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多代传播的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病例发病时间为2020年1月23日—2月3日,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感染来源,判定传播代际和传播链。结果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出现3代共10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首发病例通过日常密切接触和聚餐传播给2代病例,2代病例中的无症状感染者通过聚餐传播给3代病例。首发病例与2代病例的代间距平均数为4.5 d,3代病例的潜伏期平均数为7.3 d。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总续发率为34.5%,其中2代病例续发率为53.8%,3代病例续发率为18.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播能力强,在家庭内可以通过接触、聚餐等方式快速导致多代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截至2020年2月18日涉及天津市某百货大楼关联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百货大楼关联病例进行分析,包括病例特征、时间地区分布、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传播情况等。结果 某百货大楼关联病例40例,占辖区确诊病例数(53例)的75.47%,发病主要分布在 ≥ 60岁(35.00%);职业以农民为主(40.00%);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95.00%),其次为咳嗽(35.00%),存在腹泻(15.00%),确诊重型比例为32.50%;流行曲线显示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31日。聚集性疫情中涉及一代病例百货大楼员工6例(15.00%)、顾客19例(47.50%),二代密切接触续发病例15例(37.50%);最早发病员工1月21日发病,潜伏期内有外省市批发市场进货史,有3名员工发病后在岗工作;顾客发病潜伏期平均为6 d,发病就诊间隔7 d。结论 此次宝坻百货大楼关联病例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目前采取防控措施后已取得阶段性效果。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情况,掌握不同类型聚集性病例发病特征,为COVID-19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证据和经验。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2月22日天津市全部COVID-19确诊病例的聚集性资料,梳理和分析不同类型聚集性疫情发病特点。结果 截至2月22日,天津市共报告COVID-19聚集性疫情33起,涉及病例115例。聚集性病例分为4类:家庭聚集(28起,71例)、单位聚集(1起,10例)、交通工具(3起,8例)和公共场所(1起,26例),其中单位和公共场所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又导致了14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家庭聚集的续发病例1~7例,中位数为2例。家庭首发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长于续发病例(Z=-2.406,P=0.016)。公共场所聚集的潜伏期中位数为7 d。家庭、单位和公共场所3类聚集性疫情相比较,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43,P=0.012),续发病例发病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607,P=0.000)。结论 COVID-19疫情监测应特别关注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场所,及时开展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排查。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内部,应及时将密切接触者转至统一的隔离观察点,严格单间管理,避免疫情扩散。部分农村地区防疫意识不强,聚集活动较多,且发病后就诊不及时,在疫情初期应该加强防控的宣传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并分析广东省ZH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为COVID-19的科学防控提供更多证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咽拭子等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家庭首发病例于1月28日发病后,该家庭相继发生6例确诊病例,疫情波及4...  相似文献   

5.
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郑州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可能的传播模式和潜伏期传染性,为及时控制传染源、遏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8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例具有共同武汉暴露史的病例,分别于1月31日、2月1日发病;其他6位家庭成员中1例于1月30日发病,1例于1月31日发病,3例于2月1日发病、1例于2月3日发病。结论 此次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2例原发病例通过家庭共同暴露传染给其余6位家庭成员,5例续发病例发病日期早于或与原发病例同日发病,提示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早期居家隔离措施可能导致家庭聚集疫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1起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结果 经调查来京湖北籍长居人员病例1为此次聚集病例的传染源,在整个潜伏期内共传染二代病例6人(病例2至病例7)。出现三代疑似病例1例。二代病例中有3例在暴露14 d后发病。指示病例1传染到二代病例6的途径为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指示病例1传染到家庭二代病例的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2种方式。全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症状方面,老年人群病情较重,青年人群症状较轻。除了呼吸道症状,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其他症状也不容忽视。结论 家庭聚集性发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上海市长宁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20年上海市长宁区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病例与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庆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探讨其传播模式。方法于2020年2月1日至2月16日在重庆市奉节县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7例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采用RT-PCR对采集的相关标本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结果 7例病例及1例无症状感染者来自三个家庭,其中一个家庭为武汉常住人员,返奉后三个家庭多次聚集;123名密切接触者中,确诊病例5例,病原筛查出无症状感染者1例,三个家庭内部的感染率为72.7%,其余密切接触者无异常。结论本起疫情系一起输入性引起密切接触者发生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疫情,证实了新冠肺炎人传人的传播模式,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可能存在潜在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9.
《上海预防医学》2021,33(9):795-799
【目的】分析北京市房山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针对性控制聚集性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家庭中1名确诊病例和2名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本起疫情发生在一个家庭内,2例无症状感染者B和C为父子关系,均有武汉居住史,2020年1月24日到京后,1名家庭成员(病例A,无症状感染者B的母亲)于2月7日发病,其他2名家庭成员(无症状感染者B的妻子D和哥哥E)均未发病,按密切接触者管理。【结论】无症状感染者是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染源,由于其隐蔽性,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严格筛查和管理可疑暴露人员,及早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对防止疫情社区传播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南昌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轨迹大数据分析,分析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南昌市共发现聚集性疫情45起,关联病例总数176例,占南昌市报告病例总数(248例)的71.0%,主要分布在40~49岁(31.8%),职业以商业服务(27.8%)为主,确诊病例发病高峰在2020年1月25日;33起(73.3%)疫情为外地输入性疫情,12起(26.7%)为本地感染疫情;传播方式以家庭内传播和聚餐传播为主;10起(22.2%)不明原因疫情借助轨迹大数据分析发现了可能的感染来源。结论 南昌市COVID - 19病例以聚集性病例为主,疫情防控期间应控制人员聚集及流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长沙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长沙市2020年1月1日—3月6日期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1月1日—3月6日期间长沙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242例,重症率15.70%;长沙市每日报告确诊病例数自2月3日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209例出院病例的住院天数为5~37 d,平均住院天数为(16.91±7.32)d;发病以30~50岁年龄组为主(23.95%),50岁以上人群的重症率最高(26.26%, χ2=14.124,P=0.00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16.53%)和离退人员(15.70%)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65.70%)、干咳(41.74%)和乏力(33.06%)。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数虽呈下降趋势,但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需加强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同时探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对某县发生的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将管控区内所有湖北旅居史人员划归为可疑传染源。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可疑传染源采集咽拭子及血清标本,采用RT-PCR法对咽拭子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2019-nCoV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结果确诊病例5人核酸检测阳性,其中1例连续检测6次阴性,第7次检测阳性。5例确诊病例来自2个不同的家庭,其先发病例之间及与可疑传染源均无密切接触史。密切接触者中发现1人在整个调查期内7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经血清抗体检测IgM和IgG阳性才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与2个家庭的先发病例均有过密切接触。管控区内可疑传染源77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血清抗体检测发现2例IgG阳性,怀疑其可能是本次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结论新冠肺炎易形成家庭内传播,相对封闭的空间存在有利于病毒传播的可能,抗体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对于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追溯无明确暴露史确诊病例的传染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邵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特征,为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截止2020年2月11日邵阳市新冠肺炎病例相关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报告确诊病例94例,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21起,先后出现武汉(或湖北)输入病例和本地续发病例两个高峰。地区分布以邵东市、新邵县和洞口县为主(69.15%)。全人群粗发病率1.28/10万,邵东市最高为4.06/10万。发病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为84岁,主要以20~59岁年龄段为主(占79.8%),以武汉(或湖北)旅居史和务工返乡人员为主(占69.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确诊病例的重症(危重症)比例达66.7%(10/15),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确诊病例的重症(危重症)比(χ2=31.150,P<0.001)。 结论 邵阳市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易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老年人易出现重症。应加强新冠肺炎相关预防控制工作,特别是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针对性的防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湖南省19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湖南省19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发病696 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事件数位居前三的是长沙市(51起)、岳阳市(31起)、邵阳市(22起)。疫情起数、发病数在1月31日均达到高峰。男女性别比1.02∶1;平均年龄44.7岁,其中15岁以下儿童42例(6.3%);无症状感染者55例(8.28%);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占79.5%。仅发生一代病例的事件为28起(14.4%),二代病例的事件154起(79.0%),三代病例的事件10起(5.1%),四代病例的事件3起(1.5%)。一代病例与二代病例代际间隔平均为6.2 d(95%CI:5.1~7.3),中位数5.0 d。家庭暴露聚集性疫情续发率范围0.7%~100%,中位11.8%;医疗机构续发率范围0.9%~20.0%,中位6.9%。127起(65.1%)为湖北输入型疫情。696例聚集性病例中,268例(38.5%)为首代病例,387例(55.6%)为二代病例,32例(4.6%)为三代病例,9例(1.3%)为四代病例。事件暴露方式多种多样,184起有同住暴露,185起有同车暴露,118起有聚会暴露,149起有聚餐暴露,165起有交谈暴露,8起有会议培训暴露。结论 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家庭,应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处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自发生以来在全球多点暴发,疫情快速蔓延。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国外依然比较严重。全国中小学生即将陆续复学,因此做好儿童疫情防控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态势和科学研究进展,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明晰儿童新冠肺炎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现状,以便提高读者对儿童新冠肺炎的认识,提醒广大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相关组织共同做好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以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方式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现况,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20年1月23日—2月10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统计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情况。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并评估疗效。结果 共收治40例新冠肺炎患者。10例(25.00%)患者出现焦虑,SAS平均得分(42.94±8.33)分。14例(35.00%)患者出现抑郁,SDS平均得分(46.41±13.37)分。患者焦虑与抑郁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焦虑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SAS量表平均得分(37.94±5.67)分,SDS量表平均得分(39.93±8.55)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和抑郁高于普通人群,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长期的护理干预需要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现况,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20年1月23日—2月10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统计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情况。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并评估疗效。结果 共收治40例新冠肺炎患者。10例(25.00%)患者出现焦虑,SAS平均得分(42.94±8.33)分。14例(35.00%)患者出现抑郁,SDS平均得分(46.41±13.37)分。患者焦虑与抑郁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焦虑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SAS量表平均得分(37.94±5.67)分,SDS量表平均得分(39.93±8.55)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和抑郁高于普通人群,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长期的护理干预需要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预防控制类似疫情的发生和扩散提供经验。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起聚集性疫情传染来源、发生及传播过程进行描述分析,采用RT-PCR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聚集性疫情由在深圳感染后返乡的病例引发,继而引起其他3位家庭成员感染发病,另2位儿童家庭成员未感染。除家庭密切接触者有发病外,其他18名密切接触者均未感染。传染源是经检测密切接触者才发现。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易形成家庭内传播,主要经人际间密切接触而传播;及早筛查密切接触者和发现轻型病例传染源,有利于防止疫情蔓延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大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给全社会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儿童及青少年是应激事件的脆弱人群,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适当的心理保护,预防应激相关心理问题的发生。本文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及家庭干预提出建议,以期指导家长及时发现和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及可能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3日—2月25日在武汉市第五医院住院期间死亡的8例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 结果 8例新冠肺炎病例的死亡年龄在65~75岁之间,平均年龄(70.63±3.99)岁,平均病程 (12±2.83)d;8例病例均有明确基础疾病,其中最常见为高血压,其次为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肺部基础疾病;除肺脏损害外,其他器官损害主要有心脏,其次为肾脏、肝脏,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其中4例(4/8)病例D2聚体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6例(6/8)、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6例(6/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8例(8/8)、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升高8例(8/8)、淋巴细胞计数下降4例(4/8)、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8例(8/8)。病例死亡前一次白细胞计数(8/8)、中性粒细胞计数(8/8)、CRP(8/8)、降钙素原(8/8)、D2聚体(8/8)水平较入院时升高,血氧分压(8/8)、淋巴细胞计数(7/8)、淋巴细胞比率(8/8)较入院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显示肺部影像学较入院时病灶增多、范围增大。 结论 高龄及合并有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抢救困难甚至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菌感染可能对疾病进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血氧分压、胸部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CRP、降钙素原、D2聚体可能是疾病进展、预后不良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