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PCV)模式和容量控制(VCV)模式肺通气策略对老年全身麻醉腹部开放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方法入选解放军总医院接受腹部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65~8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V组和VCV组,每组35例。记录插管前(T_0)、插管机械通气3 min(T_1)、手术开始后(T_2)、手术2 h(T_3)、手术结束(T_4)和拔管后5 min(T_5)时间点的心率(HR)、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潮气量(VT)和呼吸频率(RR),并在T_0、T_1、T_3和T_5时间点采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结果有8例患者被剔除,共62例患者纳入研究,PCV组30例,VCV组32例。PCV组患者T_2、T_3、T_4时间点Ppeak显著低于VCV组(P0.05)。手术开始后HR、MAP呈下降趋势,相比VCV组,PCV组患者T_2、T_3、T_4时间点MAP较高,T4时间点最高,T_3时间点乳酸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T_0时间点,T_5时间点两组患者pH、PaO_2和氧合指数(OI)均明显下降(P0.05)。PCV组和VCV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5.3vs15.6±4.5,P=0.045)。PCV组患者术后2例(6.7%)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VCV组患者9例(28.1%)转入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开腹手术患者利用PCV模式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在术中以更低的气道压水平获得相似的OI及PaO_2,提示PCV模式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更利于老年全身麻醉下的开腹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控制通气(PCV)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CV)组治疗前、治疗后2h和6h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的大小,同时比较两种模式对血气分析、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PCV组治疗后2h和6h PIP、MPaw均显著低于VCV组(P<0.01).PCV组较VCV组治疗后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善明显,与VCV组相比,血氧分压、心脏指数、肺动脉楔压和中心静脉压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PCV模式对体外循环术后呼吸支持较VCV模式更能显著降低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改善血气指标,有利于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两种通气模式在同期双侧开胸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同期双侧开胸手术中单肺两种通气模式应用时,病人的氧合、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其效果和肺保护作用。方法 96例病人分为两类,第一类53例单肺通气后采用VCV模式通气,第二类43例单肺先采用VCV模式通气,在出现气道峰压持续升高(PPEAK〉40 cm H2O),改用PCV模式通气,观察病人的氧合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第一类病人VCV模式通气时能保证基本组织氧合;第二类病人PCV模式与VCV模式通气时相比较,气道压明显降低,PH值增大(P〈0.01),PaO2增高(P〈0.01),PaCO2降低(P〈0.05),SpO2升高,PETC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CVP、MAP略降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气压伤等机械通气并发症。结论同期双侧开胸微创手术中,灵活运用两种机械通气模式可较好的维持麻醉病人单肺通气时的呼吸循环管理,有效的避免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实施肺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CV与VCV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腹腔镜手术通气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45例,年龄37-59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指数小于30kg/m~2,计算机软件随机分为PCV组和VCV组,分别于气管插管后10min(T1)、气腹后15min(T2)、气腹后30min(T3)、撤除气腹后15min(T4)记录患者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肺顺应性及ETCO2,并随访患者术后内皮下气肿、气胸、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气腹前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肺顺应性及ETCO_2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CV组气腹后15min及30min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明显低于VCV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下气肿、气胸、肺水肿等并发症。结论针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PCV模式能够维持较低的气道峰压及气道平台压,同时还能保持较高的肺顺应性,与VCV模式相比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模式(PCV)对全麻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患者术中循环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45例在全麻下进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患者的病案资料,其中压力控制通气模式23例,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CV)22例,对比2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结果VCV组术中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均高于PCV组(t=2.57、3.51、3.77,P=0.018、0.001、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CV组与PCV组在术中血氧饱和度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5)。 结论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对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患者术中的血液循环影响较小,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容通气模式和定压通气模式在腹腔镜下胃减容术患者中应用,对患者呼吸功能和血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行腹腔镜下胃减容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定容通气组和定压通气组,比较通气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数、呼吸指数。结果气腹前,两组患者Ppeak、Pplat、PetCO_2及QS/Q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气腹后,定压通气组患者Ppeak、Pplat、PetCO_2及QS/QT水平变化程度显著低于定容通气组患者(P 0. 05)。气腹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P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气腹后,定压通气组患者PaO_2、PaCO_2水平显著高于定容通气组患者(P 0. 05),两组患者PH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气腹前,两组患者ABP、MAP、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气腹后,定容通气组患者ABP、MAP、心率显著低于定压通气组患者(P 0. 05)。气腹前,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呼吸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气腹后,定容通气组患者氧合指数、呼吸指数显著高于定压通气组患者(P 0. 05)。结论定压通气在腹腔镜下胃减容术中应用,相对定容通气更能稳定患者呼吸功能、动脉血气及氧合指数,降低患者肺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以及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年龄≥65岁)40例,随机分为容量控制通气(VCV)组(n=20)和压力控制通气(PCV)组(n=20)。两组患者在气腹前通气模式为VCV,潮气量(Vt)为8 ml/kg,I/E为1∶2,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35~40 mm Hg。建立气腹后,VCV组呼吸机参数不变。PCV组设定压力使Vt为8 ml/kg,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35~40 mm Hg。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完成后10 min、气腹前(T0)、Trendelenburg体位后10 min(T1)、Trendelenburg体位后60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峰压(Ppeak)、呼吸频率(RR),并且在以上时间点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MAP在T1明显高于T0(P0.05),Ppeak在T1和T2明显高于T0。与VCV组相比,T1、T2时间点PCV组Ppeak明显降低。两组Pa O2在T1、T2明显低于T0,而Pa CO2升高。结论在老年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VCV与PCV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但PCV可以明显降低气腹以及头低脚高位时的Ppeak,在无心肺疾病及BMI正常的老年患者中,两种通气模式都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跨肺压(Pt P)指导下机械通气(MV)对急性呼及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ARDS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17例)。根据设置不同的呼气末正压(PEEP)与胸腔内压(食管球囊测定法测得)计算得出不同的Pt P,观察组中,设定Pt P分别为10、15、20 cm H_2O 3个亚组,执行MV策略;对照组根据ARDS协作网(ARDSNet)意见制定MV策略;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1、24、48 h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监测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MV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均好转,但对照组各时间点呼吸功能与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通气48h后,观察组中Pt P20 cm H_2O亚组肺容积、肺静态Cst、气道PIP、气道Pplat、PEEP及PaO_2、PaCO_2、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液动力学指标MAP、CVP、C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5); Pt P10 cm H_2O亚组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及PaO_2、PaCO_2、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液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 05)。Pt P20 cm H_2O亚组MV时间与R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 0. 05);各组间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跨肺压为10 cm H_2O时的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通气效果较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是安全可靠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容量控制通气(VCV)和压力控制通气(PCV)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CPB)后气道压力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60例全麻下行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均采用传统的VCV模式。CPB后A组继续采用VCV模式,30 min后转换为PCV模式;B组则先采用PCV模式,30 min后转换为VCV模式。分别在每种通气模式结束后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记录气道压力、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与CPB前VCV模式相比,CPB后VCV和PCV模式下PaO2(179.4±100.4和235.7±121.2 mmHg)下降,平均气道压(Pmean)(10.4±2.2和8.7±1.8 cmH2O)和气道峰压(Ppeak)(20.2±3.6和18.3±3.0 cmH2O)升高 (P<0.05);与CPB后VCV模式相比,CPB后PCV模式下Pmean(8.7±1.8 cmH2O)和Ppeak(18.3±3.0 cmH2O)降低(P<0.05),而PaO2(235.7±121.2 mmHg)升高(P<0.05);与CPB前VCV模式相比,CPB后VCV和PCV模式下PaCO2、Sa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手术CPB后,与VCV模式相比,PCV模式下能提高氧合作用,且气道压力低,可防止加重气道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在ARDS肺保护通气中选择容量控制与压力控制通气的效果。方法依据控制通气方式的不同将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42例随机分为压力控制组(n=21)以及容量控制组(n=45),均采取肺保护通气策略,压力控制组实行压力控制通气,容量控制组实行容量控制通气,对比两组数据差异。结果压力控制组PaO_2、平均气道压更高,压力控制组24 h时气道峰压、中心静脉压更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RDS肺保护通气中应用容量控制与压力控制通气均有效果,但压力控制更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Au患者随机分为容量控制通气组(VCV组)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组(BIPAP组),每组各10例。观察两组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结果通气后BIPAP组的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OI)均显著高于VCV组(P〈0.05);通气结束时,VCV组镇静剂用量和气管插管通气时间均显著高于BIPAP组(P〈0.05)。结论BIPAP通气模式人机协调性好,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态肥胖症患者行全麻腹腔镜胃旁路术时,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和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的40例病态肥胖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VCV组和PCV组。VCV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0±12)岁。PCV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4±16)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采用不同的通气模式维持呼吸末Pa CO_2在35~40 mm Hg水平。分别于气腹前(T_1)、气腹后30 min(T_2)、气腹后60 min(T_3)、气腹后90 min(T_4)、停止气腹后30 min(T_5)采集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两组不同时点的动脉血p H值和Pa CO_2,并在T_1、T_2时刻测定血清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在麻醉诱导前(T_0)、T_1、T_2和手术后2h(T_6)采用心脏超声监测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的测量值。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其他组间与组内临床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T_1时,两组p H值均高于同组其他时点,Pa CO_2均低于同组其他时点(P0.05),而两组间各时点p H值和Pa 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CV组T_2时的Lac浓度明显高于T_1(t=2.751,P0.05),而PCV组T_1与T_2比较La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6,P0.05);T_1、T_2时,PCV组SV均明显高于VCV组(t=4.983,P0.05;t=6.437,P0.05);两组间各时点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态肥胖症患者在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时,PCV较VCV更有利于降低气腹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价值及安全性,以期更好的为临床决策与发展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通过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加以评价。比较指标包括:氧合指数(OI)、pH值、PaO_2、PaCO_2、治疗成功率、病死率、辅助通气时间及肺漏气率等。结果两组治疗后PaO_2、pH值、OI值均显著升高,PaCO_2显著降低(P0.05)。治疗1 h时:间歇组PaO_2、pH值、OI值均显著高于持续组(P0.05),两组Pa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两组PaO_2、PaCO_2、pH值、O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NIPPV组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NCPAP组(P0.05),而NCPAP组的辅助通气时间明显高于NIPPV组(P0.05),病死率、肺气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IPPV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呼吸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效果更优,起效时间更快,治疗成功率更高,在NRDS的治疗中将有着广阔的前景,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容量控制通气(VCV)和压力控制通气(PCV)对肺泡蛋白沉积症(PAP)行大容量双侧全肺灌洗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4例行双肺灌洗术的PAP患者分为容量组和压力组各7例。容量组VT 7 mL/kg,R 15次/min;压力组R 15次/min,初始VT 7 mL/kg。麻醉机监护,当气道压力>40 mmHg时调整气道压力。比较两组麻醉后、灌洗第1、5、10次及恢复双肺通气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变化及灌洗前、灌洗后即刻和灌洗后1 d的血气分析值,观察灌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肺灌洗过程中容量组与压力组血流动力学随灌洗次数增加而出现心脏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压力组对血循环、呼吸力学影响比容量组小,但灌洗结束后容量组对肺气体交换的改善效果更好。肺灌洗过程中两组气道阻力随肺灌洗次数增加而增加,肺顺应性降低,恢复双肺通气30 min后压力组VT明显高于、气道阻力明显低于容量组。两组在灌洗后即刻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均比灌洗前明显增加。灌洗结束后1 d两组PaO2、SaO2均比灌洗前增加,但压力组的肺内分流比值、P(A-a)O2明显高于、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容量组。容量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高于压力组,但两种通气模式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CV对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的影响比VCV小,更适合肺灌洗时采用;而肺灌洗结束后,PCV和VCV模式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用于妇科腔镜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化原则将汉川巿第二人民医院妇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收的88例腔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n=44)给予常规通气,观察组(n=44)给予保护性通气。比较分析两组T0(插管前)、T1(气腹后)、T2(手术1h)、T3(气腹毕)、T4(术毕)呼吸力学、肺氧合功能指标。结果 T0时,两组气道峰压、肺顺应性与平均气道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观察组气道峰压低于参照组,肺顺应性高于参照组,T1~T3时,观察组平均气道压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肺氧合功能指标相当,P0.05;T0~T4时,参照组和观察组PaO_2(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PaC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呼气末二氧化碳)与参照组对比明显提高,而肺内分流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腔镜手术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既能提高肺顺应性,又可改善氧合功能,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ARDS患者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ARDS患者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指标,探讨俯卧位通气在ARDS肺保护作用。方法对19例ARDS患者按机械通气时体位分两组,仰卧位通气组(11例)和俯卧位通气组(8例),分别检测机械通气开始时(0h时)、2h时、24h时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改变。结果两组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不大,两组间MBP、CVP差异无明显性(P〉0.05),而俯卧位通气对HR的改善在24h时较明显,与仰卧位通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仰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均能较好改善PO2、PaO2/FiO2,俯卧位通气与仰卧位通气比较能更好的改善PO2、PaO2/FiO2,在24h时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对PCO2改善不显著。结论俯卧位通气较仰卧位通气能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俯卧位通气可能通过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来促进ARDS患者氧合,纠正缺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66例,按照有创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模式(对照组)以及比例辅助通气模式(PAV)联合SIMV通气模式(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在不同有创通气模式后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平均气道压力的变化以及人机对抗次数。结果观察组PaCO_2水平在治疗后6h、12h、24h以及48小时时均较同时期对照组的PaCO_2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氧合指数(PaO_2/FiO_2)在治疗后1h、6h、12h、24h以及48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气道压力以及人机对抗次数在治疗后1h、6h、12h、24h以及48h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在维持同样的氧合指数情形下,具有低平均气道压及PaCO_2水平,具有临床推广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下吸痰对患者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采取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在PCV和VCV模式下分别对23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开放式吸痰,比较不同时间点气体交换、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在PCV模式下,吸痰后30min潮气量、顺应性分别为(6.60±1.95)mL/kg、(18±7)ml/cmH2O(1cmH2O=0.098kPa),与基础水平[(9.05±0.22)mL/kg、(24±6)ml/cmH2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47、8.01,P均〈0.05);而30min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87±13)mmHg(1mmHg=0.133kPa)、(53±11)mmHg],与0min[(113±22)mmHg、(41±10)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6.18、9.13,P均〈0.05);在VCV模式下,吸痰后30min顺应性、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分别为[(18±7)ml/cmH2O、(27±8)cmH2O、(33±8)cmH2O],与基础水平[(23±7)ml/cmH2O、(22±5)cmH2O、(27±8)cmH2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6.83、6.97、7.08,P均〈0.05);而30min时PaO2、PaCO2分别为(105±26)mmHg、(38±11)mmHg,与0min[(109±21)mmHg、(37±14)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8、1.32,P均〉0.05);在PCV模式下,吸痰后5min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109±20)次/min、(89±10)mmHg,与基础水平[(97±17)次/min、(83±12)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86、9.49,P均〈0.05)。在VCV模式下,吸痰后5min心率、MAP分别为(110±17)次/min、(87±11)mmHg,与基础水平[(96±17)次/min、(79±11)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33、7.96,P均〈0.05)。结论吸痰在PCV和VCV模式下均引起患者气体交换受损和顺应性下降,但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在PCV模式下比VCV更严重和持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NCPAP)对重症湿肺新生儿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重症湿肺新生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鼻塞组和面罩组,每组50例,面罩组给予面罩吸氧治疗,鼻塞组给予NCPAP治疗,比较两组肺功能[1s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量(PEF)]、血气[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治疗疗效、并发症。结果鼻塞组和面罩组治疗后FEV_1、FVC、PEF、PaO_2、OI明显高于治疗前,鼻塞组治疗后FEV_1、FVC、PEF、PaO_2、OI明显高于面罩组,鼻塞组和面罩组治疗后PaCO_2明显低于治疗前,鼻塞组治疗后PaCO_2明显低于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塞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塞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PAP可有效改善重症湿肺新生儿肺功能及血气状态,有利于提高疗效,且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不同呼吸末正压(PEEP)水平对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47例ARD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不同PEEP水平时病人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肺部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 PEEP调整至(14.1±2.3)cmH_2O后,病人氧合指数(PaO_2/FiO_2)、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分压(Pplat)、中心静脉压(CVP)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前后病人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屏气指数(BHI)、血氧分压(Pa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P水平适当升高有助于改善ARDS病人肺部功能,且未加重病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