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探针疏通术在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MGD伴蒸发过强型干眼症患者140例(28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药物、热敷、睑板按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用显微探针进行睑板腺管疏通,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d、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 BUT)、睑板腺脂质性状评分、睑板腺脂质排出难易程度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BUT均明显延长,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2周,1、2、3个月,观察组治疗后1 d,其睑板腺脂质性状评分及排出难易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均<0.01),以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均<0.01)。结论利用显微探针疏通术治疗MGD快速有效、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治疗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眼部症状、睑板腺分泌功能和泪液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MGD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MGD常规治疗(睑缘清洁、眼部热敷及眼睑按摩,早晚各1次,共3个月),观察组采取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治疗(12 min,共1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脂质层厚度(LLT)]、眼部症状[干眼症状评估问卷(SPEED)评分]、睑板腺分泌功能[睑板腺分泌物性状(MGYSS)评分]、泪液IL-6与IL-1β表达水平及不良反应,分析SPEED评分、MGYSS评分与泪液IL-6、IL-1β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BUT、SIT、L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L及SPEED评分、MGY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泪液IL-6、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3.
MGD患者老年性上睑内翻两种手术矫正方法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并比较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老年性上睑内翻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上睑内翻的老年MGD患者30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双眼手术,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进行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B组进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结果经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好转(P<0. 05),与B组相比,A组手术后1个月时干涩、疼痛、异物感、灼烧感和流泪症状改善更为明显(P<0. 05)。术后1个月时B组睑脂质量较术前及A组显著下降(P<0. 05)。与B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A组角膜荧光素染色(CSF)评分显著降低,泪膜破裂时间(BUT)显著延长(P<0. 05)。结论对于老年MGD患者,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优于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术后效果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电热疗法治疗更年期女性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MGD的更年期女性患者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2例,予电热疗法(每次12 min,温度设定为42.2℃)。对照组12例,予以每日两次的传统热敷。两组均给予清洁睑缘、睑板腺按摩。连续治疗1 w,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1 w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 w后,两组病情均有好转,试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眼部症状中,干涩、疼痛、畏光、异物感、流泪等症状缓解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OSDI、SIT、BUT、睑板腺挤压试验、睑脂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热疗法有效改善了女性更年期MGD。  相似文献   

5.
吴娜  张蕊 《山东医药》2014,(2):75-77
目的 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泪膜变化情况.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术眼组),每例以对侧健康眼作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术前3d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以干眼调查问卷获得患者的自觉症状并进行评分,同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眼组术前有干眼症状者12例(30.5%),术后有干眼症状者28例(77.8%),术后多于术前(P均<0.05).术眼组术后1d、1周、1个月FL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眼组术后各时间点BUT短于术前(P均<0.05),SIt值明显下降,以术后1d和1周下降最为明显,术后1~3个月SIt值有所升高,但仍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28例发生干眼症.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症状加重,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泪溢患者(FE)下睑松弛矫正术后眼表症状及泪膜和泪液蛋白的特点。方法筛选下眼睑松弛导致的老年FE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外侧睑板条悬吊术;B组行Kuhnt睑板三角切除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 w、1个月及3个月对患者行眼表症状评分、泪膜四项检查和泪液各蛋白测定。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0%,B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干眼各亚症状评分、眼表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泪河高度、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 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两组患者ST、泪河高度、F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眼表各症状、OSDI、BUT、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s Ig A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OSDI、BUT、ST、泪河高度、FL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眼表各症状、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s Ig 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眼睑松弛导致的老年FE患者,外侧睑板条悬吊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眼表症状、泪膜情况,同时可升高泪液蛋白,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30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只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7d、30d、90d进行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调查。结果两组术后1d、7d、30d干涩、异物感加重,与术前比较BUT明显缩短,SIt分泌增加,FL染色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d两组BUT及SIt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可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术后补充人工泪液,促使泪膜功能恢复,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新型眼表综合分析仪对老年人进行干眼相关检查,结合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探讨体征与老年人干眼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干眼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利用Keratograph 5M进行非侵入性干眼相关检查(包括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脂质层评级、睑板腺评分、眼红分析),并进行OSDI问卷评分,将干眼检查结果与OSD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OSDI问卷评分(24.24±12.08)分,平均泪河高度(0.17±0.05)mm,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6.14±3.39)s,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为(8.04±3.63)s,脂质层评级(1.56±0.64)级,睑板腺评分(2.19±1.47)分,眼红分析评分(1.38±0.57)分。OSDI问卷评分与泪河高度、眼红分析无相关性(P=0.679;P=0.143),与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评级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与睑板腺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无干眼及轻、中、重度干眼组间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评级、睑板腺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个组间泪河高度、眼红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P=0.384)。重测信度(ICC值)在0.855~0.890。结论 Keratograph 5M可以客观、准确、高效地获得老年人眼表状况相关参数,在老年人干眼检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老年人干眼症状与体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物理疗法联合P2Y2受体激动剂对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MGD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常规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症滴眼,6次/d;观察组64例,采用超声波雾化熏眼和睑板腺疏通按摩的物理疗法,配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外用滴眼。结果 经过4 w干预治疗,两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 BUT)、泪河高度(TMH)、脂质层、睑板腺开口、泪液分泌测试(S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干预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MGD性干眼症患者采用超声波雾化、睑板腺按摩物理疗法联合滴用P2Y2受体激动剂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提升睑板腺功能,增加泪液分泌,稳定泪膜层作用明显,操作易行,安全性高,且在停止干预后2 w内仍具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QUATRIX(crom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对比研究与零球差非球面IOL植入术后的视功能差异,以期为非球面IOL的临床选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1例60眼,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5例30眼,植入-0.22μm球差QUATRIX非球面IOL,对照组26例30眼,植入零球差akreos AO(BaushLomb)非球面IOL。术后3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最佳矫正视力、5 mm瞳孔直径下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全眼球差及慧差、总高阶像差,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月,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对比敏感度在12、18周/度空间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光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全眼球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慧差、总高阶像差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QUATRIX非球面IOL安全、植入方便,临床效果好,较零球差非球面IOL早期视觉质量好。如术前能明确患者角膜像差,个性化选择不同球差的非球面IOL,将更能有效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黏合胶对中老年性干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中老年性干眼症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为:A组术眼泪道注入生理盐水; B组术眼泪道注入等量纤维蛋白黏合胶,两组均常规给予羟糖甘眼液点眼,3次/d,1滴/次。在术前、术后1 w、2 w及4 w评价患者眼表症状指数(OSDI)、行泪膜相关检查和测定泪液中各蛋白含量。结果术前两组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泪液各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 w及2 w时两组SIT、泪河高度、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OSDI、BUT、泪液蛋白含量、溶菌酶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 g) 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至术后1个月,两组OSDI、泪膜四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泪液蛋白含量较术前有所提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2个月后,B组与A组相比,其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明显增加,炎性细胞的密度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纤维蛋白黏合胶黏合泪道治疗中老年性干眼,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改善泪膜稳定性和提高泪液蛋白含量,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30例(3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以对侧健眼为对照,于术前1天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泪膜干涉图像检查结果,术前与健眼对照,术后不同时间结果与术前对照。结果术前与健眼比较:患眼的BUT缩短、SIt减少、FL评分高、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低(P均<0.05)。患眼手术前后比较:术后1个月:四项试验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BUT延长,SIt增加,FL评分降低,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增加(P均<0.05),但该时期的测试结果与健眼BUT及FL评分仍存在差异(P均<0.05),而SIt及泪膜正常干涉图像比率已接近健眼水平(P均>0.05)。术后3个月:四项试验结果已恢复到健眼水平(P均>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使翼状胬肉患者患眼的泪膜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龄患者施行两种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 82例82眼高龄(70岁)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手术切口分为A组40例40眼,行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42例42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7 d、1、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SC)情况。结果 BUT:两组术后均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SIt:两组术后明显增加,A组7 d后恢复;B组7 d开始减少,3个月恢复。组间术后1、7 d、1个月差异显著(P0.05),3个月时差异不显著(P0.05)。FSC:两组术后明显增加,A组术后7 d恢复,B组术后1个月恢复。组间术后1、7 d、1个月差异显著(P0.05),3个月时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龄患者泪膜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角巩膜缘切口对泪膜功能影响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超声乳化治疗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泪膜稳定性。方法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40眼)。A组采用常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B组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后l周及3个月复查角膜地形图并观察泪膜改变情况。结果角膜垂直散光失量J0和水平散光失量P,A组术前与术后1周相比,P<0.01,与术后3个月相比,P>0.01;B组术前与术后l周和3个月相比,P均<0.01。两组术后1周泪膜破裂时间(BUT)明显缩短,与术前相比,P均<0.05,但B组BUT较A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3个月,两组BUT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1)。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I0L植入术可以部分矫正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并可以较早稳定泪膜,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白燕慧  张明昌 《山东医药》2011,51(50):25-26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常规LASIK治疗近视后术眼6mm瞳孔直径下球差的变化情况。方法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36例(71眼,试验组),行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36例(71眼,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用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6mm瞳孔直径下术眼的球差。结果术前及术后1、3个月球差均方根值(RMS)试验组分别为0.13±0.11、0.30±0.05、0.32±0.01,对照组分别为0.14±0.12、0.38±0.09、0.41±0.01,两组术前比较P〉0.05,各组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术后比较P〈0.05。结论LASIK术后术眼球差持续上升,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比常规LASIK在减少球差上升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比飞秒激光手术和板层刀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远期疗效。方法选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组病例各200例,分析术后6个月后的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角膜板层刀组有效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为(0.98±0.20),飞秒激光组有效指数为(1.02±0.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角膜板层刀组为(0.44±0.22)D,飞秒激光组为(0.14±0.22)D,两组间的等效球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术后像差变化对比,飞秒激光组总像差为0.50,球差为0.56,慧差为0.16,三叶草为0.12;角膜板层刀组总像差为0.43,球差为0.48,慧差为0.19,三叶草为0.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LASIK术后的远期视觉质量良好,都是主流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术后视觉舒适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6例(59只眼),于术后10 d、1及3个月分别检查泪膜稳定性:行Schirmer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和内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对手术后视觉舒适度进行问卷式调查。于术后1个月检查患者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0 d时BUT明显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明显增高(P〈0.05)。不适症状最多的是异物感,在术后10 d有36例病人占复诊人数86%。干涩感、视物模糊、色觉改变及阅读疲劳也比较常见。白内障术后1个月时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近视力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视觉舒适度下降与屈光状态变化和泪膜稳定性等多种因素有关,泪膜稳定性下降是导致术后早期患者出现异物感、干燥感等不舒适症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羟考酮术前用应用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疼痛及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良性胆囊病变患者,依据术前是否使用羟考酮分为观察组41例(使用)及对照组42例(不使用)。检测两组术后一般恢复、术后疼痛情况及术后24 h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通气时间(t=1. 887,P=0. 066)及术后住院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 782,P=0. 078)。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t=7. 090,P<0. 01)。观察组患者术后1 h(t=41. 160,P<0. 01)、6 h(t=20. 500,P<0. 01)、12 h (t=8. 257,P<0. 01)及24 h(t=18. 130,P<0. 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4 h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t=5. 246,P<0. 01)、白细胞介素(IL)-6(t=4. 035,P<0. 0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t=4. 112,P<0. 0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外周血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296,P=0. 199)。结论术前羟考酮应用可以减少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及系统性炎症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眼表损伤修复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患者97例,共计112眼,其随机分为两组.56眼采用典必殊滴眼液(4次/d,疗程2w)为对照组;56眼采用重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4次/d,疗程2w)为观察组.于术后1、7、14、30 d分别行角膜染色评分、泪眼分泌量试验、泪膜破裂试验,比较两组患眼的修复时间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1d,观察组角膜染色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泪眼分泌量试验长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30 d,观察组角膜染色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泪眼分泌量试验长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7、14、30 d,观察组泪膜破裂试验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30 d后,观察组干涩感、灼烧感、异物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重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眼表损伤具有积极的修复作用,可以明显缩短修复时间,改善泪膜稳定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老年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移植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老年翼状胬肉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观察组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移植。观察两组术前,术后5、15、30、90 d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眼泪分泌实验(SIt)、裸眼视力(UCVA)、角膜散光度(CAD)及3个月后复发率。结果 1BUT:观察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BUT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5 d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时间段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前,术后15、30、90 d BUT差异不显著,但术后5 d BUT差异显著(P<0.05)。2SIt:两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SIt差异不显著,两组术前,术后5、15、30、90 d SIt差异不显著。3UCVA: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5、15 d UCVA差异不显著,与术后30、90 d UCVA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前,术后5、15、30、90 d UCVA差异不显著。4CAD: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CAD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前术后各时间段CAD差异不显著。5复发率:3个月后观察组复发1例(2.0%),对照组2例(4.0%),两组差异不显著。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移植与自体干细胞移植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翼状胬肉患者的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