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对ICU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ICU接受治疗的63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机械通气模式分为对照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31)与观察组(适应性支持通气,n=32)。比较两组呼吸力学及血气指标。结果呼吸保持平稳后,两组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水平较治疗前低,气道峰压(Ppeak)水平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保持平稳后,两组SaO2、PaO2水平均较治疗前高,PaCO2水平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呼吸做功,改善其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重度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仰卧组(行仰卧位机械通气,30例)和俯卧组(行俯卧位机械通气,32例)。记录两组肺通气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情况,观察不同卧位通气对心肺超声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对比两组预后情况。结果通气前,两组肺通气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动脉血气情况、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通气3天后,两组患者肺通气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及动脉血气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俯卧组肺通气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血清乳酸水平低于仰卧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仰卧组(P<0.05)。通气3天后,两组右心室舒张末面积/左心室舒张末面积、肺动脉收缩压、下腔静脉内径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明显升高,而俯卧组右心室舒张末面积/左心室舒张末面积、肺动脉收缩压、下腔静脉内径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均显著小于仰卧组(P<0.05)。俯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停留时间均明显小于仰卧组(P<0.05);俯卧组28天内死亡率低于仰卧组(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重度ARDS患者肺功能和氧合情况,减少对右心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顾勤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5):331-332
本研究着重于观察俯卧位状态应用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病例与方法1.病例 :9例ARDS患者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2例 ,年龄 33~ 71岁。以往无心、肺、肝、肾等慢性器质性疾病 ,基础疾病为重症胰腺炎 3例 ,重症肺炎 3例 ,化脓性胆管炎伴感染性休克2例 ,中毒 1例。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 ,进行性低氧血症 ,单纯吸氧不能纠正(PaO2 /FiO2 <2 6 6kPa) ,两肺可闻及细湿音 ,X线胸片两肺呈斑片状改变 ,符合ARDS诊断标准[1 ] ,APACHⅡ评分12~ 2 9分。2 .方法 :(1)机械…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14-4516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14例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俯卧位前后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14例ARDS患者PaO_2、PaO_2/FiO_2在实施俯卧位后有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aCO_2、MAP、HR、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无明显变化(P0.05)。发生腹部切口裂开、感染1例,轻度压疮3例,ICU留治时间12.4±9.6d,死亡5例,总病死率35.7%。无管道或引流管等脱出病例。结论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2016,(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得到广泛运用,但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这与ARDS患者循环衰竭有一定关系。ARDS患者机械通气可引起的胸腔压力变化导致静脉回流减少,肺血管阻力升高。同时,由于ARDS疾病本身也可引起肺动脉压力升高,因此,如机械通气设置不当导致肺泡过度牵张,右心后负荷明显增加,可致右室功能障碍,发展为急性肺心病。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右心功能,调整通气策略,防止急性肺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位交换护理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血气及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取样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及常规护理,其中对照组均给予传统仰卧体位护理,观察组均给予体位交换护理.监测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干预后5 d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及气道阻力(R)、胸肺顺应性(TC),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PICU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PaCO2、PaO2、pH值、R、TC等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P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临床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位交换护理能明显改善行机械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动力学指标,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其对于促进患儿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齐鲁护理杂志》2016,(12)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时间对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影响,为指导临床老年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的最佳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48例肺内源性老年ARDS患者和40例肺外源性老年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4 h,观察通气前、通气后0.5 h、2 h、4 h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气、肺力学、血流动力学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与俯卧位通气治疗前相比较,肺内源性组患者通气后2 h时的氧合指数(Pa O2/Fi O2)值显著升高(P0.05),4 h时进一步明显升高(P0.05);肺外源性组患者的Pa O2/Fi O2值则在0.5 h时明显升高(P0.05),4 h时虽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但较之2 h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老年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Cst)值等肺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组患者的Raw值在通气2 h、4 h时较俯卧位通气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ARDS患者的氧合,同时4h甚至更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对肺内源性老年ARDS患者最为有效,2 h或更短时间的俯卧位通气对肺外源性老年ARDS患者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面护理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9月收治的86例ARDS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3,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3,全面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氧合指数(OI)及静态肺顺应性(Cst)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血管生成素-2及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低于对照组,硫化氢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发热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全面护理应用于重症ARDS患者中有助于改善血气、呼吸动力学以及血清学指标,缩短症状持续及治疗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无创正压通气(NPPV)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呼吸衰竭(呼衰)及有创机械通气的序贯治疗等疾病的临床实践已20多年[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取密闭式吸痰,比较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情况及肺通气指标情况.结果 吸痰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分析体位交换及危重症专职管理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呼吸动力学、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试验组采用体位交换及危重症专职管理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机械通气护理方...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理杂志》2016,(5)
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早产儿RDS 60例,随机分为常频通气(CMV)模式组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模式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保温、营养支持、保证内环境的平稳以及预防感染等。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CMV模式机械通气治疗和HFOV模式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通气8~12h后心率、血气分析结果、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通气8~12h后心率、TcSO2、PH值、PCO2以及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FOV模式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CMV模式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FOV与CMV治疗早产儿RDS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可以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血流动力学,但HFOV治疗可更快速改善早产儿呼吸窘迫症状,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吸痰深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RDS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深度.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1例行机械通气的ARDS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气时间均>24 h,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浅吸组(20例):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 cm;深吸组(21例):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上提2 cm.分别于吸痰前1 min及吸痰后1、5、10 min记录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与吸痰前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后1 min HR、SBP、DBP、MAP均明显升高,且深吸组HR、SBP的增幅均高于浅吸组(均P<0.05);至吸痰后10 min时两组患者SBP、DBP、MAP虽有一定程度回落,但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HR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浅部吸痰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而深部吸痰会引起ARDS患者HR、血压大幅度增高,增加了心律失常、肺部损伤等风险,因此对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深部吸痰应慎用. 相似文献
16.
我科从1996年12月以来抢救3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外科病人,在抢救过程中,经呼吸机给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并经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作血流动力学监测,现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例1男,76岁。直肠癌根治术后因吸入性肺炎诱发ARDS,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人工通气,用呼气未正压通气模式(PEEP)7cmH。O支持呼吸,4天后治愈。抢救中给病人吸人40PPmNOI/J’时并监测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例2男,33岁。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因气胸及失血性休克诱发ARDS,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人工通气,用PEEP7cmH2O,9天…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其临床特征是呼吸窘迫和严重的低氧血症,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机械通气。本文就其治疗的各种方法和其利弊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与...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