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是否保留旋前方肌分为对照组(采用倒L形切口切开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54例)和观察组(采用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46例)。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疼痛VAS评分、腕关节影像学指标、前臂及腕关节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恢复平整,达到解剖复位。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时间2.7~5.5个月。术后6周疼痛VAS评分、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活动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前臂旋后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度及掌倾角、尺偏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旋前方肌下肌骨通道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最大程度保留前臂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修复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桡骨远端骨折收入我院骨科的84例患者,随机将其分成A组(术中修复旋前方肌)42例和B组(术中不修复旋前方肌)42例进行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2周、6周和12周的患侧腕部活动度、患侧握力、患侧上肢功能的臂肩手关节夹能(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后6周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12周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6周、12周两组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DAS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修复旋前方肌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利于术后的康复锻炼,但对于术后患侧腕部活动度、握力及DASH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骨折显露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旋前方肌保留技术)和对照组(34例,旋前方肌切断修复技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优势手侧、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掌屈、背伸以及前臂旋前、旋后)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与术后3 d、3个月VAS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按Krimmer评价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组术后3 d VAS评分和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Krimmer评价标准,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获优21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获优22例、良11例、中1例,优良率为97.1%;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4,P=0.511)。术后观察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7例、肌腱疼痛5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明显低于对照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5,P=0.002)。结论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可行,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并且保护了骨折部位软组织,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旋前方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东莞光华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留组和切开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其中保留组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术式,切开组采用切开旋前方肌术式。结果保留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开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及Krimmer评价优良率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切开旋前方肌术式比较,保留旋前方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关节活动度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中心医院骨科于2018-03—2020-09行Henry入路掌侧LCP内固定术的6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切开旋前方肌组(A组,32例)和不切开旋前方肌组(B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4周、3个月、6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术后6个月按照Gartland-Werler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少(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3个月时,B组患者的腕关节屈伸、旋转活动范围、握力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腕关节屈伸、旋转活动范围、握力,以及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LCP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保留旋前方肌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组(治疗组,45例),一组传统外固定支架固定组(对照组,4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关节面台阶、桡骨短缩、掌倾角、尺偏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关节面台阶、桡骨短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掌倾角、尺偏角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6/45)显著低于对照组22.2%(10/45)(P0.05)。结论掌侧入路经旋前方肌下插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较传统外固定支架固定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并观察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4—2022-03诊治的60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观察组28例术中采用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手法复位联合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骨折,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Henry切口撬拨复位并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正中神经损伤、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肌腱断裂、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改良Henry入路手术治疗中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对术后前臂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改良Henry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20例,按照缝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术中缝合组112例,男35例,女77例;年龄37~65(48.5±7.4)岁;骨折AO分型,B型46例,C型66例;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后将切开旋前方肌予以缝合。不缝合组108例,男32例,女76例;年龄34~67(47.6±7.8)岁;骨折AO分型B型41例,C型67例;骨折复位锁定钢板固定后对切开旋前方肌不予缝合,原位铺于钢板表面。分别于术后6周、6个月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旋前、旋后、掌倾、背伸),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22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8.5±1.3)个月。术后6周,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术中缝合组VAS评分(2.6±1.2)分,与不缝合组(5.8±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腕关节活动范围、DASH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缝合旋前方肌在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上肢功能近期无明显优势,但术中缝合旋前方肌能减少早期术后疼痛,建议术中应缝合旋前方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11采用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45例在术中保留旋前方肌(观察组),45例在术中切开旋前方肌并进行修复(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桡骨茎突高度、掌倾角、尺偏角以及腕关节背伸、掌屈...  相似文献   

10.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钮心刚  李国  严力生 《中国骨伤》2012,25(10):856-86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有效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选取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107例,其中男48例,女59例;年龄23~79岁,平均51.27岁。采用直接掌侧入路结合LCP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5例,Henry入路结合LCP固定52例,对两组的手术特点、骨折显露时间、手术时间、正中神经并发症、旋前方肌修复率进行比较。术后1年随访时比较两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像学评分。结果:直接掌侧入路组、Henry入路组骨折显露时间分别为(21.18±1.69)min、(12.56±1.35)min,手术时间分别为(89.90±4.86)min、(61.58±4.37)min,术后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4.55%、5.77%,旋前方肌修复率分别为52.73%、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按照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直接掌侧入路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3.25±2.29,优良率为90.91%;Henry入路组Gartland-Werley评分为2.92±2.13,优良率为9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及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nry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直接掌侧入路相当,相比较具有解剖简单,操作容易,旋前方肌修复良好,术后正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建议在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优先加以选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已是临床常用方式,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对能否改善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84例(男30例,女54例)。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治疗的患者76例,中途因关节面或骨折断端显露不满意而改部分切开旋前方肌治疗8例(计入总例数84例)。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复位指标(桡骨高度、关节面、掌倾角、尺偏角),术后疼痛时间及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前臂旋转功能,腕关节功能等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78例(不切开旋前方肌72例,部分切开6例)患者获得8~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左右。手术时间38~72 min,平均50 min;术后累计疼痛时间约18.5 h;疼痛程度(WHO 5级分度)0度10例,1度68例,2度6例;术后次日X线检查示,桡骨掌倾角8°~14°,平均11°,尺偏角16°~22°,平均21.8°,桡骨高度8~13 mm,平均11 mm,关节面完全恢复81例,3例关节面有台阶,台阶<2 mm;临床骨折愈合时间6.8~12周,平均约7.9周;术后8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测定为旋前50°~60°,平均57.8°,旋后78°~88°,平均84.5°。末次随访时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大鱼际部位麻木,无手指屈曲受限,拇指背伸活动受限2例,骨折复位轻度丢失3例。根据Dienst标准评分评价疗效,优66,良12,可6,优良率为94%。结论:经旋前方肌插入锁定接骨板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并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enry入路复位固定桡远端骨折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对术前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8月本科采用Henry入路复位固定AO-C型桡远端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0例完成复位内固定后术中缝合旋前方肌,32例术中未缝合旋前方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和短期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以上,随着时间推移,两组VAS疼痛评分、腕关节掌屈-背伸ROM、腕关节桡偏-尺偏ROM及前臂旋前-旋后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时缝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未缝合组[(3.3±0.5) vs (5.3±1.3), P<0.001;(2.5±0.8)vs (3.2±1.0), P=0.008];术后1个月时缝合组患者前臂旋前-旋后ROM显著大于未缝合组[(90.3±15.9)°vs (79.6±9.5)°, P=0.011]。术后3个月时按Gartland-Werley标准,缝合组腕关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11年1月,采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的方法,于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7例,按AO分类标准:B1型2例,B2型7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2例。所有病例均采取掌侧入路,术中不切断旋前方肌,或仅切断部分旋前方肌行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结果本组术后随访9~44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周。均无感染、骨不连、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1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经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完全可行的,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观点。旋前方肌能够覆盖接骨板大部分,减少了腕部肌腱的干扰,减少组织损伤,最大程度地保留前臂的旋转功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影像学结果和患者主观功能评价。方法将15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先行牵引复位、石膏托固定,然后根据复位情况分为非手术治疗组(77例)和手术治疗组(79例)。治疗后6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远端高度;采用Gartland-Werly评分、DASH评分及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治疗后6个月时影像学结果: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治疗组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Gartland-Werly评分优良率:手术治疗组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VAS评分及DASH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先行牵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然后根据骨折复位及患者综合情况,采取手术或继续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189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尺骨茎突骨折分为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组(61例)和伴尺骨茎突骨折组(128例)。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及末次随访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握力和腕关节尺侧旋转疼痛发生率评定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0~46个月,平均38个月。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末次随访时握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和DAS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尺侧旋转疼痛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尺骨茎突骨折不影响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并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解剖基础。方法常规尸体解剖观察旋前方肌的形态、神经血管束的走行,毗邻关系,测量肌肉相关形态学指标,以及剥离旋前方肌远端附着后桡骨远端显露范围。结果旋前方肌远侧缘与腕关节距离为(9.32±2.39)mm,经切开剥离后,该距离可增加至(23.10±2.08)mm,在旋前方肌近侧缘的平面,血管神经束距桡骨尺侧缘的距离为(5.92±0.21)mm。结论该研究证实了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解剖基础以及其潜在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掌侧正中微创入路和常规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4-10—2015-08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微创入路组(采用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组(采用常规Henry入路)。结果 38例获得随访12~16个月,平均14.3个月。2组术后3 d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以及术后1年与术后3 d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微创入路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活动度,DASH评分明显优于Henry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腕关节旋后活动度、相对健侧握力、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微创入路组腕关节背伸、旋前活动度,DASH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优于Henry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腕关节掌屈、旋后活动度及相对健侧握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12个月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相对健侧握力、DASH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正中微创入路与Henry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掌侧正中微创入路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6月,本科采用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并通过随访比较患侧、健侧的腕关节活动度以及最终的Gartland-Werley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肌腱损伤及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其中50例患者随访(12.96±1.09)个月。术后12周测量患侧与健侧腕关节活动度,两侧在掌屈、背伸、旋前、旋后、桡偏和尺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显示所有的骨折均在8个月达到骨愈合,桡骨远端无畸形,桡骨的高度和宽度无继发改变,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临床评定标准,优37例,良11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6.00%。[结论]经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功能可以更早、更好地恢复,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3个月。术后3~6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术后3个月时,桡骨远端掌倾角8°~21°,尺偏角19°~28°,桡骨短缩长度0~2 mm;腕关节及前臂活动:腕关节背伸40°~65°,腕关节掌屈45°~70°,前臂旋前55°~90°,前臂旋后55°~85°。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评分评定疗效:优29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89. 4%。结论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保留旋前方肌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旋前方肌的缝合与否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疗效的中期影响。方法两组独立手术医师组,A组对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后,不予以缝合旋前方肌;B组对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后,仔细修补缝合旋前方肌;共随机回顾性选取30例患者,15例为一组,均为AOB型骨折。分别在术后4周、6个月比较健侧与患侧的腕关节旋前、旋后功能以及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yofarm—shoulder—hand,DASH)。结果术后4周,患侧的旋前旋后功能较健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患侧组内旋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患侧的旋前旋后功能较健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患侧组内旋前以及旋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AB两组组间DASH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组间DASH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中期疗效无明显影响,手术内固定对桡骨远端B型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