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牵正胶囊联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用15天;治疗组加用牵正胶囊中药治疗,连续治疗20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改良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面部残疾指数(P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高于对照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胶囊联合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对面神经麻痹患者有较快、较好的促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浅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系统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治疗组的痊愈率为40%,高于对照组的15%。两组治疗后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改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两组治疗后的H-B分级评分与Sunnybrook系统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浅针疗法配合常规针刺可以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的症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下关、牵正穴施行隔牵正散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特发性面神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足三里肌注甲钴胺,治疗组采用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otr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Potrmann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7.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改善,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7%,治愈率71.87%;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治愈率46.87%;2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化风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7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电针疗法,观察组加用化风丹口服。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通过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和改良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各时间点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上一时间点有所降低,相邻两时间点之间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面神经功能的评分方面,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及8周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电针结合化风丹综合治疗和单纯电针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恢复都有显著的疗效,电针与化风丹的联合应用能使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味牵正散联合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进行口服西药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牵正散联合甲钴胺治疗。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7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牵正散联合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能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风丹联合甲钴胺、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风痰阻络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甲钴胺、针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化风丹口服,每次10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0天,比较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面瘫症状体征总分、不良反应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H-B分级以Ⅰ级(55. 56%)和Ⅱ级(30. 56%)为主,对照组则以Ⅰ(25. 00%)、Ⅱ(47. 22%)、Ⅲ级(16. 67%)为主,两组H-B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面瘫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 45%)明显高于对照组(88. 89%)(P 0. 05)。结论在常规甲钴胺、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化风丹口服,可提高风痰阻络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H-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治疗后H-B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佳,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康 《新中医》2018,50(10):159-16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针灸门诊治疗的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以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以单纯针刺治疗,不行电针。2组均治疗4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分级、局部评分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分级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体分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局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局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可增加对穴位的刺激,加快局部肿胀消退,更好地改善面部痉挛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对7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对应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用药的不同设置对照组(使用神农牵正散治疗,n=38)和观察组(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治疗,n=38);使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2周进行药物的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平均病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评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前未见显著差异(t=0.077;P=0.939),治疗后1周和2周,观察组House-Brackman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89,-8.959;P=0.000,0.000)。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34例,改善3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21例,改善13例,无效4例;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在痊愈和改善状态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临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牵正散联合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牵正散联合温针灸足三里。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计数及EPCs集落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86.67%和6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EPCs计数与EPCs集落计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EPCs计数与EPCs集落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联合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满意,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陈旧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牵正复瘫汤及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用针灸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评分改善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75%,对照组为4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复瘫汤联合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优于单独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解毒化痰通络验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解毒化痰通络经验方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TFGS评分、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3.3%;且观察组面神经功能的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及TFGS面神经分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化痰通络经验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部功能,提高面神经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牵正汤联合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73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37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临床西医规范化治疗,结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牵正汤14周辅助治疗。实验过程中对比两组客观、主观治疗效果和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H-B评分差异用药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治疗后,结合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0.05);主观治疗感受方面,结合组主观症状减轻较对照组早1~3d(P0.05);两组总体有效率(主观不适明显减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仅对照组发生轻度恶心1例,未予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结论:牵正汤联合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主观不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胃风汤加减治疗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将57例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1例给予胃风汤加减治疗;其中西药组26例,给予弥可保口服治疗.观察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瞬目反射的影响.两组疗程均为1周.结果 治疗后中药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经治疗后,中药组的H-B面神经分级构成比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患侧ENOG波幅损失轻的病例多于西药组(P<0.05);患侧B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风汤加减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H-B面神经功能分级等,其疗效优于弥可保口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电针分期序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基础治疗及一般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予针刺-电针分期序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部分级评分、面部残疾指数、单个疗程结束后治愈率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评分及FDIP、FD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调查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电针分期序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及社会活动功能,减轻面部残疾症状,且长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滞针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泼尼松片加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滞针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2.50%,对照组愈显率5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缩短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延长波幅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FDI躯体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滞针法能够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祛风化痰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风化痰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H-B评分、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IgA、IgM、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B评分、波幅均升高,面神经传导潜伏期、IgA、IgM、IgG均下降(P0.05);治疗组H-B评分、波幅升高差值,面神经传导潜伏期、IgA、IgM、IgG下降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化痰法可显著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牵正汤联合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65例、西医组64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西医组同时给予牵正汤辅助治疗3个月,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H-B评分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的愈显率显著高于西医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正汤联合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干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24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临床分期将急性期125例作为研究组,恢复期11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针灸干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痊愈患者多于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和针刺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最佳有效期为急性期,早期干预可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