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木通的本草考证及道地性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万德光  国锦琳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696-2696
木通与通草在古代本草中长期混淆,明代首次将木通单列,近代形成川木通的名称并作为主流商品流通,文献考证表明,四川地区是川木通的道地产区,古今功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考证对豆科苦参植物资源种类、地理分布情况、功效及民间用法、主要活性成分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从古至今苦参药材来源变化不大,毛苦参与苦参原变种可做正品,红花苦参、藤苦参是常见伪品;植物资源分布广泛,近年来主要以栽培品种为主,其道地产地与古代已不同;苦参功效归纳为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在北方的蒙医和南方的侗医中均有应...  相似文献   

3.
牛蒡子本草考证及道地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牛蒡子为临床常用中药,性辛,味苦、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等症[1]。本文对牛蒡子的基源、产地与道地变迁、栽培历史等进行考证。1牛蒡子的基源  相似文献   

4.
通过使君子的本草学考证和地方文献查证,以及结合现代资源调查研究,对其本草及道地沿革进行系统考证,说明其药用历史沿革和道地变迁,为使君子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使君子之名从宋代沿用至今,其从名称、基源、功效等方面分析证实历代使君子品种使用没有混乱,与现今《中国药典》收载的使君子记载一致。使君子的主产地和道地产区历经变化,重庆成为其现在的道地产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证怀牛膝、川牛膝的道地药材。方法:通过查阅怀牛膝、川牛膝的文献记载,考证怀牛膝、川牛膝的源流及分析历代医药学家对其功用、性状的描述。结果:历代本草文献所载的牛膝多指怀牛膝,并且自唐代始,大多以怀地产者为优;明清之后,始明确分怀牛膝、川牛膝,两者皆具有补益肝肾和行瘀达下的功效,但怀牛膝以行瘀达下为主,川牛膝以补益肝肾见长。结论:怀牛膝、川牛膝功用相似,但侧重点不同,临床使用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食药佳品黄精,具有良好的医疗及保健价值。本文从文献记载、物种辨析、资源分布、食用和临床应用、种植发展、质量特征、及道地性等七方面综述了相关学者对陕西黄精的研究概况,为黄精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历代本草文献中对菟丝子四性的记载是有变化的。通过系统梳理考证1949年以前的历代本草文献,发现自先秦至今菟丝子四性变化始终以《神农本草经》为据,菟丝子性平说占主导地位。性平、温说、性温说都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进行的发挥,菟丝子四性的变迁情况及规律值得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8.
川楝子作为一种川产道地药材,归肝、小肠、膀胱经,有清肝泄火,行气止痛,杀虫疗癣之功效,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此,笔简要概述川楝子产地变迁、品鉴体系不完善、质量标准低等不良近况,并着重分析川楝子的药理作用以及应用价值,为道地药材川楝子的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川楝子与苦楝子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楝子Fructus Toosendan属理气药,具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功效。《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载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而苦楝子Fructus Meliae Azedarach属杀虫药,具行气止痛,杀虫功效。《中华本草》所载苦楝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但有文献报道在全国许多地区以苦楝子作川楝子用。有的地区当川楝子缺货时,亦以此代用。所以本文就其名称、品种、原植物、药材及毒性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历代本草、现代药典为基础,对丝瓜络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功效、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丝瓜络的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Roem.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主要功效为通经活络、止血,以栽培为主,分布广泛,没有特定产区,直至近现代本草著作中才有详细记载其产地,南北均有,以浙江...  相似文献   

11.
女贞子为常用中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更好地利用女贞子资源,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古籍中关于女贞子的记载并结合现代研究,考证女贞子名称及品种、产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发现存在女贞子与冬青科冬青树的果实名称同用、混用,并有视二者为一物的情况。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果实形态对两者进行区分,并确定历代文献中记载入药的多为女贞子,别名女贞实、冬青子、蜡树子,冬青子虽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很少入药。古籍记载女贞子产地最初为武陵即现在的湖南常德市,后处处有之,清朝时期泰山产的女贞子最好。此外,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献及现代女贞子的功效和炮制方法,为女贞子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本草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读历代本草、医典古籍等资料,发现关于天竺黄的记载存在差异,为正本清源,该研究以本草古籍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始载古籍、品名、功效主治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考证。在早期记载中,天竺黄还有多个不同名称,例如竹黄、天竹黄、竹膏、竹糖、竺黄等,且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天竺黄为正名的是《日华子本草》;在历代古籍中,有关天竺黄的记载最早也是出现于《日华子本草》,而非《蜀本草》或其他古籍。《日华子本草》对其产地、功效主治也进行了相关描述,虽因其认知有限,存在错误,但为今后研究天竺黄提供思路,对以后形成成熟的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研究深入,天竺黄的功效主治从《日华子本草》开始也是一脉相承,古今变化不大且经历多年临床佐证,逐步完善;在考证过程中,笔者发现,古籍中关于天竺黄质量评价的记载不多,但也为今后天竺黄的质量等级标准的制定奠定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茜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其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药用历史悠久,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和方书均有记载。通过本草考证,从茜草的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自北宋以来茜草的基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陕西和河南为其药材主产地;药材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断面黄红色者为佳;宜春、秋两季采挖,洗净泥土,干燥待用;具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相似文献   

14.
杜丽丽  刘晓秋  张囡  田铁辉 《中药材》2005,28(12):1128-1129
中药拳参的应用和本草记载一直比较混乱,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本文通过对拳参的本草学研究,确认<图经本草>所载拳参为今之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9,(2)
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本草,对蓍草的名称、基源、产地及功效进行考证。商、周、汉时期所指的蓍草为单基源植物,唐、宋、明时期所指的蓍草为多基源植物,明末以后所指的蓍草为单基源植物,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蓍草也为单基源植物;明末以前的本草中是以其果实入药,名为蓍实;明末以后的本草中开始出现果实与叶分开入药,且功效也不同; 2015版《中国药典》中是以植物地上部分入药,名为蓍草。将古籍文献及历代本草中包含的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基源植物的变化,梳理蓍草与蓍实之间关系,理清中药蓍草名称、基源植物及药用部位的变化,以期为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决马鞭草本草与现代记载的差异,梳理马鞭草的本草源流,优选优质药材。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代本草,对马鞭草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对各古本草中对于马鞭草记载的不同点进行对比,表明马鞭草在名称来源、植物形态、功效、毒性及药用部位在古本草上的记载与现代记载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对马鞭草的正本清源以及正确使用的确定,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马鞭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徐长卿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清  闫萍 《中医研究》2005,18(6):54-57
本文对徐长卿的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加工炮制、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名称众多,多源于人名、植物形态、功效等;其原植物曾一度发生混乱,可能曾包含有其同属多种植物;分布范围较广,山东属于道地产区;本草记载主要以根部药用;各时期本草均称味辛、性温,但未见归经记载,功效主治多沿用<神农本草经>记述.  相似文献   

18.
覆盆子本草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文  梁保河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14-914
覆盆子为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覆盆子品种七八寸余 ,实结四五颗止 ,大若半弹而有蒂 ,承之如柿蒂状 ,微生黑毛中虚。去蒂中虚而白。赤熟夏初 ,小儿竞采。”《本草蒙筌》附有覆盆子原植物图一幅。该植物为小灌木 ,奇数羽状复叶 ,多数为 3小叶 ,少数为 5小叶 ;伞房花序 ,聚合果数个。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分析 ,这种植物应是蔷薇科植物茅莓 R. parvifolius. L .《本草衍义》云 [5 ] :“覆盆子 ,长条 ,五月红熟 ,秦州甚多 ,永兴华州亦有。及时 ,山中人采来卖。其味酸甘、外如荔枝 ,樱桃许大 ,软红可爱。失采则就枝生蛆。”这种植…  相似文献   

19.
刘震营  王玲娜  张永清 《中成药》2020,(8):2133-2136
柏子仁为我国常用药材,但近年来柏子仁中掺伪现象严重以及炮制方法缺乏规范,使用较混乱。为此本文在系统查阅从汉朝至今历代本草书籍的基础上,对柏子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药用功效、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以期为柏子仁中混伪品的鉴别以及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秦聪聪  杜沁圆  展照双 《中成药》2023,(4):1246-1253
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代赭石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炮制加工进行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考证发现,历代皆以代赭石为正名,还有“血石”“血师”“赤石”“土朱”“赤土”“石燕”等别称,历代本草所述代赭石基原以三方晶系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Haematium的矿石为主流。代赭石的产地在历史上经历3次大变迁,现主产于安徽、河北宣化、湖南宁乡等地。代赭石味以苦、甘为主,性偏寒凉,故脾胃虚寒者应慎用,因其重镇之性,历代医家多用其治疗噫气、痞满等症。代赭石的炮制方法最早为“碎”制法,随着其功效不断被揭露,炮制方法逐渐增多,现有净制、醋制、煅制等方法。研究表明,煅代赭石较生代赭石的有效成分易于溶出,若入药时无明确规定,均可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煅代赭石炮制方法。代赭石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但关于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少,后续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