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腹水减少量为(34.4±7.9)mm,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6.6±4.6)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G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确切,且操作较为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行气化湿利水方,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水、尿量、体重及肝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变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护肝支持疗法及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水、尿量、体重及肝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34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33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变腹水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中医临床研究》2016,(32)
目的:观察鼓胀I方内服、水鼓散外敷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鼓胀病临床路径管理的(气滞湿阻证)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鼓胀I方内服(疗程为8周)联合水鼓散外敷(疗程为2周)。治疗2周后评价综合疗效、主要症状(腹胀、纳差、胁痛)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记录腹水复发情况。结果: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腹胀、纳差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著(P0.05),且可改善胁痛症状积分(P0.05)。随访1年中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能提高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证)患者的综合疗效,减轻患者症状,减少腹水复发,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时珍国医国药》2020,(6)
目的探究中药敷脐辅助治疗48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科室收治的经中医辨证为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4例,给予限水、限钠盐、常规利尿剂利尿等治疗;实验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科室敷脐方药敷脐治疗,观察6d。监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腹围、24h尿量等数据,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腹围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且实验组减小较对照组明显,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24h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且实验组增加较对照组明显,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敷脐能行气、祛湿、活血,配合常规利尿可促进患者尿液排出,改善腹胀症状,有效治疗肝硬化腹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双味泽苓合剂(泽泻、泽兰、茯苓、猪苓、陈皮、厚朴、丹参、黄芪、白术、玉米须、大腹皮、车前子).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于疗程结束后12周随访.结果:治疗组显效23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3.94%;对照组显效1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有效率占84.38%.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味泽苓合剂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气滞湿阻型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气滞湿阻证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气滞湿阻证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7.8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气滞湿阻证肝硬化腹水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本院中西医结合科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瘀血型肝硬化腹水患者4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RA)的疗效.方法: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实验组43例.两组均给予呋塞米,实验组加用中药配方颗粒.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腹水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ST、ALT、TBIL、肾素、醛固酮、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英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将4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2组均常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观察4周。结果从主要症状体征的消失、肝功能的恢复、透明质酸的降低及腹水消退的时间等方面观察,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赤芍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赤芍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腹部B超图像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与腹部B超图像显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经B超图像显示门静脉宽与肝脾厚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赤芍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门静脉宽与肝脾厚度,临床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休息和合理饮食的基础上,西医对照组给予利尿剂安体舒通片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给予中药胃苓颗粒冲服和炒小米汤治疗,1个月后复查比较疗效.结果:对照组中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中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腹水仍是目前临床难治病之一,我们从2001-5-2006-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人87例,均为我院消化科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为肝炎后肝硬变。 相似文献
16.
17.
董雪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3):4103-4103
2004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6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13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7例,男52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5.3岁;肝硬化病史5~22 a,平均13.2 a.对照组68例,男54例,女14例;年龄22~73岁,平均46.9岁;肝硬化病史4~21 a,平均12.3 a.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8例及对照组34例均用西药保肝、支持疗法,治疗组另用加味菌陈五苓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73.5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马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42-43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5月确诊的156例肝硬化伴腹水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照组患者只给予西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改善患者预后,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