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山东省50岁及以上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2003-2014年底在山东省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的相关资料,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22例,其中男性占76.7%,女性占23.3%;平均年龄为(56.9±6.4)岁;以已婚或同居者为主,占63.4%;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4.3%;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是194.0(83.5~301.0)个/mm3,基线时仅不同感染途径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200,P=0.003)。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与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治疗前机会性感染情况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均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病毒完全抑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3,P=0.719)。结论 山东省50岁以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北省2018—2020年新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毒载量(VL)情况,分析治疗者VL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2018—2020年新纳入治疗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满1年时的VL结果及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治疗依从性、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等数据。根据治疗满1年时的VL结果划分为病毒抑制失败(VL≥1 000 copies/mL)组与病毒抑制成功(VL<1 000 copies/mL)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治疗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2 114例新治疗HIV感染者,其中病毒抑制失败有197例(9.3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感染途径、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依从性的新治疗HIV感染者病毒抑制失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治疗HIV感染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有年龄≥51岁(OR=2.559、3.593)、异性传播(OR=2.393)、注射吸毒(OR=3.319)、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OR=2.166)、治疗依从性差(OR=2.697)。结论 年龄大、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与注射吸毒、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治疗依从性差是湖北省2018—2020年新治疗HIV感染者VL高的影响因素,故应加强对具有上述因素人群VL的关注,并主动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孙国清  刘征  杨小辉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0):1223-1225
目的 对河南省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影响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纳入2005年1月—2019年12月河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G模型)进行HIV/AIDS生存状况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河南省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第1、5、7、10 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 95.45%、91.22%、88.28%、85.02%。多因素分析发现,抗病毒治疗HIV/AIDS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户籍地、BMI、传播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临床分期、耐药。结论 河南省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生存率较高。对HIV感染高危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监测范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点关注高死亡风险的抗病毒治疗者,加强病毒载量检测和耐药监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郭萌  刘聪  梅芳华  郑武  蔡昆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8):1027-1030
目的 观察湖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结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湖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6个月的1 665例HIV感染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分析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65例HIV感染者中,男性占73.3%,平均年龄为(50±15.1)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220.38±172.37)个/mm3。检测结果为病毒抑制失败率(VL≥1 000 copies/mL)占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性传播(OR=2.789)、异性传播(OR=5.019)、静脉吸毒传播(OR=12.867)、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OR=1.773)是HIV感染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湖北省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应注意鉴别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985-2016年温州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1985-2016年报告的所有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5-2016年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温州市的HIV/AIDS病例3 512例,其中死亡516例,病死率为14.69%。在所有死亡病例中男性占83.72%, 5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56.01%,已婚有配偶占57.75%,小学及以下占54.85%,农民占35.85%,医疗机构发现占79.46%,异性传播占80.62%。死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者占51.74%,2010-2016年历年因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死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比例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81,P=0.016)。死亡病例确诊阳性后中位存活时间为173 d,1年内死亡的占60.66%。接受过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者占33.53%,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死亡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所占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9.43,P=0.000)。死前做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者占56.01%,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200/μl者占58.82%。 结论 最近几年温州市非艾滋病相关死亡成为HIV/AIDS病例的主要死因,死亡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比例低,今后需扩大检测覆盖面,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加强随访管理,以减少HIV感染者死亡,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暗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HIV/AIDS)接受国家免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效果。方法 以2004年7月至2014年9月期间德宏州所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暗娼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的变化。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分析,评估研究对象总体病毒学和免疫学应答情况。结果 参加抗病毒治疗者61例,平均年龄(26.2±8.7)岁,未婚者26例,占42.6%。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占78.7%,平均值为(264.2±190.2)个/mm3,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为(548.4±331.9)个/mm3,两者差值均数为(284.2±281.4)个/mm3。同基线相比,治疗1、2、3及3年以上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且不同治疗时间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5,P=0.007)。56例HIV病毒载量得到完全抑制,抑制成功率达91.8%。不同治疗时间组病毒学应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6,P=0.03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病毒学抑制成功率逐渐增加(趋势χ2=6.273,P=0.012)。对5例患者进行了耐药监测,其中1例出现耐药,对其进行药物更换后病毒载量一直保持在检测不到的水平。结论 德宏州对暗娼HIV/AIDS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患者(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co-infection patients,TB/HIV)抗结核治疗期间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1:1配对设计的队列研究方法对TB/HIV双感染患者与普通结核患者接受标准化抗结核治疗期间死亡率差异进行比较,并对TB/HIV双感染患者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TB/HIV双感染患者死亡率为6.60%,普通结核患者死亡率为0.43%。对TB/HIV双感染患者进行Cox回归分析,患者病情程度、就诊延迟时间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造成TB/HIV双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均有P<0.05)。其中,重症患者出现死亡的风险是非重症患者的2.049倍,就诊延迟≥14 d患者出现死亡的风险是就诊延迟<14 d的1.521倍,CD4+T淋巴细胞<50个/μl是≥50个/μl的2.943倍。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及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也是造成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通过筛查尽早发现并及时予以标准化的抗结核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符合条件者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珠海市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2005-2014年珠海市所有初次接受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满半年且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接受了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CD4+T淋巴细胞计数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依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309例患者中,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有效个案265例,有效率85.8%。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09.74±175.42)较治疗前(165.67±108.36)明显升高(t=20.13,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Ⅰ期(OR=7.755)、Ⅱ期(OR=18.338)、临床Ⅲ期(OR=1.369)患者的免疫学有效率较临床Ⅳ期临床期患者显著增高。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的免疫学有效率明显高于依从性差的(OR=3.741,P<0.05)。 结论 珠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疾病临床分期和服药依从性是珠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分期处于早期和服药依从性好有利于获得好的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通过早发现早治疗以及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珠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郑武  笪琴  张薇  汤恒  彭国平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1):1325-1328
目的 分析湖北省接受艾滋病HAART患者CD4+T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筛选2012年1月1日以后接受HAART的成年患者,利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分析患者的基线、治疗后6、12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1 843例研究对象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218.94±143.96)个/μl,接受HAART后6个月为(334.31±188.62)个/μl,12个月后为(382.79±204.44)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856.98,P=0.000)。影响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开始治疗年龄、WHO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受性别、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开始治疗年龄、初始治疗方案等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呈线性上升趋势;其中,女性、开始治疗年龄越小、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含二线药物的患者上升较快。受WHO临床分期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上升趋势符合二次方曲线方程,WHO临床分期越靠前,上升速度较快。 结论 湖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HA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早开展HAART,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郑州地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地区的114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其临床感染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患者发病顺序以HIV感染(71.05%)为先;艾滋病感染分期以艾滋病期(90.35%)为主。影像学显示以活动性感染灶(79.82%)为主;首次CD4+T细胞计数以小于50个/mm3患者(48.25%)较多。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在HIV感染确诊年龄、感染途径、首次CD4+T细胞计数、抗病毒治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注射吸毒传播途径(OR=1.782,95%CI:1.179~2.695)、确诊HIV感染时的年龄>40岁(OR=1.820,95%CI:1.225~2.705)、未进行抗病毒治疗(OR=1.719,95%CI:1.157~2.555)以及首次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mm3(OR=1.655,95%CI:1.105~2.479)均是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双重感染的患者,临床应密切关注注射吸毒传播途径、年龄较大、未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首次CD4+T细胞计数低的患者,积极进行治疗改善免疫功能,加强毒品危害宣传等,以减少合并感染率,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的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抽取了2个AIDS综合防治示范区、1个AIDS高发县。未服药和服药在2—12个月的HIV感染者作为被调查对象,分别对服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及治疗保障措施等项目,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评价服药者CD4^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时间在4—8个月的人数最多占78.24%,服药依从性达到90%~100%的占67.51%,停服和漏服药物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反应占66.95%,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服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治疗组坚持服药症状明显改善的占87.57%,停服和漏服药症状未明显改善的占11.01%。服药依从性对病情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治疗组服药后CD4^ T细胞总数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但实际速度较缓慢。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的病情好转率分别是55.1%和50.8%,CD4^ T细胞数较未服药治疗的患者显著提高。耐药性毒株的流行率显著增加,由未服药人群的13.9%快速上升到服药3个月的45.4%和服药6个月的62.7%,其中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最为明显,导致中高度以上耐药率的显著增加。结论 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后,HIV/AIDS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直接关系治疗效果以及对治疗计划的实施。避免耐药毒株的出现,必须提高服药依从性,这对今后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高效抗病毒疗法(HAART)后HIV-1基因耐药性及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河南省部分HIV/AIDS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抗凝血,检测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HIV-1病毒载量,用扩增/测序(In-House)法扩增HIV-pol区基因并测序,和斯坦福耐药数据库对比得到基因耐药结果 .结果 使用一、二代一线治疗方案的基因耐药率分别为32.21%和2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8);治疗时间>2年的耐药率(33.20%)与<1年的耐药率(18.97%)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年龄(OR=0.68)和领药间隔时间(OR=1.93)与耐药性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治疗方案(OR:0.51)、耐药(OR=3.20)和近1个月按时服药比例(OR=0.51)与抗病毒治疗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河南省部分HIV/AIDS出现基因耐药性,应加强在发药时间、机构或人员及医生询问服药情况等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东省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和病例中HIV-1耐药毒株的出现情况及其对治疗产生的影响。方法于2004、2005年分别对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人群进行2次横断面调查。对接受调查者经知情同意,进行个人访谈填写耐药性研究调查表并进行免疫学、病毒学实验室指标评价和服药依从性调查;测定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病毒载量(VL);用RT-PCR方法扩增HIV-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正在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31例,未治疗的27例,2年内分别有83.3%、64.5%的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分别有45.8%、45.2%的治疗患者VL达到检测限以下,与未治疗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中出现7个耐药位点,未治疗组出现4个耐药位点,高度耐药突变率及总耐药性突变率前者远高于后者。结论抗病毒治疗患者大部分达到了病毒抑制和免疫重建的目的,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治疗患者中出现HIV耐药性毒株,但对总体治疗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境内16岁以上缅甸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国家免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评估患者的病毒学及免疫学应答效果,应用卡方检验或F检验作统计学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学应答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2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7±8.5)岁,男性占27.3%,女性占72.7%,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338.2±230.4)个/mm3,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525.0±283.3)个/mm3,平均增长186.8个/mm3。对各组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差值进行比较,不同性别、治疗时间、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静脉注射感染、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缓慢,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长逐渐增加。抗病毒治疗后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的441例患者中,病毒载量完全抑制的比例为81.0%。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时间等因素均与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应答无关(P>0.05)。结论 对德宏州境内缅甸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CD4+T淋巴细胞复常情况和不良反应,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共入选128例18岁以上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接受HAART治疗,持续1年的前瞻性、开放性临床试验,分别于治疗0天、3月、6月和12月末随访检查,119例完成预定治疗;同期观察90例18岁以上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详细记录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其他生化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统计分析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基线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的病例在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仍处于较高水平(中位数从532个/μL上升到641个/μL),显著高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的病例(中位数从161.5个/μL上升到297.5个/μL).患者1年内药物不良反应共发生116例次,以疲乏、眩晕、恶心为主.结论 针对HIV/AIDS患者,HAART治疗均可使不同基数值CD4+T淋巴细胞有所上升,药物不良反应较轻可耐受;为维持较高水平的CD4+T淋巴细胞,HAART治疗宜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傅洁  岳清  程华  庄鸣华  宁镇 《上海预防医学》2015,27(12):732-735
目的 对上海市2004-2014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4-2014年在上海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 93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939例研究对象中,男性占90.2%,平均年龄为(38.4±12.5)岁,抗病毒治疗方案以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为主(占35.8%)。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199.2±142.9)个/mm3,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457.2±211.9)个/mm3,平均增长258.0个/mm3,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治疗时间较长、异性性传播、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对象,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治疗后增长相对较多。3 93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例中,93.5%达到病毒完全抑制。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病毒完全抑制率呈增加趋势。经非条件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时间2年及以上且小于5年组及 ≥ 5年组与<2年组分别比较,病毒完全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004-2014年上海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医学随访管理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早治疗情况,分析在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下启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免疫重建效果。方法采用历史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启动HAART的HIV/AIDS人群的人口学特征、CD4~+T淋巴细胞检测时间、检测结果等信息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共入组953名对象,研究对象启动HARRT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早治疗的比例逐年升高。CD4~+T淋好巴细胞计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500个/μL以下对象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治疗时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对象之间的CD4上升幅度比较接近;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对象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治疗时间呈不明显的线性关系,治疗12个月后CD4的上升幅度有所下降。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高的对象启动HA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也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晚治疗HIV/AIDS的免疫功能虽然可以不断恢复,但免疫状态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通过早治疗可以一直保持较高的免疫水平,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早治疗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湖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耐药情况,为改善该省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医生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衡阳市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252例HIV感染者的血标本,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其中32例病毒载量10~3拷贝/mL,对此32份样本进行进一步的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测得的31个序列中,发生突变的样本18份,其中13份(5.16%,13/252)对蛋白酶抑制剂(P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以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这3类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有耐药突变;对PIs、NRTIs和NNRTIs均耐药者1例(0.40%),对NRTIs和NNRTIs均耐药者9例(3.57%),对NNRTIs耐药者3例(1.19%)。同时发现M184V、K103N、Y181CG、G190A引起NRTIs和NNRTIs高水平耐药的重要突变位点。结论湖南省艾滋病治疗者中,PIs耐药发生率极低,NRTIs和NNRTIs的耐药发生率相对较高;已出现NNRTIs高水平的多药耐药。但总体耐药的发生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