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治未病”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近10年"治未病"研究热点与前沿,供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近10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Ⅲ绘制其知识图谱。结果:中医"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作者合著网络中的核心作者数量仅占所有发文人数的4. 81%,南京、北京及河南等地的中医药院校形成机构协作网络的3个关键节点,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热点词汇,中心性排名前5位依次是糖尿病、预防、黄帝内经、亚健康、治未病。结论:"治未病"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但未发现有显著学术影响力的核心研究团队和机构;当前治未病研究热点已逐渐从理论向临床实践拓展,尚未取得突破性应用成果。建议更多研究者关注"治未病理论如何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切实提高"治未病"的可及性与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并评价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2007年至2018年"治未病"相关论文4816篇,分析结果表明,各年度文献发表篇数呈现稳定且较多的趋势,所涉及学科、领域具有交叉性、多样性的特征,文献来源期刊种类丰富,发表文献机构及作者单位既集中又分散。分析认为,"治未病"相关研究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及大力支持,国家政策对"治未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治未病"研究的主要阵营。但"治未病"在西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各地域间、各高校及科研院所间的学术交流和联系较少,多数省份对于"治未病"的基金资助力度不够,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了解近二十年我国中医教育研究发展状况,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中检索1999年至2018年发表的中医教育研究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理论对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65篇,论文来源于247个期刊、270个机构、2229位作者,论文的合著率56.5%、合作度2.32,论文关键词共出现单词2016个、"课程设置"、"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研究的焦点。结论二十年来我国中医教育研究论文数量呈周期性波动,论文作者和来源机构数量较多、合作研究趋势良好、研究内容持续深入、研究触角不断延伸,但核心研究力量缺失、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中医教育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整理研究近年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医"治未病"社区推进现状作了剖析,指出目前对"治未病"社区推进重点清晰,需求面较广,"治未病"社区推进载体多样,"治未病"社区推进"落脚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未病"社区推进的突出问题有:社区卫生服务领域较为薄弱,缺乏适合社区推行的特点,与全科医学结合不够,社区中医中药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治未病"社区推进的对策中,特别提出了在政府主导下寻求适合社区推进的"治未病"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探讨在社区居民开展治未病服务的发展策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河北省内11个地级市的3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就诊的3 30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信息情况、对中医"治未病"的知晓状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的认知状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状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内容的需求状况。结果: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3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7.06%。37.2%的社区居民听说过,1.3%(68/461)听说过并很熟悉,61.5%没听说过。68.4%社区居民认为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有意义,不同年龄、文化教育程度、月收入状况、医保种类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的认识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率为74.6%,不同文化程度、月收入、医保种类的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居民对"治未病"服务内容的需求主要是养生保健(54.3%)、愈后保养(45.9%)、危险因素干预(48.6%)、健康评估(16.7%)、调畅情志(21.8%)。结论: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水平有待提高。为了更好的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治未病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治未病"思想的社区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认知水平;创新"治未病"社区服务模式,开展人民满意的"治未病"服务;加大对治未病服务的支持力度,开展社区居民需求度高的未病服务项目,从而使"治未病"服务在社区居民中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治未病"理念包含"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的内容。经实践证明,"治未病"思想具有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的精神,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及中医药自身发展需要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状况,并提出合理的管理对策。方法:对2017年在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300名社区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中医"治未病"知晓程度、是否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为何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等。结果:听说且了解中医"治未病"的166人,听说过但不了解的45人,未听说过的79人。获取途径:广播或电视、网络138人,社区宣传93人,中医院69人。适合开展中医"治未病"的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6人,中医院82人,其他42人。影响中医"治未病"开展的因素:技术水平120人,服务内容100人,其他80人。201人认为应纳入医保,285人认为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愿意尝试中医"治未病"者223人,占74.33%,且不同文化程度和月收入及户口性质、医保形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因此政府和医院尤其是社区卫生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居民的认知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扩大中医"治未病"服务内容,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政府可适时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医学将会不断向"预防医学"、"健康医学"方向转变。而中医针刺疗法"治未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已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所普遍关注,必将越来越予以重视。近年关于研究针刺"治未病"的成果层出不穷,使"治未病"内容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作者通过数据库检索,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治未病"的现代研究从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效应机制等作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国家倡导中医治未病建设近十年来,对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论、技术、模式等方面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迄今为止仍缺乏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创新及有效的运行模式。本文基于四象脾土四时六气和五脏的认识与实践基础上,提炼并形成了四象脾土和五脏治未病模式,涵盖了"四象脾土四时和五脏治未病理论构建"等八个方面内涵,该模式在当今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有关中医"治未病"文献进行解读与梳理,总结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源流、思想内涵、并结合临床应用,对如今大数据驱力下中医"治未病"研究的新发展形式,进行有效探讨,阐明中医"治未病"发展的时代价值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思想文化理念之一,其汇集中医保健、预防、医疗、养生和康复思想为一体,提出疾病应当以预防为中心,要求医疗机构将"治未病"理念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构建覆盖患者全周期、结构科学、内容丰富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以保障患者就诊服务质量。文章主要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中医"治未病"理论下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医"治未病"理论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富含中医学特色的预防医学理念。目前已经制定并公开征求意见的"治未病"技术标准和指南有125项。这些标准涵盖了未病先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不同阶段,覆盖了一般人群、亚健康人群以及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但在内容、体系、研制方法以及推广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目前中医"治未病"研究的现状进行反思,研究完善"治未病"标准研制的方法,指导"治未病"研究的方向并促中医"治未病"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查阅我国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容,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再对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内容进行浅析,为当代治未病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中医"治未病"设备的现状及市场需求,为推动中医"治未病"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涉及全国7大地区25省,共调研658家机构,12,423名受用者。结果:华东、华中、华北地区的平均机构设备拥有量较高,中医医院的设备配备情况也高于其他机构;干预类设备购置率较高,药物干预类设备及非药物干预类设备购置率分别为40.42%和35.27%,信息管理类设备购置率最低(15.33%);各类设备每月使用20 d及以上频率的设备超过半数(54.08%),其中61.26%的非药物干预类设备每月使用20 d及以上,占比最高。结论:中医医院的中医"治未病"设备配备较完善,但存在地区差异,各类设备中干预类设备应用广泛、需求较大,应依据设备特点加强研发及完善,建立统一收费标准,为中医"治未病"研发及应用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面的指导思想和丰富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和思维理念颇为吻合.文章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分析,探讨中医"治未病"在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运行现状、优势效能和问题研究,为中...  相似文献   

17.
蒋瑞 《光明中医》2000,15(2):9-13
论文提要:本文在把握先秦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对《黄帝内经》首倡的“治未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①重视治未病是我国医学的重要传统;②治未病学说是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之上的;③治未病所以可行,关键在于何持阴阳平衡;④治未病可通过养生保健与医疗保健两类途径达到目的。最后,作为文章的主要归宿,本文强调了治未病是中医的无可比拟的长处,认为未来中医应加大力度研究与推行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中医医院"十二五"期间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我国中医医院科研开展情况。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使用计算机检索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出文献的年代分布、来源期刊、研究方向、论文作者、高引论文、基金资助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296510篇,论文数量随发表时间呈逐年递增趋势,有27个学科(方向)的论文数量超过1000篇,有34个期刊发文数量超过2000篇,有27个医院发文数量超过1500篇,有25位作者发表论文超过100篇,有17篇论文被引次数超过100次,有4.1%的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结论 "十二五"期间,中医医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论文数量稳步增长、学科分布较为全面、高水平机构和核心作者群体基本形成、高引论文分布良好、基金资助渠道多样,但人均论文产出并不理想,论文的机构分布和地域分布很不平衡,论文的整体质量也有待提高,我国中医医院科研发展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与政策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就是从疾病模式向健康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应成为我国当前的一种基本卫生方略.但目前我国中医研究资源分配不合理,治未病研究投入严重不足.文章认为,治未病从“心”开始是人类疾病的重要特点,调神是治未病的重要内涵,可是大多数中医院却没有设置心理科室,心理学专业人才进入医院遭遇政策瓶颈.中医治未病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资格、相关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生产都亟待规范管理,因此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需要相应的政策性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从"治未病"的内涵、推拿是"治未病"的重要疗法、推拿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推拿"治未病"的作用和机理及推拿"治未病"的前景和展望等对推拿在"治未病"中的应用作了综述。指出:应该在弘扬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