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作性睡病特点为出现不可抑制的嗜睡状态,归于神经类疾病,发病原因不明,现代医学多用心理疗法或者硫代酰胺类、异吲哚类、唑酮类药物治疗,但副作用较多;传统医学根据整体辨证论治,运用中药汤剂和针刺疗法,能够很好的控制发作性睡病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江柏华教授临证多年,对于发作性睡病多以整体脏腑出发,从肝脾论治,为治疗嗜睡病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冯斌  郑宏 《中医研究》2014,(7):49-50
儿童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不外乎虚实,实证病因为湿阻中焦、痰浊内生和肝郁气滞、风痰阻络,虚证则为肾阳不足、寒痰凝聚。无论虚实,在治疗上化痰开窍这一原则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3.
正刘向哲教授,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及岐黄学者王新志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年,积累了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临床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神经内科病症。笔者有幸师从,观其临证施治,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发作性睡病     
<正> 发作性睡病,属祖国医学“多寐”或“嗜睡”范围,以发作性睡眠,入睡快,睡眠时间短,自己不能克制为其特点。《内经》认为本病系阳虚阴盛所致,治疗宜燥湿健脾或温阳益气之法。据报道,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发作性睡病效果良好(见《中医杂志》1980年第8期)。笔者体会,在活血化瘀的同时配合理气药,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一例如下: 姜××,女,42岁,工人。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5.
发作性睡病,其病因病机,不外虚实两端实邪干扰、正气不足,无论虚实,总以阳气不足,脾虚湿盛使然,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路志正教授认为,病因病机,脾肾两脏是关键;辨证论治,祛湿醒神贯其中;知常达变,圆机活法开思路.指出多与内湿有关,治疗当注意祛湿,治疗中常用养心安神、重镇之类药物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一则体现异病同治;二则体现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更合宜阴阳互根,治病求本之意.  相似文献   

6.
邢文文 《光明中医》2012,27(3):448-449
运动神经元病( 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属于中医的“痿证”、“瘖痱证”范畴.王宝亮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3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思路,着重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以阴阳理论为基础探讨分析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通过研究阴阳理论与子午流注学说,探究阴阳理论、子午流注学说与睡眠的关系,进而从阳留与阴阐述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从阳出于阴阐述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同时以子午流注学说为指导,阐述对发作性睡病患儿之睡眠的调护,从而构建以阴阳理论为指导的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我们用针刺治疗发作性睡病12例,取得满意疗效。三个月后随访8例未见复发,8例有轻微困意,1例无结果。现报导如下: 一般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最小者为28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发作性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RL)由Gelineau于1880年首先报道,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以具有异常睡眠倾向为特征的综合征,它包括白天过度睡眠、夜间睡眠不安以及病理性快速眼动相(REM)睡眠的表现。[1]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清楚,西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并且副作用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传统中医辨证针刺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2002年2月至2004年10月就治的10例NRL总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发作性睡病患者10例。除1例为脑干炎症所致外,其余均经头CT或MR检查,排除颅脑占位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经多导睡眠描记(polysomnography,…  相似文献   

10.
宣某某,男,20岁,1984年8月20日就诊。1年前患病毒性脑炎治愈后半年,自觉睡意频作,常在吃午饭和下田劳动时倒头便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不等,1日多次,并多次于精神刺激后突然倾倒,不能动弹,握拳不紧,面肌松驰(每次约1~2分钟)。在某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而诊为发作性睡病。曾用呱酷甲酯、苯丙胺、咖啡因等不效。来诊时精神萎靡,每日发作10余次,胸闷腹胀,形体肥胖,脉滑,苔厚。辨为痰湿困扰,蒙蔽清阳。治以化痰醒脾,方用温胆汤加味:半夏、胆星各10克,陈皮、茯苓各15克,竹茹、枳实、生枣仁、甘草各10克,黄  相似文献   

11.
此文介绍了骆云丰从脾胃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对重症肌无力,依据脾虚九窍不通理论应用补中益气汤而获效,文案显示了辨治过程中攻补相宜、补清相制、脾肾相资遣药奥妙;对于临床中自觉发热一类的疾病,归于内伤发热,依据东垣阴火理论,阐发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之理,在此文中显示虚实之辨以及升阳潜阳思路;对于汗证的治疗,以水饮立论,强调脾阳健运的作用,此文从水湿同济到温肾利水再到温阳健脾,体现了治脾的规律及法要。  相似文献   

12.
周军丽 《中医研究》2009,22(6):55-56
李振华教授是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之一,擅长疑难杂病的治疗,在潜方用药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随李师侍诊,深感其中医功底之深厚,辨证用药如有神。现择其从肝脾论治杂病之经验介绍如下。1以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清利咽喉为法治疗梅核气 梅核气是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相似文献   

13.
彭朗  王少杰 《中医杂志》2011,52(5):386-389
在总结既往发作性睡病中西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发作性睡病主要临床表现的中医病机,论证发作性睡病与中医学痫病的关系,重点阐述"风"、"痰"在该病病因及发病机理中的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名老中医陈达夫教授首倡“视网膜黄斑应属脾脏的精华”之说以来,这无论在临床上或理论上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眼科内容。笔者对此从脾论治,举例如下: 病例一:戴××,男,45岁,外语讲师。因精神忧郁而突发右眼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瞻有异色)。右眼黄斑区水肿渗出,中心凹反光消失,视力0.1,住院经西医治疗二月余疗效不显,改看中医。脉缓,舌苔白腻;眼底同前。服“三仁汤”加党参、茯苓、前仁、夜交藤等  相似文献   

15.
孙锁锋  李媛 《河南中医》2011,31(2):117-118
脾在水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中起着重要作用,痰饮、水病的形成与脾密切相关,治疗水气病时应在利水剂中配伍使用行气或益气的药物,达到顾护人体正气,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祛邪不忘扶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脾病从肝论治"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云枝  张铭 《江苏中医药》2005,26(10):53-54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则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笔者临床30余年来,从脾论治本病颇有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菌增加且复发率高等问题[3]。中医药对rUTI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有论述[4,5],部分医家提出分期论治,主张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补肾扶正等[6,7]。本文立足rUTI临证以女性为主且以老年为主体的现状[8],结合老年女性生理特点,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张氏医通·淋》的心得体会,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rUTI,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祥麒教授认为癌性发热起于虚,成于郁,其发热病机与脏腑因虚失能,气机失调有关。其中以脾、肝、肾三脏失养,阳气闭郁发热为主。故治疗上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养血疏肝,开郁散火,补肾养精,引火归元为主要治法。临证视病机变化灵活加减,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慢性咽炎的病因非常复杂,但其根本的原因却是脾胃虚损。因此,补脾益胃是治疗慢性咽炎的根本原则。周福生教授从脾胃辨证治疗慢性咽炎(脾胃失调型),尽显独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