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抗痉挛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研究组予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Ashworth痉挛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SEP相关参数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N20潜伏期与N20-P25波峰振幅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合谷传经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合谷传经手法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表面肌肉检测仪检测肱二头肌肌肉收缩、放松时的肌电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痉挛情况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痉挛程度较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收缩时最大肌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80%(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联合合谷传经治疗可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所致上肢痉挛,增加活动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芹  张淑青  杨科朋 《新中医》2020,52(3):120-123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血清Glu、GAB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74.60%(P<0.05)。治疗后,2组上肢痉挛、下肢痉挛状态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肢痉挛、下肢痉挛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Glu水平较治疗前降低,GAB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Glu水平低于对照组,GAB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可有效调节血清Glu、GAB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常规基础治疗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针灸及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刺络拔罐,于患肢肱二头肌肌腹痉挛最明显处行刺络拔罐及井穴放血,每次选取3个井穴,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评分、上肢被动牵拉力值、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评分及上肢被动牵拉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6.7%(23/30,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刺络拔罐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蓝晶晶  梁巧巧  吴悦 《新中医》2021,53(4):197-201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情志疏导干预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2例,2组入院后均给予西药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情志疏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熏蒸联合艾灸治疗,2组均观察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运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定肌痉挛程度,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肢体功能情况,以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价生活质量。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7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痉挛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IS移动能力、力量状况、记忆交流能力及情绪4个维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上升,观察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并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情志疏导,疗效满意,有助于缓解肌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BI评分及肌张力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肢痉挛疗效总有效率为97.6%,优于对照组的90.7%(P0.01)。结论:平衡调筋解痉推拿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分别联合火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火针组与电针组各41例,火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火针疗法,电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电针疗法,连续治疗8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痉挛分级,并根据痉挛分级情况判定疗效,同时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火针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97.56%,电针组为92.68%,但两组MAS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FMA评分中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 两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与电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对改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均有积极意义,但火针疗法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躯体功能恢复上效果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远期疗效。方法将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星期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综合功能、SS-QOL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积分、FCA评分及SS-QO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套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套针配合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套针配合康复训练对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C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不同治疗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CBTX-A注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针刺联合CBTX-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及FMA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后,治疗组RM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15例(34.09%),总有效率为41例(93.18%);对照组显效4例(9.09%),总有效率为34例(77.27%),治疗组患者显效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中医针刺联合CBTX-A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缓解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针灸和运动康复处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自发性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9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和运动康复训练处方治疗,观察组给予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针灸和运动康复处方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评估自发性疼痛程度,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上肢运动功能,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价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MBI)指数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信仰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MBI指数和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物理疗法联合针灸和运动康复处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自发性疼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75例)和西药组(75例)。针刺组采用经筋排刺手三阳经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手三阴经治疗,每日1次;西药组采用脑复康、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1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痉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上肢活动功能状况及上肢痉挛程度评定显示:治疗组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方法:将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各18例,均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A配合15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B配合30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三组均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其FMA评分及观察组B其CS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早期针对核心肌群的运动控制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偏瘫早期较短时长、较小运动量核心肌群训练相对于长时间、较大运动量能更好地抑制下肢痉挛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赵爱英  姜布平 《河南中医》2014,(7):1274-1275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强化步行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分显著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并减轻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基础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上下肢痉挛状况[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和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肌电生理指标[H反射H/M max值、表面肌电值(i EMG)、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73.8%)(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和下肢FMA评分、CSI评分、上肢痉挛分级、H反射H/M max值、i EMG、RMS及M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和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H/M值和肌电信号变化,缓解痉挛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合谷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肌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行单纯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组行毫火针合谷刺配合运动疗法。对比治疗后患者的前后肢体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FMA、MBI评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CSS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风后肌痉挛患者,采取毫火针合谷刺配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加速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及运动的进度。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6,(3):357-358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分析针灸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及睡眠障碍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肢、腕和手、下肢FMA评分均显著升高,MBI评分明显升高,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睡眠障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82.2%的总有效率。结论:针灸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促进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和改善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对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rPMS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痉挛程度评分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方法治疗脑卒中可以改善上肢痉挛和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联合持续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持续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持续经颅磁刺激联合头穴透刺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MB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总体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联合持续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上下肢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