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对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出血转化、脑卒中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桂东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接受静脉溶栓患者161例,用Fazekas量表对LA评分,分为中-重度LA组和无-轻度LA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90 d预后,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LA对急性轻中型脑梗死溶栓的影响。结果在161例脑梗死患者中,中-重度LA组107例,无-轻度LA组54例,两组患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P> 0.05)。两组患者年龄、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复发、90 d m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4.197、16.191、7.281、4.248、2.240、2.004、8.420、4.024,P <0.05)。90 d随访发现,预后不良组47例,预后良好组11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心房颤动更多(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患者纳入观察组,210例未出现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相关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有糖尿病史的比例、心房纤颤史的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IB)、大面积急性脑梗死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心房纤颤史、FBG高、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充分重视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防治,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机械取栓的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73)和预后不良组(n=8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 相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D-二聚体水平显著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863)、合并糖尿病(OR=2.113)、基线NHISS评分(OR=1.131)、D-二聚体(OR=1.093)是老年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NHISS评分预测老年心房颤动所致急性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9,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6.3%;D-二聚体的AUC为0.851,敏感度为85.9%,特异度为74.0%。结论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对急性轻中度心源性脑栓塞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轻中度心源性脑栓塞患者79例,用Fazekas量表评分评估患者WMH严重程度,并分为轻度组55例(Fazekas≤2分)和中重度组24例(Fazekas≥3分),比较2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随访90 d,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90 d预后的因素。结果中重度组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非症状性脑出血转化和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高于轻度组(P0.05,P0.01)。随访90 d时,预后不良者高血压≥5年和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基线NIHSS评分和Fazekas量表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952,95%CI:1.344~2.836,P=0.000)和中重度WMH(OR=4.690,95%CI:1.036~21.225,P=0.045)是影响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WMH是轻中度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老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预后情况,比较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基线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ROC曲线分析FAR水平对血管内治疗后90 d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转归不良组的年龄(P=0.001)、卒中史(P=0.003)、基线NIHSS评分(P=0.001)、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0~2级比例(P=0.019)、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构成比(P=0.037)、FPG水平(P=0.001)、FAR水平(P=0.001)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Hcy水平(P=0.034)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卒中史、基线NIHS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0~2级比例、sICH、FPG水平、Hcy水平等混杂因素后显示,FAR是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048,95%CI8.938~44.733,P=0.001)。FAR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转归不良的AUC为0.711,最佳截断值为0.0868,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72%和77.88%。结论FAR增高可用于预测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转归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脑微出血(CMBs)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原发性脑出血(ICH)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297例发病72小时内急性脑出血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并进行3个月的临床随访,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与CMBs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对ICH预后的影响。结果ICH患者CMBs发生率为67. 68%;单因素分析显示CMBs患者与无CMBs患者在年龄、高血压、既往脑出血病史、既往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血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既往脑出血病史是ICH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CMBs( 5个)是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既往脑出血病史是ICH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CMBs5个提示ICH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微出血组(46例)和无脑微出血组(44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9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微出血46例中,脑出血27例,发生脑微出血19例;脑梗死51例,发生脑微出血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例,发生脑微出血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OR=8.853,95%CI=1.712~45.803,P=0.009)、入院收缩压(OR=1.716,95%CI=1.206~2.441,P=0.003)、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7.745,95%CI=2.645~22.672,P=0.000)。结论脑出血、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入院收缩压、腔隙性脑梗死分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血管征联合灌注加权成像(PWI)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3例,根据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图像分为高信号血管征组27例,无高信号血管征组36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病情严重程度、血管狭窄及3个月预后。又根据PWI-弥散加权成像(DWI)情况分为匹配组44例,不匹配组19例。比较匹配组与不匹配组3个月预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出院90d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高信号血管征联合PWI-DWI判断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高信号血管征组NIHSS评分、预后不良、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无高信号血管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重度狭窄和闭塞比例明显高于无高信号血管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vs 5.6%,29.6%vs 2.8%,P0.01)。匹配组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不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信号血管征(OR=4.949,95%CI:1.138~21.532,P=0.033)、脑梗死体积(OR=1.139,95%CI:1.008~1.287,P=0.037)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WI-DWI不匹配(OR=15.510,95%CI:2.744~87.660,P=0.002)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高信号血管征预示着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且病情相对较重,高信号血管征和PWI-DWI不匹配可作为评估3个月预后的指标,对于存在血管高信号征且PWI-DWI不匹配患者预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在成都卒中登记库基础上连续性纳入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既往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CT/MRI等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后72 h复查CT/MRI等结果,将出血转化患者纳入到出血转化组,非出血转化患者按照1∶1比例入选与出血转化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患者为非出血转化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用药情况等进行比较。对两组间有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出血转化与病前使用抗栓药物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6 916例,其中伴有出血转化433例(6.3%,出血转化组),未出血转化组患者433例。(1)两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既往脑梗死病史、入院时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出血转化组使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比例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抗凝药物:14.1%(61例)比3.9%(17例),P0.01,OR=4.01,95%CI:2.303~6.99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4.3%(62例)比8.3%(36例),P=0.005,OR=1.84,95%CI:1.194~2.84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凝药物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为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3.302(1.860~5.862)、2.081(1.281~3.382)、1.047(1.026~1.069)、1.055(1.011~1.100),均P0.05]。结论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独立相关,其与急性脑梗死远期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既往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静脉溶栓、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发病至置鞘时间、置鞘至血管再通时间、手术方法、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mTICI 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等。采用发病后90 d门诊或电话随访以获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依据侧支循环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软脑膜侧支循环0~1级,21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软脑膜侧支循环2级,220例)。依据发病后90 d mRS评分将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57例)和预后良好组(6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8例患者,其中男249例(56.8%),平均年龄(68±11)岁,中位基线ASPECTs 8(8,10)分,中位基线NIHSS评分15(12,18)分;颈内动脉闭塞35例(8.0%),颈内动脉T型闭塞150例(34.2%),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53例(57.8%);侧支循环不良218例(49.8%),侧支循环良好220例(5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高血压病(OR=1.973,95%CI:1.257~3.097,P=0.003)、空腹血糖水平(OR=1.097,95%CI:1.018~1.182,P=0.015)、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比颈内动脉T型:OR=0.099,95%CI:0.034~0.290,P0.01;大脑中动脉M1段比颈内动脉T型:OR=0.412,95%CI:0.264~0.643,P0.01)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接受机械取栓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基线ASPECTs较高(OR=0.751,95%CI:0.580~0.973,P=0.030)、血管完全再通(OR=0.176,95%CI:0.045~0.681,P=0.012)、侧支循环1级(OR=0.209,95%CI:0.088~0.496,P0.01)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1.111,95%CI:1.004~1.230,P=0.042)是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及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T型闭塞)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不良(1级)患者不应被排除在机械取栓之外,基线ASPECTs、基线NIHSS评分和侧支循环是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提高血管再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干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均为发病4.5 h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至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种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支架置入)。根据患者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2分作为预后良好组(71例),3≤mRS≤6分作为预后不良组(108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率为39.7%(71/179)。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年龄、病前1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NIHSS评分和溶栓前ASPECT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14)岁比(71±11)岁,8.4%(6/71)比1.9%(2/108),(16±6)分比(19±6)分,(9.5±1.0)分比(8.5±1.9)分,均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24 h颅内出血转化率、脑实质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3)分比(15±7)分,7.0%(5/71)比28.7%(31/108),0比12.0%(13/108),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7,95%CI:1.014~1.081,P=0.005)、入院时ASPECTS评分(OR=0.382,95%CI:0.233~0.627,P0.01)、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OR=1.121,95%CI:1.050~1.196,P=0.001)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越差;入院时ASPECTS评分越高,对预后的保护性越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①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溶栓后行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血管再通率达100%;②围手术期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血肿9例,动脉夹层8例,急性/亚急性再闭塞4例,前、后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6.1±3.8,术后90 dNIHSS评分为6.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90d预后良好者有60例,预后中等者有18例,预后差者有20例,其中死亡12例.后循环患者预后差的比例高于前循环患者(46.7%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患者(26.7%对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早期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栓塞、梗死累及皮层、高血糖、年龄 5 0~ 6 0岁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 ,高血糖、抗血栓治疗及低龄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在不形成血肿的情况下 ,出血不会导致预后恶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miRNA)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及其与90天预后的相关性,为miRNA在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上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12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同期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miR-181c和miR-128b表达水平,并分析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根据90天随访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对影响90天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发生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miR-181c和miR-128b水平呈正相关(r=0.867,P=0.005;r=0.885,P=0.002);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的比例和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血清miR-181c、miR-128b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miR-181c、miR-128b水平均与脑梗死患者90天预后存在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糖尿病、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miR-181c、miR-128b表达水平与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两者表达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预后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 54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1 49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36%,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为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的危险性,但容易形成局部血肿,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容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与原有梗死灶大小及部位有关,优于对照组,大量出血形成血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7例,其中女80例,男22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195例)和预后不良组(112例)。记录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资料,根据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作用。结果 (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复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NLR水平均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9±12)岁比(62±14)岁,25.0%(28/112)比14.4%(28/195),5.00(3.00,9.00)分比3.00(1.75,5.00)分,3.66(2.62,7.91)比2.47(1.94,3.40),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及入院时NLR水平的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0,1.148,1.427,95%CI分别为1.007~1.053,1.059~1.246,1.247~1.634,均P0.05)。(3)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2.84,其敏感度为69.6%,特异度为64.6%。结论入院时NLR水平增高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93例高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用药以及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析高龄患者随着时间的生存状况。结果高龄STEMI患者多数具有高血压(64例,占68.8%)和高脂血症(84例,占90.3%)。除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外,高龄急性STEMI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较高,达89.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多,分别达41.9%和28.0%。预后分析表明,2年内预后良好的患者占33.3%,住院期间死亡占32.3%,院外死亡占2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是药物保守治疗的高龄急性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3.18,95%CI 1.09~9.26,P=0.03),女性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是男性患者的3.18倍;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OR=67.17,95%CI 2.73~154.50,P=0.01)和未使用利尿剂(OR=0.06,95%CI 0.00~0.95,P=0.04)是高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接受药物保守的高龄急性STEMI患者女性往往较男性预后更差。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和未使用利尿剂是导致高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部位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根据Fa...  相似文献   

20.
背景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而不尽相同。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和西安市中医医院2015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260例,根据随访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5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0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4~13分及≥14分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率、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率、有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47,95%CI(1.10,6.18)〕、肺炎〔OR=3.28,95%CI(1.17,9.22)〕、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8.36,95%CI(4.93,72.74)〕及白细胞计数升高〔OR=1.12,95%CI(1.02,1.30)〕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肺炎、入院时NIHSS评分高及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早识别、筛查高危人群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