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衰弱综合征是体现老年人生理储备及病理状态的一系列症候群,目前其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中医缺乏与其相对应的辨证论治体系,因此,基于整体论治,从先天及后的角度探讨老年衰弱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以期为老年衰弱综合征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老年衰弱属中医学“虚劳”“虚损”“痿证”范畴,五脏虚损、正气渐衰是老年人的共性特征,而五脏失和、气机升降失司则是引发衰弱前期、衰弱以及动态变化的核心病机,五脏失和是老年衰弱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键环节,调补五脏是干预老年衰弱的重要治则。西医对于衰弱的评估方法成熟,但干预技术及效果尚不明确。中医治疗衰弱临床应用广泛,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对老年衰弱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开展中医思维主导下的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与干预是优势互补的上佳之策。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以近年来中西医协同开展的老年衰弱工作为基础,并组织在京的老年病专家团队,参考国内外多种衰弱评估工具、古籍文献、专家共识及指南,撰写了老年衰弱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供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3.
鲍晓敏  史晓  沈雁 《陕西中医》2019,(8):1098-1100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老年衰弱在国际老年医学领域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老年衰弱综合征的诊治日益受到全世界关注。老年衰弱综合征是由于年龄增大而造成的各种慢性病发生以及机体退行性改变,容易造成包括跌倒、认知障碍、疼痛、失能等的不良预后。目前国内外已展开多学科干预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运动、营养等,以期延缓病情。老年衰弱的研究我国正在起步中。中医对于衰弱的认识以"肾虚致衰"为最,本文从中医传统理论出发,阐述了以肾为本,采用补肾填精益髓之法在治疗老年性疾病、延缓衰老、改善衰弱状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期望能够由此发挥传统中医药的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健康老龄化的有效中医药干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量表对社区200例65岁以上住院老年男性和80例65岁以上老年男性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进行评估。结果:200例老年男性中,75-84岁组与65-74岁组比较,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明显增加(P〈0.05);≥90岁组与65-74岁和75-84岁组比较,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均明显增加(P〈0.05);80例住院老年患者,出院时随着疾病的好转,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初步应用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切实可行,值得在老年医学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衰弱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运用《老年衰弱中医证候调查表》对61例老年衰弱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结果老年衰弱患者气虚、阴虚为常见正虚类型。实证多见气郁、痰湿。结论老年衰弱的出现与五脏气虚密切相关,五脏衰弱是老年衰弱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老年衰弱的中医病机阐述,切合其临床特点,提出其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倡导衰弱前期应按老年衰弱管理,当实行辨病论治,明确其治疗法则为运脾化湿。目的在于防治老年衰弱,减少或延缓老年人群失能失智的发生和进展,更好的维护老年人功能发挥,促进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7.
衰弱是老年人失能的前兆,患病率高,危害较大,与老年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对于衰弱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手段和成熟的干预模式。我们从社区实际出发,借鉴多学科干预模式,运用“中医全科-专科联合门诊”模式,对心脑血管疾病老年衰弱患者进行干预。该模式在提高诊疗效率、提升慢病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水平等方面体现出初步的作用,为社区医疗机构多学科干预模式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衰弱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之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福州闽侯区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特点,探讨其中医证型及其与血生化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252例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调查表,统计分析福州闽侯区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福州闽侯区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辨证分为痰湿内阻、阴虚阳亢、气虚血瘀及肝阳上亢4型;肝阳上亢型患者胆固醇(TC)总体水平最低,痰湿内阻证患者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体水平最高,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有地域性特点,且不同中医证型的血生化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肌少症是以老年患者肌肉力量减弱、质量下降和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衰弱病变,“骨肉不相亲”,肌少症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增加跌倒、骨折风险,因此积极防治肌少症对老年患者疾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有重要意义。但是西医目前尚无专门针对肌少症治疗的药物,而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经典医藉中就有关于“痿证”“虚劳”等病的相关记载,现代医家也对肌少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其独特见解。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笔者将从脾肾探讨中医对肌少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以期为肌少症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衰弱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发病因素,亦是患者预后的调节因子.重视衰弱前期的早识别、早治疗,可从一定程度上阻止疾病的进展.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疾病初期及时进行降压干预,有利于控制衰弱的发生.西药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症状、减小脉压、综合治疗方面疗效仍欠佳,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常需联合用药.中医学认为老年患者久病生痰,可发...  相似文献   

11.
黄宏强  陈肖霖  黄玮  蔡业峰 《新中医》2022,54(10):95-99
目的:观察龟龄集胶囊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伴有老年衰弱综合征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予龟龄集胶囊治疗,每次2粒(每粒0.3 g),每天1次,连续治疗12周,于第6周、第12周时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前后受试者的生命体征、衰弱症状、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ADL)等评分,检测血清转铁蛋白、维生素B12、维生素D、促甲状腺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白细胞介素-6、性激素6项等相关治疗指标,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临床衰弱量表评分(CF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ADL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简易精神状态(MMSE)评分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及治疗12周后,脆弱易损伤(等级4)由16.67%上升为37.50%及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及治疗12周后,轻度衰弱(等级5)由83.33%下降为62.5%及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孕酮及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2.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血糖达标,容易出现低血糖症;老年人(年龄大于65岁)年老衰弱,大多有多脏器功能病变特别是并发糖尿病肾病,意识能力差,出现低血糖时常无症状,如得不到及时发现及纠正,病人迅速陷入昏迷或惊厥;老年糖尿病人对药物耐受性差,合并营养不良、感染、发热等均易导致低血糖症;某些药物与降糖药物同时应用,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可诱发低血糖。本文观察老年糖尿病人出现低血糖症54例,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在北京城乡老年居民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城乡老年居民868名,分别应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研究量表)和FI-CGA量表(效标量表)收集资料、评估衰弱指数,计算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效标效度,并通过ROC曲线,计算诊断界值。结果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Cronbach′α系数0.860,评定者间信度0.967;与效标量表相关系数0.649 (P0.01),强相关;量表衰弱分级界值:≤0.15为健康,0.15~+~0.23为衰弱前期,≥0.23为衰弱。结论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在北京城乡老年居民中信效度良好,可作为北京城乡老年居民衰弱评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探讨适合中国老年人特点的衰弱评估方法。方法收集填写108例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计算中西医结合衰弱积分(中西医FI),根据《FI-CGA量表》计算衰弱积分(综合FI),根据《CFS-09表》计算衰弱分级。比较3种评估方法的相关性,进一步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的衰弱状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老年患者中西医FI平均值为(0.28±0.15)分、综合FI的平均值为(0.23±0.08)分、衰弱分级平均值为(3.44±1.01)分;男女性别中西医FI、综合FI、衰弱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住院天数增加、住院费用增加,中西医FI、综合FI、衰弱分级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中西医FI与综合FI、衰弱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综合FI与衰弱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结果符合临床实际,基本反映了本组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状态。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衰弱是老年相关临床症候群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针对老年高血压和衰弱提出了一种双向关系。文章从西医研究及中医病因病机相结合,提出"脾肾亏虚,兼瘀兼痰"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自拟加味生脉饮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长春市中医院老年病门诊及疗区诊断为老年衰弱综合征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自拟加味生脉饮治疗。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效果、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97.22%(35/36)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加味生脉饮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对增强临床效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建教授认为老年衰弱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五脏虚和气血津液的亏虚,标实为痰、瘀、郁。其中最根本的是肾虚,因肾之精血亏耗,元气不足,导致五脏之功能下降、气血渐渐亏损,痰、瘀等病理产物内生,机体整体走向衰弱。治疗注重调补脾肾、调畅情志、营养调理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总结经验。结果:110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达96.4%。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药物和非药物指导治疗,能有效降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李晔  乔琳琳  李怡 《北京中医药》2018,37(3):195-198
中医学对于老年衰弱具有较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但缺少严谨的评估方法;对单一病种的衰弱评估并不能全面体现老年"多病一体"的特点,应开展对老年病证多元化的深入研究,关注老年衰弱的整体状态;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衰弱程度分级有机结合,进行辨证施治、施膳、施护等,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患者总数中占70%,比例较大。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器官的敏感度和自身免疫力均有所下降,因此,高血压在老年群体中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治疗起来也比其他年龄段困难。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合理地用药,可提高其对药物的依从性,从而达到降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本文作者通过将临床经验与近年来的中外参考文献相结合,分析了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目的和原则,对老年高血压用药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