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因其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多采取对抗疗法。传统中医多在辨证的基础上病证效结合整体调节。  相似文献   

2.
陈玥  屠庆祝 《河南中医》2023,(8):1272-1279
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十二指肠低度炎症、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肠道菌群等有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中医认为,FD的主要病机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治疗主要包括中医内治法与中医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FD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是:(1)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不统一,缺乏客观性;(2)试验设计不严谨;(3)中医治疗多以临床观察为主,实验研究相对不足;(4)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今后,应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FD的作用机制,进行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及客观合理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深化中西医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发病率尚有逐年上升趋势,已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研究的文献及进展,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中西医的认识,可了解目前取得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情志因素与FD发病密切关系。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总结现代医学对情志与FD的关系的认识,目前多从脑肠轴、肠道菌群及肥大细胞阐述,中医学则从心、肝、脾进行论治,而且中医药在该病治疗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多见的小儿多发病。随着现代人们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居住环境等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甚至身心健康,现已引起医生和家长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但尚未形成统一、系统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本病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以及混合型三种,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从FD不同症状及其生理病理关系上寻找更科学的分型,方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F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基因易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西医采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动力、抑酸等治疗,中医药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医药对FD病因病机、流行病学、临床诊疗等方面研究都取得可喜成绩,从整体出发,单味药、成方复方、针灸可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地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未来期待进一步强化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及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注重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富昌 《光明中医》2013,28(1):148-14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新方法。方法将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60例和治疗组(中西药组)50例,疗程4周。观察临床疗效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4%,两组有效率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肝、脾、胃功能失衡造成脾胃虚弱、肝郁气滞、中虚不运、寒热错杂,阴亏津枯;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肝郁是发病重要条件,胃气上升是引起病症直接因素。西医使用药物促进胃动力;中医一般采用针灸与药物配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副作用小,效果显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FD是一种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将4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采用自拟中药复方加用西药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西药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8.9%~19.8%[1],2007年8月-2008年5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8例,实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愈10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14%.两组临床疗效经比较(x2=6.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更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更新 《中医研究》2000,13(6):47-49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 ,据国内统计 ,约占胃肠道专科门诊患者的三分之一以上 ,西方国家患病率达 2 0 %~ 4 0 % [1] ;又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NUD) ,是指以上腹痛或不适、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反胃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并持续四周以上 ,经内窥镜、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1989年芝加哥NUD专题会议上将其分为 5型 :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反流样型、吞气症型、非特异型。1991年荷兰专题讨论会上将FD分为 4型 :运动障碍型、反流样型、溃疡样型、复合型[2 ]…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证候学研究,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现状,认为中医药在FD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与西医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医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达到标本兼治而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54篇。  相似文献   

15.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其临床表现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2-3])。现就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很早就有对"胃痞"与"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云:"乃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景岳全书·心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清海  叶蜀晖 《光明中医》2008,23(5):695-696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新开发的西药价格偏高且停药后易复发。中医学者在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研究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的一种.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根据最新颁布的RomeⅢ标准[1]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西医对于FD的发病机制迄今还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认为与胃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治,已凸显出其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就近几年取得的成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名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N),是指具有上腹部疼痛、不适或兼有早饱感、饭后胀满感、恶心和腹胀等症状。使用目前的检查手段未能发现消化性溃疡、肿瘤,并排除反流性食管炎、肝胆胰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它系统疾病的一组临床证候群。〔1〕发病率高达20%~30%,占消化道门诊患者的50%。〔2〕国外研究1/3的人群患过此病,占门诊总数的20%,但现代医学缺乏特殊疗法。〔3〕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已显现出对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4〕现对其近况作一概述。1 病因病机多年来,国内外学者虽对F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亚太传统医药》2010,6(3):113-11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对FD的治疗有着独特的功效,尤其是在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方面。阐述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并对其辨证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