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宝鸡地区单试剂有反应性的无偿献血者24周后检测结果分析及再次献血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流失。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球蛋白G抗体(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24周后留取2份标本分别进行酶免、核酸检测。结果:232份单试剂阳性献血者标本复检后ELISA检结构显示阳性74例(31.9%),阴性158例(68.1%);复检后NA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2例(0.9%),阴性230例(99.1%);2份HBV核酸阳性标本复检前后病毒载量和乙肝两对半结果显示1例出现HBV窗口期,1例出现HBV感染感染;74份复检ELISA阳性NAT阴性样本ELISA测定值(S/OD)统计初检结果显示0.8≤S/OD≤1.5(%)者56例(75.7%),S/OD1.5(%)者18例(24.3%);复检结果显示0.8≤S/OD≤1.5(%)63例(85.1%),S/OD1.5(%)者11例(14.9%)。结论:单试剂有反应性献血者24周后再次检测后合格率为68.1%,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流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分析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本血站献血者的血液标本3474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检测,收集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标本合格率为97.4%(338422/347456);不合格检测样本主要为HBV/HCV/HIV-1阳性标本、NAT阳性且ELISA阴性、HBV-DNA阳性、HIV-1 RNA阳性等。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人员血液筛查,可有效降低献血者感染窗口期及隐匿感染献血者造成的疾病传播,提高医院输血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献血人员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血液筛查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查中应用情况。方法:从维普、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至2016年文献收集我国地区采供血机构近年开展NAT进行血液筛查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国内15个地区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者血液NAT筛查技术主要有聚合链式反应(PCR)及转录介导的扩增反应(TMA)两种,其中5家采用单人份联检、检测模式,其余采用多人份联检模式,两种模式中组内各个血站的鉴别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7193人份EIA阴性检测标本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以HBV-DNA为主,占鉴别阳性标本的98.8%(853/863);单人份联检模式与多人份检测模式的阳性检测率无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内采供血机构NAT技术血液筛查已逐渐成熟并普及,核酸检测对于HBs Ag(-)的HBV感染献血者的检出效果明显,合理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核酸检测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肇庆市中心血站73991例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研究,所选标本均经过血清学筛查结果为合格,对所选血液标本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结果:73991例血液标本中,73914例血液标本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IV–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77例HBV–DNA阳性,无HIV–RNA阳性,无HCV–RNA阳性,阳性率为0.10%。结论: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可以使病毒检出窗口期缩短,使临床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在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乙肝病毒筛查中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和核酸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站收集的1400份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经核酸检测法(NAT)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NAT阳性率与ELI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低于NAT,在窗口期和漏诊率方面则高于NAT(P0.05)。结论:相比ELISA检测法,NA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二者存在互补性,既能使窗口期缩短,还能降低漏诊率,且HBV-DNA含量能有效反映HBV传染性,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7年来阳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为献血者招募及检测提供依据,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阳江市2011-2017年所有无偿献血者149899例进行抗–HIV筛查,筛查阳性标本送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认。结果:149899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抗–HIV确证阳性48例,总阳性率为3.202,且近年以来的抗–HIV阳性率总体平稳;男女献血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5~44岁年龄组为感染高发年龄阶段,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结论:本市7年来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较为严峻,必须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献血人群的甄别,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试剂及检测技术,降低HIV经血液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输血安全性,评估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核酸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对医院患者和献血员的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DNA含量检测。结果:经ELISA法检测,346例医院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62份,其中呈HBV—DNA阳性1例(1.5%);在300份初筛合格的献血员标本中,6例呈HBV—DNA阳性(2%),其中78份HBsAg阴性三项抗体分别阳性的标本检出HBVDNA阳性4例(5.1%),222份ELISA法全阴性的标本检出HBVDNA阳性2例(0.9%)。结论:本地区人群存在HBsAg阴性的HB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血清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提高输血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丙型肝炎诊断中应用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台山市中医院术前例行检查的血液标本6000份,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和金标法两种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比较分析两组检验结果。结果:6000份血液标本中,72份为阳性。经ELISA检验,结果显示血液标本中60份为阳性,阳性率为1.00%;经金标法检验,结果显示血液标本中55份为阳性,阳性率为0.92%,ELISA检验阳性率高于金标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丙型肝炎诊断中,ELISA检验阳性率比金标法高,具有较强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可以有效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出现,临床价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分析福建宁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的核酸检测情况。方法:应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 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对 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福建省宁德市 2 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艾滋病及梅毒阴性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合格的 47863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47863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混检有反应性样本例数为 772 例,混检阳性率 1.6 %;混检阳性标本拆分单项检测有反应性样 本例数为 120 例,拆分阳性率 15.54 %;检测出有 120 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呈反应性,标本阳性率为 0.3 %,丙 型肝炎病毒(HCV)–RNA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RNA 的结果均呈非反应性;120 例核酸检测呈反应性样本中, 46 ~ 60 岁、首次献血及外地的样本阳性例数显著高于 18 ~ 45 岁、多次献血和本地样本阳性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男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宁德市 HBV 感染为常见的输 血传播疾病的主要风险,通过核酸检测可掌握HBV在本区域献血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增加血液筛查的检出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两种血清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优劣.方法:选取我市2006年10月~2008年10月献血者和梅毒临床患者共2000份血清标本,其中包括1700份健康献血者血清、300份梅毒患者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两种血清梅毒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在300份梅毒患者血清中,TPPA共检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295份,TP-ELISA共检出阳性298份,两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8.3%和99.3%.TP-ELISA从1700份健康献血者中检出6份阳性,TPPA未检出阳性,后经确认6例为假阳性,TP-ELISA的假阳性率为0.35%.结论:ELISA和TPPA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LISA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判断客观、准确,最适合血站大规模的血液筛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胶体金法)用于献血者血液初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东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共146953人次,其中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献血的为对照组(72164人次),初筛血液使用乙型肝炎试纸条,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献血的为观察组(74789人次),初筛血液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比较两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复检阳性率。结果: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初筛血液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复检阳性率从0.67%下降至0.53%;血液因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而报废的从0.66%下降至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HBsAg/TP进行血液初筛,操作简单、可靠,能大大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乳胶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符合率。 方法:分别用乳胶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5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做以分析、比较。结果:125例血清标本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符合率为:HBsAg符合率98.4% ;HBsAb符合率96% ;HBeAg符合率100% ;HBeAb符合率96% ;HBcAb符合率97.6%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乳胶层析法简便快速,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不能完全替代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适用于标本初筛查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全血金标检测试剂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价值,观察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检测时间。方法:用HBsAg全血金标试剂测定400例临床标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血金标法与ELISA法同时检测400例样本,两者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分别为97.4%,100%,99.7%。结论:全血金标法检测HBsAg可以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并进行分析。方法:在本单位检验科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6年6月送检的100000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对其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病毒性肝炎相关指标的检测,进行其相关性分析。结果:100000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共筛选出28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超出正常值的不合格血液样品,占总样本数的0.28%,HBs Ag阳性样本数为550例,占总样本数的0.55%,抗-HCV阳性样本数为330例,占总样本数的0.33%,抗-HIV阳性样本数20例,占总样品数的0.02%。经检验,ALT不合格率与HBs Ag/抗-HCV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x2=8.563,P=0.003。结论: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较低,是否继续采用ALT指标来筛选血液样本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检测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用于慢性乙肝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125例HBeAgFB性血清标本进行LHBs及HBV-DNA检测.结果 在本组125例HBeAg阴性乙肝患者中LHBs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0.0%和66.7%;同时在HBeAg阴性但是HBV-DNA阳性的50份标本中,LHBs阳性率为80.0%,在HBeAgFB性乙肝患者中LHBs与HBV-DNA的检出符合率为90.0%.同时表明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LHBs含量(ng)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LHBs与HBV DNA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能够反映出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的程度,是HBV-DNA复制水平判定的有效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讨窗口期献血者的血清学特征,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献血者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河南省漯河市采集的无偿献血志愿者血清样本共 24000 份,经 HIV 感染筛查, 最终筛检出阳性标本 120 份;其中 72 份经多次检测最终确诊为阳性作为窗口期标本,另 48 份经初次筛查即诊断阳性作为 初检阳性标本。比较 HIV 阳性与阴性标本、窗口期标本与初检阳性标本献血者的人口学和血清学特征。对检出的 HIV 病毒 进行基因片段扩增和测序、基因亚型、HIV Lag 感染测试和耐药性分析。结果:HIV 阳性标本献血者中,性工作者比例明 显高于阴性献血者,且离异率高,学历程度较低,务工率较高;HIV 抗原和抗体阳性率高,病毒载量高,与 HIV 阴性标本 献血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窗口期标本献血者 POL 基因扩增率、HIV–1 亚型 CRF01–AE 和 CRF07–BC 百分率、Lag 感染率较初检阳性献血者降低,但耐药性突变率增加,与初检阳性标本献血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HIV 阳性标本献血者中性工作者比例较高,对 HIV 窗口期与初检阳性标本进行 POL 基因分型、Lag 感染和耐药性分析,对降低输血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然后对阳性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金标方法复检。结果:总数为13 207份标本,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为1 524份,ELISA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 415份,金标方法复检后阳性标本数为1 241份。结论:灵敏度化学发光方法最高,ELISA方法居中,金标方法最差;操作金标方法最简单,ELISA居中,化学发光方法稍难;金标方法假阴性假阳性率最高。因此,金标方法只能进行筛检,阳性或阴性都不能定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安全输血和招募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法国伯乐,厦门新创的两种试剂进行ELISA方法的检测,对1种或1种以上试剂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做双孔复试,1孔及1孔以上呈阳性反应者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IV中心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方法进行确认。结果2005—2010年共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71999)份,初筛(548)例呈阳性,经确认阳性有(14)例。自2008年大连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21-40岁的青壮年。结论通过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实现临床用血主要来自固定无偿献血者的目标。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血液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梅毒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确认为阳性的60份血液样本为标准,分别对其采用TRUST法和ELISA法进行检测,对比上述两种方法与TPPA法的检测符合率。结果:ELISA法检测阳性率88.3%(53/60),TRUST法检测阳性率15%(9/60),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ELISA法进行梅毒检测准确性高于TRUST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EIA)和化学发光法(CLIA)测定抗-HCV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初筛实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30例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采用EIA和CLIA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抗-HCV,选取阳性标本进行HCV-RNA确认实验。结果:在3230例患者中,EIA法抗-HCV阳性样本95例,阳性率2.94%,CLIA抗-HCV阳性标本102例,阳性率为3.16%。进一步做HCV-RNA确认实验显示,EIA法抗-HCV样本标本有86例,符合率为90.5%,而CLIA法符合率为97.1%(99/102),显著高于EIA法抗-HCV的检出符合率(P0.05);其中EIA法抗-HCV弱阳性标本(S:CO为1.0~2.0区间),确认试验结果显示符合率为68.2%(15/22),CLIA法抗-HCV弱阳性标本(S:CO为1.0~8.0区间),与HCV RNA符合率为92.7%(39/41);3,230例患者中,EIA阴性结果中,CLIA测定有17例阳性,经HCV-RNA检测符合率为94.1%(16/17)。EIA法测抗-HCV弱阳性标本有22个,CLIA法测定有17例阳性(77.3%),经HCV-RNA检测,CLIA与确认试验结果符合率为100.0%;EIA法73阳性样本(S:CO 2.0)中,CLIA测定69例为阳性,经确认试验符合率100.0%。结论:CLIA法测抗-HCV作为HCV感染初筛实验,有效降低假阳性率,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