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43例,根据诊断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122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621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年龄、冠心病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41.6%vs 33.7%,P=0.0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分别是非高尿酸血症组的1.570倍(95%CI:1.062~2.322,P=0.024)、2.278倍(95%CI:2.278~4.902,P=0.035)。结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蛋白尿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中年龄≥60岁、无心脑血管等病史、蛋白尿测定资料完整的20 427例职工为观察对象。采用尿常规试纸法检测晨尿,以蛋白尿水平分3组:蛋白尿阴性组(-)17 740例、微量蛋白尿组(±/+)1607例、大量蛋白尿组(≥2+)1080例,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采用SA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SNK法),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事件发生率。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蛋白尿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621例,其中蛋白尿阴性组1326例,微量蛋白尿组162例,大量蛋白尿组133例;共发生全因死亡事件2824例,3组分别为2239例、293例和292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蛋白尿阴性人群相比,微量蛋白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16(95%CI 0.97~1.39)、1.30(95%CI 1.07~1.58),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OR值分别为1.32(95%CI 1.16~1.50)、2.02(95%CI1.77~2.30)。结论大量蛋白尿是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国≥60岁老年人群心率与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中国队列(PURE-China)的随访调查。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在基线调查时通过数字血压计测量心率,在随访时通过标准化的病例报告表收集心血管死亡、非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事件。所有入选者按照不同性别将心率作为分类变量,分为60次/min组、60~69次/min组、70~79次/min组、80~89次/min组和≥90次/min组共5组,以60~69次/min组作为参照组。最终8 487例纳入分析。采用Cox共享脆弱模型探索心率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8 487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中,男性3 925例,占总人群的46.25%,平均心率为(73.2±11.6)次/min;女性4 562例,占总人群的53.75%,平均心率为(75.8±10.9)次/min。经过63 688人年(中位随访时间8.55年)的随访,共发生262例心血管死亡事件、399例非心血管死亡事件和682例全因死亡事件。心率增快与≥60岁老年人群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以心率60~69次/min组为参照组,在≥60岁老年男性人群中,当心率80次/min以上时,三个终点事件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P均0.05),而在≥60岁老年女性人群中只有当心率≥90次/min时,心血管死亡(HR=2.04,95%CI:1.07~3.87)和全因死亡(HR=1.78,95%CI:1.18~2.71)风险才显著增加。结论:心率增快与我国≥60岁老年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该关联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收缩压与人群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首次参加2006-2007、2008-2009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检查,以发生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血压水平分类标准,将2006-2007年和2008-2009年第1次参加体检的人群按收缩压分为3组:120mm Hg组(n=32 412)、120~130mm Hg组(n=23 822)、130~140mm Hg组(n=12 543),共68 777人。用寿命表法计算全人群、男性及女性人群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正常高值收缩压对全人群、男性及女性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7.39±1.14)年,全人群3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85%、3.99%、6.19%;男性人群分别为3.72%、4.68%、6.83%;女性人群分别为0.90%、1.14%、2.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全部混杂因素后,以收缩压120mm Hg组为对照,全人群120~130mm Hg和130~140mm Hg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比(95%CI)分别为1.13(1.01~1.28)和1.24(1.09~1.42);男性分别为1.16(1.02~1.31)和1.23(1.07~1.41);女性分别0.82(0.52~1.29)和1.47(0.92~2.35);青、中、老年120~130mm Hg和130~140mm Hg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比(95%CI)分别为1.55(0.86~2.78)和1.64(0.77~3.49);1.24(1.04~1.48)和1.38(1.12~1.71);1.00(0.84~1.18)和1.10(0.93~1.30)。结论正常高值收缩压能够增加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男性人群和中年人群风险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AS和CHA2DS2-VASc评分两种卒中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中, 选取年龄>18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随机分为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 并根据基线和随访过程中抗凝状态筛选出2组中依从评分规范抗凝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并定期进行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是否接受抗凝治疗以及终点事件。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 复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分析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 206例房颤患者, 年龄(63.6±12.2)岁, 女性2 092例(40.2%)。其中CAS评分组2 447例(47.0%), CHA2DS2-VASc评分组2 759例(53.0%)。CA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5%、非阵发性房颤、口服华法林比例以及HAS-B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社区老年高血压人群中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社区参加健康调查的老年高血压人群463例,根据基线hs-TnT水平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A组(hs-TnT<3.00 ng/L)119例,B组(hs-TnT 3.00~5.75 ng/L)113例,C组(hs-TnT 5.76~9.90 ng/L)114例和D组(hs-TnT≥9.91 ng/L)117例。随访4.5~5.2(4.8±0.9)年,记录MACE和全因死亡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hs-TnT预测价值。结果D组年龄、吸烟比例、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A、B、C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MACE 50例(10.8%),全因死亡23例(5.0%)。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D组患者发生MACE和全因死亡风险明显高于其他3组(HR=5.483,95%CI:1.537~18.571;HR=3.783,95%CI:1.118~16.85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s-TnT对于MACE和全因死亡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661(95%CI:0.603~0.740)和0.631(95%CI:0.510~0.751)。结论在社区高血压人群中,血清hs-TnT水平是MACE及全因死亡的强而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降压宝系列方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河南省高血压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2001~2010年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回顾性队列,按照不同的暴露水平(服用中药暴露程度)分组,以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脑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作为主要结局事件,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确定暴露时间的最优节点,倾向评分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队列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评价。结果弱暴露组较强暴露组易发生主要结局事件危害比(HR)=1.42,需治疗人数(NNT)=1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评分各种方法与Cox直接分析结果一致,主要终点各事件HR1。结论真实世界降压宝系列方药具有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肾功能评价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生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546例为研究对象,随访周期为730 d,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546例患者分为两组:非终点事件组337例(69.0%)和终点事件组169例(31.0%)。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对CHF全因死亡的预测能力;选择各指标的最佳切点值进行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各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肾功能指标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CHF患者546例,其中资料完整者392例,未完成随访者154例。eGFR、SCr和BU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1、0.633和0.706,最佳切点值分别为58.61 ml/(min·1.73 m2)、113.75μmol/L和7.41 m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GFR降低组、SCr升高组和BUN升高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更高(P0.001)。校正年龄、性别、心功能等因素后,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43,95%CI:1.007~1.082,P0.001)。结论 eGFR、SCr和BUN对CHF远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中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31例,根据RDW最佳截断值分为低RDW组596例(RDW14.39%),高RDW组235例(RDW≥14.39%)。平均电话随访(2.25±0.64)个月,观察并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结果随访期间,2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RDW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比例明显高于低RDW组(27.2%vs 8.1%,19.1%vs 5.2%,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DW水平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呈正相关(HR=1.634,95%CI:1.267~1.979,P0.01;HR=1.323,95%CI:1.173~1.672,P0.01)。结论升高的RDW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其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收缩压(SBP)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将836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降压治疗后SBP水平分为7组:1组29例,SBP110 mm Hg(1 mm Hg=0.133 kPa);2组71例,SBP 110~11 9 mm Hg;3组224例,SBP 120~1 29 mm Hg,4组290例,SBP 1 30~1 39 mm Hg,5组150例,SBP 140~149 mm Hg,6组45例,SBP 150~1 59 mm Hg,7组27例,SBP≥1 60 mm Hg;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SBP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与4组比较,6组和7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了123%和251%(P0.01);在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4组比较,1组、6组和7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了118%、75%和148%(P0.05),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与SBP水平呈"J型曲线"现象。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BP水平过高或过低,均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SBP在130~139 mm Hg是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合适的目标血压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入院收缩压偏低(120mmHg,1mmHg=0.133kPa)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院内收缩压变化与出院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09-04-2015-01月于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且入院时收缩压低于120mmHg的心衰患者。采用出院收缩压减去入院收缩压的差值作为院内收缩压变化值(△SBP),随访1年及3年全因死亡事件,比较不同△SBP水平之间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结局风险与△SB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92例患者纳入分析,以-10mmHg为界值将△SBP分为两组:△SBP-10mmHg组,118例(19.9%);△SBP≥-10mmHg组,474例(80.1%)。△SBP-10mmHg组1年全因死亡率高于△SBP≥-10mmHg组(29.7%∶16%,P0.01)。两组3年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5%∶34.4%,P0.05)。在校正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出院心率、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后,△SBP-10mmHg组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于△SBP≥-10mmHg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HR=1.805,95%CI:1.200~2.714,P0.01)。结论:入院收缩压偏低的心衰患者,院内血压下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出院时收缩压水平较入院时下降超过10mmHg与出院后预后不良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MUCA)队列人群为基础,对我国南北方人群主食摄入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VD)发生风险间的关联进行探讨。方法:ChinaMUCA于199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主食摄入信息;于2007~2008年及2012~2015年随访,收集死亡及CVD结局资料。根据主食摄入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250 g/d组,(≥250~400)g/d组,(≥400~500)g/d组及≥500 g/d组。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在南北方人群中分析主食摄入对全因死亡及CVD事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 315例基线无重大慢性疾病个体。经过127 059人年的随访,共发生全因死亡718例,CVD事件564例。多因素调整后,以(≥250~400)g/d组为参照,南方地区250 g/d组、(≥400~500)g/d组及≥500 g/d组全因死亡HR(95%CI)分别为1.30(0.93~1.82)、1.08(0.84~1.38)和1.37(0.89~2.11);CVD事件HR(95%CI)分别为1.37(0.85~2.22)、0.74(0.49~1.10)和1.35(0.73~2.52),均呈现U型趋势。北方地区未见明显趋势,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食摄入与全因死亡及CVD事件间无显著关联,在南方地区观察到的"U"型趋势及南北方地区间的潜在差异需大样本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60岁)静息心率(RHR)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06年和2007年进行,参加者为101 010名开滦集团的员工,选择其中年龄≥60岁、无心律失常、无心脑血管病史、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18 924例职工为研究对象。按RHR四分位数值分为以下4组:<67次/min、68~71次/min、72~79次/min、≥80次/min。随访期间收集心脑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事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HR与全因死亡及CVD的风险。结果 (1)中位随访11.18年,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例数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36(11.32%)、479(12.38%)、686(12.53%)、618(1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发生全因死亡例数和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 086(22.93%)、940(24.30%)、1 330(24.28%)、1 462(30.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与RHR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四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HR值分别为1.06(95%CI 0.93~1.20)、1.07(95%CI 0.95~1.20)、1.07(95%CI 0.94~1.21);1.14(95%CI 1.04~1.25)、1.12(95%CI 1.03~1.22)、1.37(95%CI 1.26~1.49)。结论 RHR升高是开滦研究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老年CHD和非CHD病人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人群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或查体,病情稳定的高龄(≥80岁)老年CHD和非CHD病人。2007年11月至2010年10月完成基线数据采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完成随访,记录死亡和MACE,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T-proBNP对2组病人死亡和MACE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基线时纳入高龄老年病人712例,CHD组576例,NT-proBNP为(854.5±917.1) pg/m L;非CHD组136例,NT-proBNP为(392.1±343.2) pg/m L,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5.3年,CHD组死亡284例(49.3%),发生MACE 171例(29.7%),非CHD组死亡65例(47.8%),发生MACE 27例(19.9%),2组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是CHD(HR=2.577,95%CI:1.911~3.476)和非CHD(HR=2.666,95%CI:1.193~5.954)病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但NT-pro BNP对2组病人死亡的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9)。NT-proBNP是CHD病人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1.869,95%CI:1.251~2.792),但不是非CHD病人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17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能独立预测病情稳定的高龄老年CHD病人死亡和MACE的风险,也能预测非CHD病人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亚洲人群中贫血对于PCI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04年1月—2017年12月在韩国高丽大学九老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4855例。比较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患者PCI治疗后3年预后的差异。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靶病变血运重建和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结果:排除628例无血红蛋白数值的研究对象后,共入选4227例患者,其中贫血组764例,非贫血组3463例。贫血组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史等疾病的患者比例较高。随访3年,贫血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非贫血组(HR=2.15,95%CI:1.74~2.67,P<0.001),并有较高的全因死亡(HR=3.53,95%CI:2.71~4.60,P<0.001)和靶病变血运重建(HR=1.69,95%CI:1.28~2.45,P<0.001)风险。倾向性评分匹配、逆概率加权以及多因素Cox回归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结论:贫血明显增加了PCI术后3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病人心脏瓣膜钙化(CVC)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40例老年冠心病病人,采用心脏彩超评估病人心脏瓣膜情况,分为CVC组和无CVC组,分析2组临床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心脏超声数据。对病例进行随访,记录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2组病人MACCE和全因死亡的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年龄、TC、LDL-C、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访5年,CVC组MACCE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均高于无CVC组(P<0.001,P=0.002)。Cox回归分析发现,CVC(HR=2.350)、尿素氮(HR=1.104)、左房内径(HR=1.057)增加病人MACCE的发生风险,但CVC并不增加病人全因死亡的风险。结论 高龄、肾功能差的老年冠心病病人更易发生CVC。CVC是老年冠心病病人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冠心病病人合并CVC时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累积高敏C反应蛋白(cumhsCRP)暴露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选择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并于2008-2009年和2010-2011年分别对该人群进行第二、三次健康体检。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研究对象有55 169人,进行了平均4.92年的随访,且每年通过开滦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获取死亡信息。将研究对象按cumhsCRP四分位分成4组,比较各组全因死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umhsCRP暴露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共有1772人(3.2%)在平均4.92年随访期间内发生全因死亡。cumhsCRP各组的累积全因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6%、2.4%、3.2%、5.6%。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包括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在内的多种混杂因素,结果显示,以cumhsCRP第一四分位组为参照,第二、三、四四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HR值(95%CI)分别为1.19(1.00~1.42)、1.34(1.14~1.58)、1.75(1.49~2.06);另外,cumhsCRP每增加10mg/L×年,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为1.05(1.04~1.06)。结论高cumhsCRP暴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Ⅱ)与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房颤患主要终点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次要终点缺血性脑卒中.结果 高SⅡ组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比例明显高于低SⅡ组(14.3%vs5.3%,P<0.01;9.3%vs 3.8%,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变量Cox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象均来自开滦研究人群,用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以参加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度开滦集团体检的高血压非糖尿病员工为观察对象,以baPWV检测时间为观察起点,以新发糖尿病为终点事件,以2016-2017年度体检时间为观察终点,最终有8 061例纳入研究队列。按baPWV四分位分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aPWV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按体质量指数(BMI)分层做敏感性分析。结果观察对象平均随访(4.22±2.10)年,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874例(10.8%),平均发病密度25.71/千人年。按baPWV四分位分组,第1~4四分位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4.60/千人年、23.77/千人年、27.15/千人年、37.70/千人年(P<0.001)。以是否新发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baPWV第1四分位组作对照,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基线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第2、3、4四分位组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分别为1.57(1.24~1.98)、1.74(1.37~2.20)、2.38(1.87~3.03)。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为1.32(1.24~1.42)。结论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群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北京石景山苹果园社区参加健康调查的老年人群833例,根据基线NT-proBNP水平四分位数分为A组(<27.5ng/L)209例,B组(27.5~54.4ng/L)208例,C组(54.5~105.8ng/L)207例和D组(≥105.9ng/L)209例,收集入选者临床基线资料,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NT-proBNP,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记录MACE和全因死亡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NT-proBNP预测价值。结果C、D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A、B组,D组年龄、Hcy及hs-CRP明显高于A、B、C组,TG、LDL-C、舒张压及eGFR明显低于A、B、C组(P<0.05,P<0.01)。年龄、女性与NT-proBNP呈正相关,舒张压、eGFR与NT-proBNP呈负相关(P<0.05,P<0.01)。随访时间发生MACE 80例(9.6%),全因死亡41例(4.9%)。D组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17.2%vs 3.3%,10.0%vs 1.0%,P<0.01)。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D组MACE和全因死亡风险明显高于A、B、C组(P<0.05)。NT-proBNP对于MACE和全因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4(95%CI:0.593~0.715)和0.661(95%CI:0.579~0.743)。结论在社区无症状老年人群中,血清NT-proBNP水平是MACE及全因死亡的强而独立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