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通气方式在急诊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总结3种通气方式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急诊过程中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230例分为3组,在心肺复苏时甲组采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乙组采用喉罩-气管插管,丙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比较3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急诊存活率及气道成功开放所用的时间。结果甲组45例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6例;乙组41例心肺复苏成功,存活32例;丙组27例心肺复苏成功,21例存活。3组心肺复苏效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组和乙组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心跳恢复时间以及意识改善时间均明显低于丙组(P均<0.05),且甲组和乙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复苏后1 h和3 h的p H、p(O2)、p(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和喉罩-气管插管用于心肺复苏通气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患者气道成功开放用时短,痛苦减轻,有利于心肺复苏的成功进行。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心肺复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笔者就不同类型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进行了观察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把 1994年 11月~ 1997年 11月入我院ICU,经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 36例 ,按 , 型呼吸衰竭分为两组。急性呼吸衰竭诊断及分型符合邵孝钅共主编《急诊医学》1992年版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 1。表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例 (% )n男女 平均年龄 (岁 )原  发  病急性肺部感染慢支感染胸腹术后脑血管病 型呼衰 2 1 1 3 863.5± 9.0 7(33.3) 0 1 0 (47.6) 4 (1 9.0 ) 型呼衰 1 5 96 6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相关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急诊收治的130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有创机械通气)和B组(无创机械通气)各65例,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治疗2周后治疗总有效率(96.9%)明显高于B组(8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内科急诊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实施不同通气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诊治的110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分为3组,常规组40例实施常规气管插管,喉罩组35例实施喉罩-气管插管,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组35例实施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比较3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几率、气道开放时间及存活率。结果:常规组中19例心肺复苏成功,10例存活;喉罩组中,22例心肺复苏成功,14例存活;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组中,28例心肺复苏成功,20例存活,3组患者心肺复苏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组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时间及意识改善时间比常规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复苏后1 h和3 h的氧分压(PO2)、p H、二氧化碳分压(PCO2)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通气中应用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及喉罩-气管插管疗效显著,有助开放气道,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方法。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使用机械通气抢救11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报道。结果:11例呼吸衰竭患者中,机械通气时间〈48h4例,48—72h4例,〉72h3例,均顺利撤机。结论: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呼吸衰竭患者较为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呼吸道湿化,吸痰时机和方法的正确掌握是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得到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方法.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使用机械通气抢救11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报道.结果:11例呼吸衰竭患者中,机械通气时间<48h4例,48-72h4例,>72h3例,均顺利撤机.结论: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呼吸衰竭患者较为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呼吸道湿化,吸痰时机和方法的正确掌握是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得到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4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机械通气治疗42例ARDS患者.结果:42例患者的低氧状态均在机械通气治疗数小时内得到改善,其中痊愈后出院28例,痊愈率达66.7%;治疗失败14例,占33.3%.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染性休克4例.将治疗2h后与治疗前各项临床指标相比,PaO2/FiO2、PaO2、SpO2、RR、HR等临床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这表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MV)期间人机对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MV的106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刺疗法。比较两组镇静达标时间、停药苏醒时间及不同时间镇静效果,治疗前、治疗48 h评估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肺顺应性(C)],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患者住院时间、MV时间。结果观察组镇静达标、停药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2 h、24 h后两组Richmond镇静评分(RASS)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和时间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治疗48 h后,两组HR、RR、MAP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HR、R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两组PaO_2、PaO_2/FiO_2、C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谵妄发生率及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V、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对呼吸衰竭患者MV期间镇静效果、肺功能及恢复进程方面有益,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频通气应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到2007年12月应用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存活率分别为83.3%和87.5%;所有病例患儿治疗6h后PaO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P<0.01);PaCO2治疗6h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的,非常值得我们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频通气应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到2007年12月应用常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存活率为87.5%和95.8%;所有例患儿治疗后6hPaO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P〈0.01);PaCO2治疗6h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的,非常值得我们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俊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333-333,326
经过对30例慢性呼吸衰竭病人行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护理效果满意。所以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安全、有效、费用少、并发症少,病人家属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痰不畅严重影响通气功能,出现呼吸衰竭,危及生命。采用机械通气是治疗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我院2000年6月~2003年10月对42例Ⅱ型呼吸衰竭、呼吸道严重不畅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机械通气,并加强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又称肺(间质)纤维化或间质性肺炎,以弥漫性的肺实质及肺泡炎症、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导致正常肺组织被纤维化瘢痕组织代替,造成肺间质的增厚,使氧气在肺泡中转运产生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有气短气促、运动耐受降低、限制性通气障碍、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等症状~([1])。随着病情加重,肺功能进行性衰退,晚期可并发呼吸衰竭,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证实~([2]),及时机械通气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治疗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的疗效.方法:2010年0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呼吸衰竭患者,其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上加用无创通气.检测两组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呼吸频率,住院时间、插管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在PH、PaO2 PaCO2、心率、呼吸频率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探讨不同方式的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6例诊断为呼吸衰竭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高频震荡通气(HFOV),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1%,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机械通气(CMV),能迅速升高Pa(O2),纠正低氧血症,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对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给予鼻导管吸氧治疗;实验组21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6.7%,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HR、R、SaO2、PaO2、PCO2、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时应该合理开展无创正压通气,可以迅速有效地增强通气功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期间应用NIPPV治疗117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64例未应用NIPPV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的改善情况,患者的住院天数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血气、心率、呼吸频率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气、心率、呼吸频率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并且住院时间、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覃家源 《科学养生》2021,(8):165-166
目的 探究在治疗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患者中采用急诊治疗方法的主要途径和效果.方法 在本院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工作的开展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选择此期间接受治疗的严重哮喘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人数为45例,对其展开随机分组,给予常规急诊治疗的为对照组,人数为20例,给予常规急诊治疗合并无创机械通气的为实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无创正压通气(NIPPV)交替使用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温县人民医院救治的92例老年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46例。A组接受HFNC治疗,B组接受HFNC与NIPPV交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的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比较两组OI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OI、PaO_2水平均上升,而PaCO_2水平下降,且治疗后B组OI、PaO_2水平高于A组,而PaCO_2水平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OI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早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FNC和NIPPV交替使用可有效改善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肺部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20.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创正压通气,是指不建立人工气道,采用面罩或鼻罩等进行呼吸支持的机械通气技术,它主要是起辅助呼吸功能,从而减轻呼吸肌的疲劳[1].其能有效地降低气管插管率,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越来越广泛地被临床使用.只要使用得当,做好观察与护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