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0例),并设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缈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CS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中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2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比例高于1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心病中有不同的意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升高和淋巴细胞的降低,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同时,在评价冠心病炎症情况时,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指标,为临床系统诊治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9月唐县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哮喘患者100例,根据AR发生情况分为哮喘组51例和哮喘+AR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实验室检查指标对哮喘合并AR的诊断价值。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好发季节、哮喘首次发作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AR组患者近1年住院次数多于哮喘组,哮喘病程长于哮喘组,有哮喘家族史及中重度哮喘者所占比例高于哮喘组(P0.05)。(2)哮喘+AR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低于哮喘组(P0.05),而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嗜碱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AR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高于哮喘组(P0.05)。(4)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嗜酸粒细胞计数(r_s=-0.246)、嗜碱粒细胞计数(r_s=-0.248)、淋巴细胞计数(r_s=-0.208)、单核细胞计数(r_s=-0.297)与哮喘合并AR呈负相关(P0.05)。(5)绘制ROC曲线发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嗜碱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诊断哮喘合并A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9[95%CI(0.502,0.733)]、0.664[95%CI(0.561,0.783)]、0.637[95%CI(0.522,0.747)]、0.625[95%CI(0.509,0.736)]、0.651[95%CI(0.538,0.761)]。结论与单纯哮喘患者相比,哮喘合并AR患者哮喘严重程度较重、肺功能较差、淋巴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较高,而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嗜碱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可作为哮喘合并AR的初步诊断指标,临床需充分重视AR的治疗以促进哮喘合并AR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rs12075多态性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45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使用TaqMan-MGB探针Realtime PCR技术对其进行DARC rs12075多态性检测。比较各组不同基因型患者白细胞计数是否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丙型肝炎患者存在FY*A/FY*A和FY*A/FY*B两种基因型,FY*A/FY*A和FY*A/FY*B基因型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CV感染患者中,当红细胞上表达Duffy抗原时,等位基因FY*A与FY*B对于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咳嗽变异型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各30例,对照组25名健康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其中2 ml血行血常规检查,比较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3ml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GRP,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外周血细胞计数比较:中性粒细胞计数CVA组显著低于典型哮喘组与对照组(P<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CVA组与典型哮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CVA组显著高于典型哮喘组与对照组(P<0.05).(2)血浆CGRP水平比较:CVA组与典型哮喘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VA组与典型哮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VA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升高为主;CVA患者血浆CG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CGRP在CVA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疾病分期分为慢性期组34例、亚急性期组31例及急性期组35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 (1)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4组受试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 4组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慢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亚急性期组(P0.05);治疗后14 d急性期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P0.05),而对照组、慢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受试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情进展有关,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球蛋白(Ig)Y滴鼻对老年大鼠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8只老年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非特异性Ig Y治疗组)和D组(抗TNF-αIg Y治疗组),观察各组老年大鼠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鼻黏膜苏木素-伊红(HE)染色情况、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和鼻灌洗液中炎症细胞含量。结果 B组和C组治疗后症状积分高于A组和D组(P<0.05),D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A组鼻黏膜偶见淋巴细胞浸润;B组和C组鼻黏膜水肿,固有层和上皮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血管中见炎性细胞浸润;D组鼻黏膜轻度水肿,上皮层和固有层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比较完整。与A组比较,B、C、D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均升高(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下降(P<0.05)。与A组比较,B、C、D组鼻灌洗液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升高(P<0.05),巨噬细胞含量降低(P<0.05);与B组和C组比较,D组鼻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降低(P<0.05),巨噬细胞含量升高(P<0.05)。结果抗TNF-αIg Y滴鼻能够改善过敏性鼻炎老年大鼠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康唑、5-氟胞嘧啶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起效时间,治疗前后颅内压、脑脊液生化指标、CD_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_8~+T淋巴细胞计数,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及脑脊液蛋白含量、氯化物含量、葡萄糖含量、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脑脊液蛋白、氯化物及葡萄糖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_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_8~+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_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_8~+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热、呕吐、肾损伤、低血压、低钾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能加快药物起效时间,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患者颅内压并控制隐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背景:外周血白细胞或白细胞分类作为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被认为是炎症性疾病的简捷生物学标志物,中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多种疾病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UC患者,以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MLR,并分析其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Mayo评分、UCEI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UC的效能。结果:UC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与轻度患者相比,中重度UC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显著升高(P 0. 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P 0. 05)。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与CRP、ESR、Mayo评分、UCEIS评分均存在正相关性,淋巴细胞计数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性(P 0. 05)。Cut-off值为0. 470时,NLR诊断UC的敏感性为0. 613,特异性为0. 857,AUC为0. 731(95%CI:0. 636~0. 827); cut-off值为0. 439时,MLR诊断UC的敏感性为0. 629,特异性为0. 810,AUC为0. 726(95%CI:0. 630~0. 822)。结论:NLR和MLR在UC患者中升高,且可反映疾病活动状况,有望成为诊断和评估UC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白细胞分类、神经功能缺损与临床预合的关系。方法 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检测血液中白细胞分类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探讨白细胞分类与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和残疾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比值均高于独立生活组,死亡和残疾组各时间点1、7、14 d NHISS评分均明显低于独立生活组(均P<0.05),相关因素分析N/L水平(P=0.02)、NIHSS评分(P=0.015)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白细胞分类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破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特征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阜外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在血栓抽吸后行OCT证实斑块破裂的33例患者。搜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冠状动脉造影资料、OCT影像特征和围术期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33例患者中,纤维帽厚度65μm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2.31±0.86)×10~9/L比(1.57±0.80)×10~9/L;(0.57±0.08)×10~9/L比(0.44±0.14)×10~9/L;(0.05±0.03)×10~9/L比(0.03±0.02)×10~9/L]明显高于纤维帽厚度≤65μm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胆固醇结晶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无胆固醇结晶患者[(0.04±0.06)×10~9/L比(0.10±0.09)×109/L,P=0.028];前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后者[(8.35±6.13)比(4.97±2.01),P=0.020]。具有白血栓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无白血栓组(P=0.038)。钙化斑块患者单核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钙化斑块患者(P0.05)。有巨噬细胞浸润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165.72±85.93)比(113.47±19.13),P0.05)]。OCT特征数量的增加,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水平逐渐升高,但仅单核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可能与AMI患者斑块破裂的OCT特征有关,提示炎症水平与斑块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脑炎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苏传生  姜勇  李季春 《山东医药》2008,48(34):82-83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期、慢性期病毒性脑炎患者(观察组)及无神经系统疾病而需外科手术的腰麻患者(对照组)的血液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结果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者血液和脑脊液NSE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轻、中、重度脑电图异常患者脑脊液NSE含量均高于血液,重度、中度异常脑电图患者高于轻度(P均<0.05).提示脑脊液或血液NSE含量可反映神经胶质细胞损害程度,与脑电图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CSFc)在结核性脑膜炎(TBM)与隐球菌性脑膜炎(CM)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西京医院2009—2013年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CM患者30例(隐脑组)和TBM患者30例(结脑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生化指标及CSFc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颅内压及脑脊液、糖、蛋白质、氯化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组患者单核细胞分数高于结脑组,中性粒细胞分数低于结脑组(P0.05)。结论 CSFc在CM与TBM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有限,临床因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测以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脊液单核细胞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联合脑脊液阿拉伯糖甘露糖脂(LAM)抗体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9例作为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28例作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24例作为病毒性脑膜炎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受检者均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生化检查,脑脊液单核细胞ESAT-6及LAM抗体检测,并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价脑脊液单核细胞ESAT-6、脑脊液LAM抗体及二者联合(并联试验)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4组受检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淋巴细胞分数及单核细胞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脑脊液蛋白含量、糖含量、氯化物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单核细胞ESAT-6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95%CI(0.764,0.910)〕,取最佳临界值时灵敏度为89.80%、特异度为96.43%;脑脊液LAM抗体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AUC为0.852〔95%CI(0.560,0.890)〕,取最佳临界值时灵敏度为55.10%、特异度为100.00%;两者联合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AUC为0.924〔95%CI(0.850,1.000)〕,取最佳临界值时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97.30%。结论脑脊液单核细胞ESAT-6联合脑脊液LAM抗体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效能较高,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TIM4在湿疹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湿疹患者、30例RA患者及30例IgE升高患者TIM4阳性细胞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比例,检测各组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并对其与TIM4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湿疹患者组,RA患者组的TIM4阳性细胞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E升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湿疹患者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患者组、IgE升高患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TIM4比例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相关性分析中,只有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TIM4与单核细胞、TIM4与淋巴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RA组的TIM4比例与患者年龄相关(P0.05),其他各组均无相关性。结论:TIM4在湿疹、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水平较正常升高,提示TIM4与这类疾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前后气道炎性细胞、白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对急性哮喘发作患儿采用上述联合治疗1周,共对34例急性发作期、24例缓解期患儿和15例正常儿童的诱导痰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和分类,测定其中IL-6、IL-8、TNF-α水平.结果 急性组的总白细胞数,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缓解组除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上述炎性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水平均降至正常.结论 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显著降低急性哮喘发作患儿气道分泌物内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及IL-6、IL-8、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方法 40只成年雄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组(B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C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治疗组(D组)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治疗组(E组)。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和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联合致敏或OVA单独致敏豚鼠后用OVA雾化吸入激发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或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治疗组在激发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观察各组豚鼠雾化激发后体征变化及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比较各组豚鼠气道阻力、血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chial alveolar lavage fiuid,BALF)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结果 B、C组豚鼠激发后均出现典型哮喘症状,不同浓度乙酰甲胆碱激发后的气道阻力与A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B组豚鼠BALF总数、BALF及血中嗜酸粒细胞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C组豚鼠BALF总数、BALF及血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C组豚鼠BALF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B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除B、D组血中性粒细胞外,D和E两组的上述其他各项指标分别与B组和C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均提示支气管管腔狭窄、黏膜上皮脱落、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的哮喘病理学改变,其中B组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C组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D、E组较之明显好转。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评估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24例,稳定斑块组56例,无斑块组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水平。结果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4±6.18)%vs(24.67±5.34)%,P0.05]。结论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可作为斑块易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发病12 h内195例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PCI后12 h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随访6个月记录心脏不良事件。根据其中性粒细胞水平分为3组:中性粒细胞4.78×109/L组(A组),32例;中性粒细胞4.78~8.79×109/L组(B组),118例;中性粒细胞8.79×109/L组(C组),45例。结果:①急诊PCI后B组和C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所占比例高于A组、TMPG达3级所占比例低于A组(均P0.05);②C组心功能Killp分级≥2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0.05);③随访6个月时C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0.05)。结论:STEMI患者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越高,心肌灌注越差。PCI后中性粒细胞数早期监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临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对60例不吸烟的持续性哮喘患者(观察组)和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进行高张盐水诱导痰试验,测定痰悬混液中细胞总数、细胞分类计数和上清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髓过氧化物酶(MPO)、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观察组痰液标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22例、正常38例,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者中性粒细胞比率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和对照组(P均<0.0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痰ECP含量明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者和对照组(P<0.01),观察组痰液MP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性粒细胞和IL-8水平存在相关性(r=0.69,P<0.01)。认为持续性哮喘患者存在两种不同的气道炎症反应模式,非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反应更为常见,可能与IL-8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7在不同类型哮喘中的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哮喘患者106例作为病例组,分为过敏性哮喘组50例和非过敏性哮喘组56例;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单个核细胞中Th17、Th2及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血浆及诱导痰中白介素(IL)-17A、IL-10、IL-4、IL-5及IL-18水平,以及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 (1)过敏性哮喘组患者Th2比例高于非过敏性哮喘组和对照组(P0.05);非过敏性哮喘组患者Th17比例高于过敏性哮喘组,过敏性哮喘组高于对照组(P0.05)。(2)非过敏性哮喘组患者血浆IL-17A水平高于过敏性哮喘组,过敏性哮喘组高于对照组(P0.05);过敏性哮喘组患者血浆IL-4水平高于非过敏性哮喘组,非过敏性哮喘组高于对照组(P0.05)。(3)非过敏性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IL-17A、IL-18水平高于过敏性哮喘组,过敏性哮喘组高于对照组(P0.05);过敏性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IL-4水平高于非过敏性哮喘组,非过敏性哮喘组高于对照组(P0.05)。(4)过敏性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比例高于非过敏性哮喘组,非过敏性哮喘组高于对照组(P0.05);非过敏性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过敏性哮喘组,过敏性哮喘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类型哮喘患者的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存在差异,且非过敏性哮喘患者以上指标水平较高,Th17水平可能决定了哮喘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