗,占翻修患者的2/3。结论虽然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四部分骨折疗效肯定,但并发症多,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骨折分型以及医生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需注重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复位、螺钉及钢板位置、螺钉长度、内侧柱支撑及稳定性,这是获得良好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MIPPO)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肱骨近端骨折40例随机分为正骨手法+MIPPO技术固定组(简称手法组)和传统切复内固定组(简称切复组),每组20例,分别进行治疗。术后3、6、12个月,观察恢复情况:骨折恢复、内固定松动断裂、肱骨头缺血坏死、内固定取出时间和内固定取出后局部骨质等情况,及有无再骨折,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法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内翻畸形,骨折畸形愈合,1例患者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切复组2例患者出现肱骨头内翻。两组术后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重建内侧柱稳定,具有创伤小、血循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MIPPO)重建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稳定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锁定钢板固定重建肱骨内侧柱稳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4例。记录术后3、6、12个月骨折恢复情况,内固定是否松动断裂,肱骨头有无缺血坏死,内固定取出时间和内固定取出后局部骨质情况以及有无再骨折。术后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肩关节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并获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6.7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腋神经损伤症状,6个月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肱骨头内翻畸形,但螺钉尚在肱骨头内,未予翻修,骨折畸形愈合,术后12个月拆除内固定,肩外展功能受限明显;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二期拆除内固定,行肱骨头置换;余患者术后6~9个月骨性愈合,摄片复查骨皮质连续,重塑良好。总分比较:3个月与6个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总分75~88分,良21例,中13例。结论:正骨手法整复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重建内侧柱稳定,具有创伤小、血循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固定组(4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和联合组(40例,3D打印技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于内固定组(P<0.05)。两组术后12 h 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股骨头高度丢失、股骨头内翻角小于内固定组,股骨颈干角大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大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引流量,最大程度重建内侧距支撑,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3)与研究组(n=33);研究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Constant)及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治疗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出血量、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onstant评分及VAS评分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87.88%)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效果显著,可减少手术用时、出血量,加速骨折愈合,缓解疼痛感,提高肩关节功能及治疗优良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MIPPO)重建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稳定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锁定钢板固定重建肱骨内侧柱稳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4例。记录术后3、6、12个月骨折恢复情况,内固定是否松动断裂,肱骨头有无缺血坏死,内固定取出时间和内固定取出后局部骨质情况以及有无再骨折。术后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肩关节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并获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6.7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腋神经损伤症状,6个月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肱骨头内翻畸形,但螺钉尚在肱骨头内,未予翻修,骨折畸形愈合,术后12个月拆除内固定,肩外展功能受限明显;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二期拆除内固定,行肱骨头置换;余患者术后6~9个月骨性愈合,摄片复查骨皮质连续,重塑良好。总分比较:3个月与6个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总分75~88分,良21例,中13例。结论:正骨手法整复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重建内侧柱稳定,具有创伤小、血循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27-3228
观察肩峰下微创切口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我院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间收治的75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患者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评分予以评估;患者术后生命质量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予以评价。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应用肩峰下微创切口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患者预后良好,生活质量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陈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康复护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分阶段门诊康复护理治疗.应用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以及SST问卷进行功能评分,记录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及康复护理治疗结果.结果 26例患者经系统的康复护理治疗后,最终随方时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上举(137.3±35.1)°,外旋(28.9±24.1)°,内旋达胸10水平;VAS为(0.7±1.2)分;Constant为(83.1±17.9)分;UCLA为(28.9±6.0)分;SST为8.7分.不同性别组仅在内旋活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因素对康复治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改善陈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Cooney腕关节评分和腕关节活动范围的变化观察掌侧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中国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按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0)。研究组患者采用Henry入路的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背侧入路的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来评价)和术后2周、6个月的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ooney腕关节评分结果的优良率(95. 65%)显著高于对照组(80. 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 101,P=0. 024);其中评价为优的比率(73. 9%)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5.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 753,P=0. 017)。术后2周,两组患者腕关节各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 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背伸(55. 2±7. 4°vs. 69. 5±5. 4°)、掌屈(71. 3±11. 5°vs. 54. 5±10. 2°)、桡偏(20. 1±3. 2°vs. 15. 1±3. 5°)、尺偏(38. 9±7. 1°vs. 32. 3±7. 5°)和前臂旋前(84. 3±13. 5°vs.75. 3±12. 7°)和前臂旋后(74. 6±10. 5°vs. 69. 4±12. 2°)度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874、7. 873、5. 872、4. 962、3. 572,P 0. 05)。结论从Cooney腕关节评分和腕关节活动范围的变化来看,掌侧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胸锁关节松动术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4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盂肱关节松动术、超声波治疗、中药熏蒸、干扰电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胸锁关节松动术。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8周后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onstant-Murley shoulder joint f unction assessment scale,CMS)、目测类比评分法(v isual analogue score,VA S)及肩关节活动范围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及8周后,两组CMS总分评定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在日常活动(12.95±2.80)及关节活动范围(17.40±3.32)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除疼痛评分外,在日常活动(14.70±3.79)、关节活动范围(22.10±4.38)及力量测试(15.30±2.94)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在肩关节活动度及VAS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肩关节前屈(108.20°±26.28°)、外展(78.35°±19.49°)及VA S评分(3.55±0.1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肩关节前屈(127.75°±25.30°)、外展(95.50°±16.93°)及VAS评分(2.05±0.1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胸锁关节松动术可有效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2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51例。观察组给予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予以微创常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生活质量、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88.24%)高于对照组(χ~2=3.981,P=0.04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比例(5.88%)低于对照组(χ~2=4.320,P=0.038)。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良好,患者疼痛程度轻,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证实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 目的:总结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5-83岁,平均71岁.肱骨近端Neer分型,2部分骨折5例,3部分骨折8例,4部分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AO分型A1型5例,B1型6例,B2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两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评分百分比并作相应评价.肘关节采用改良HSS评分标准评估.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8-17周,平均12.1周.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换药后均愈合.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1例患者出现肩峰撞击综合征,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螺钉切割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按 Constant-Murley 评分标准为65-90分,平均76.87分.与健侧百分比为71.4%-93.8%,平均83.41%.优良15例,满意1例.改良HSS肘关节评分优13例,良3例,优良率100%.说明长型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将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骨质疏松进行分组,其中骨折疏松19例,设为研究组;未合并骨折疏松11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髂骨髓内移植治疗,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判断骨折愈合、颈干角及肱骨头高度,采用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判断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研究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及DASH评分对比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髂骨髓内移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确切,尤其对于骨折疏松患者能够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概率,加强内侧柱的支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弹性钉髓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采用手法复位、弹性钉髓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36例,其中经内外髁入路弹性钉髓内固定14例,经外髁入路弹性钉髓内固定22例。术后患肢均采用超肩关节石膏托外固定2周,2周后去掉石膏托改用颈腕吊带4周,鼓励患儿作肩关节的钟摆式运动等康复训练。弹性髓内钉在术后3~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端有连续性骨小梁形成后拔除。所有患者均获12~30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结果:所有骨折均于术后8周左右愈合。未发现骨骺早闭现象、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肱骨头坏死、骨折再移位。得到随访的36例患儿中,终末随访时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上举平均(155.2±14.5)°,外展平均(160.5±12.4)°,外旋平均(56.5±12.5)°,内旋平均(62.3±15.5)°。Constant绝对值评分(92.2±7.1)分,其中优2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外观良好,骨折完全愈合,肩关节活动恢复至伤前。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弹性钉髓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对局部损伤小并且固定效果肯定、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疤痕小、良好的肩关节功能等优点,是临床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肩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旋转门”操作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早期A组(n=20)和晚期B组(n=36).A组采用传统肩关节前内侧入路,切断部分三角肌止端显露并完成手术;B组采用改良肩关节前内侧入路,不切断三角肌的锁骨端,并结合“旋转门”操作技术显露并完成手术.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相仿.术后1年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74.80±3.35)分,B组为(83.64±2.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采用改良肩关节前内侧入路,不切断三角肌的锁骨端,并结合“旋转门”操作技术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损伤小,可顺利显露并完成手术,及早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66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内侧柱支撑重建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无内侧柱支撑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肩功能恢复情况、肱骨颈干角、肱骨头内翻角、肱骨头高度丢失、并发症率、骨折愈合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肱骨颈干角、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肱骨头内翻角、肱骨头高度丢失、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6.06%)显著低于对照组(18.18%),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2.12%),差异显著(P〈0.05)。成人肱骨近端骨折中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应用内侧柱支撑重建可提高复位固定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肩功能,控制术后并发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