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抗冠心病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东莞市横沥镇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将其按照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不同分成氯吡格雷组与阿斯匹林组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阿斯匹林组的总有效率为76.2%,氯吡格雷组的总有效率为92.9%,氯吡格雷组明显高于阿斯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阿斯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斯匹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氯吡格雷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氯吡格雷组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理想而氯吡格雷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噻氯匹定+阿司匹林组),每组63例,观察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服药后12 h及24 h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应用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血栓形成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比较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的UAP患者55例,分别于服药前、服药1周后、服药1月后奎腹抽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 UAP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服药前与服药1周及1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TS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不仅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而且还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这一作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组均用药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聚集率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在3、6、12个月的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计数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在3、6、12个月的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6、12个月的出血率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有4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67 %低于对照组的11例,18.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嘧达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反应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5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A组(手术进行前给予300 mg氯吡格雷联合300 mg阿司匹林嚼服,77例)和B组(术前给予600 mg氯吡格雷联合300 mg阿司匹林嚼服,77例)。观察两组服药前、介入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GE)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与同期A组相比较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24 h血小板抑制率与服药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与同期A组相比较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MACE发生率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出血发生率略优于B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前对急诊PCI患者给予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加抗炎、抑制血小板效果,能够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以了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观察组)。以治疗效果、血液流变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为观察指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统计分析,观察周期2周。结果:与阿司匹林治疗组相比,氯吡格雷治疗组的全血粘度(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因素)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对血液流变和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老年人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作为分组依据将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的7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一的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人冠心病的效果更好,对于优化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有积极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PCI术后血小板反应不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血小板反应不全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常规行PCI,对照组给予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配合治疗,治疗组给予高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配合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用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均0.05),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与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30 d,2组均无死亡者,但治疗组的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出血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预后,更适合于对血小板反应不全的ACS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影响。方法氯吡格雷抵抗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口服氯吡格雷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B组40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C组为无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35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1周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结果 3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周后,血小板聚集率A组为(21.5±3.9)%,B组为(28.1±5.7)%,C为组(17.9±4.7)%;血小板抑制率A组为(10.2±2.5)%,B组为(8.8±1.8)%,C组为(14.6±2.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小板聚集率C组〈A组〈C组,血小板抑制率C组〉A组〉C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心痛逐瘀汤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其中心痛逐瘀汤组70例口服中药心痛逐瘀汤,氯吡格雷片组70例口服氯吡格雷片,联合治疗组70例采取联合治疗方法,口服心痛逐瘀汤和氯吡格雷片,疗程均为3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情况,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结果:治疗后症状评价的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氯吡格雷片组心痛逐瘀汤组,三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电图的评判的疗效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氯吡格雷片组心痛逐瘀汤组,三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优于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应用氯吡格雷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 年 12 月至 2021 年 2 月在中山市坦洲医院就诊的 60 例冠心病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噻氯吡啶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栓素 B2 水 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凝聚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栓素 B2 水平以 6 h、12 h、24 h 作为用药时间分割点,结果显示用药时间越长血栓素 B2 水 平改善越明显,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用药后,两组患者 APTT、血小板凝聚 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 APTT 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凝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运用氯吡格雷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可有效减小患者血栓素 B2 水平值和血小板凝聚率,有 助于 APTT 的提升,对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较好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ACS且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例数为66例,对照组患者例数为65例。治疗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心率变异(HRV)情况、血清MMP-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RV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RV情况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RV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改善机体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心率变异(HRV)及血清MMP-2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在东莞市黄江医院确诊为ICVD并行DSA的62例病患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ASP),观察组给予ASP联合氯吡格雷,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DSA前、DSA后7 d血小板聚集情况及DSA检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DSA检查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查后7 d,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同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方案后,两组患者行DSA检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P联合氯吡格雷虽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行DSA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用ASP,能有效降低血栓风险,减少因DSA检查造成的血栓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步长脑心通胶囊与氯吡格雷治疗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除常规治疗外加用氯吡格雷75 mg口服,2次/d,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1.2 g口服,3次/d,分别于治疗起始前、治疗5日[1]后抽取晨空腹血浆测定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不论对照组还是治疗组其第5日血小板聚集率与第1日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的幅度更大,达标率更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临床症状均有缓解,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而言,联合应用步长脑心通胶囊与氯吡格雷可以达到更理想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配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9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96%、1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配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且联合用药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及生活能力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加快神经功能的修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60例,分别给予吲哚布芬+氯吡格雷(观察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测定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PAR)、监测血小板四项,肝肾功能。结果用药后两组PAR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血小板四项、肝肾功能指标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良事件没有增加。结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方案可有效降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PA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血小板功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P选择素(PS)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3例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73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PS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gl-Meyer(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s-CRP和P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同时能明显增强其运动功能和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清hs-CRP和PS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口服麝香保心丸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测定患者服药前及服药1个月后血浆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用药前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为(55.38±10.35)%,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为(41.85±10.64)nmol/L;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为(53.29±10.22)%,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为(42.79±11.04)nmol/L,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为(28.60±8.09)%,血小板活化N子水平为(18.65±8.84)nmol/L;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为(35.27±9.03)%,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为(25.37±9.13)nmol/L,较基线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抑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