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医家治疗失眠的中医药治疗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一定临床参考。方法:利用频数分析法分析43位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的医案。结果:纳入病案中43个处方使用中药涉及9大类,共156种,药物累积使用频次591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171次,28.9%)最高,其次为安神药(128次,21.7%)。单味药中酸枣仁、甘草、远志、白术使用频率最高,药物多归脾经(11次,18.3%)、肝经(11次,18.3%)或心经(14次,23.3%)。常见的对药配伍有酸枣仁+甘草(12.9%)、酸枣仁+远志(11.41%)、远志+甘草(11.41%)等,常见的角药配伍有酸枣仁+远志+甘草(18.3%)、酸枣仁+远志+茯苓(10.88%)、酸枣仁+当归+甘草(6.8%)等。治则主要有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养血安神、滋肾固精、祛湿化痰、交通心肾、补益肝阴、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活血化瘀等12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养心安神法(17.5%),其次为健脾益气法(12.3%)和疏肝理气法(12.3%)。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以补虚、安神药为主,且主归心、脾、肝经,益气安神为失眠最主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不同医家治疗郁证的案例分析,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实用性的参考。方法:利用频数分析法分析47位医家的68例医案。结果:68例郁证医案主要治法为疏肝理气法、养心安神法、清热安神法、补益气血法、清热化痰法、理气化痰法、行气活血法、健脾益气法、滋阴养血法、和胃通降法、疏肝健脾法、安神定志法、宽胸理气法、清热燥湿法、活血祛瘀法、清肝泻火法等,共16种,极少数涉及调和阴阳法、温补肝阳法、调理冲任法和补益肝肾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疏肝理气法和益气安神法。郁证治疗用药类别涉及16大类,共148味,其中最常用的为补虚药,使用频次为252,占总使用频次的25.35%,其次为安神药,使用频次为155,占总使用频次的15.59%。郁证治疗用药频次超过20次的有14味,其中使用最多的前5味药为柴胡、甘草、酸枣仁、郁金、白芍。属甘味的最多,占64.29%,其次为辛、苦、平。主要归脾经、心经和肝经。结论:近现代医家治疗郁证,主要运用补虚、安神等药物,多归脾经、心经和肝经,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月经病的针灸治疗规律。方法:从《妇人针方九集》中选出符合标准的63则医案,记录每则医案的针灸处方治法、穴位,然后再对穴位的归经、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月经病的治法可概括为调理冲任、调补脏腑和调和气血三法,选取最多的穴位为三阴交、气海、足三里和关元,穴位多数归脾胃经、膀胱经和任脉,穴位特性多为俞、募穴。结论:月经病的治疗应以调理冲任为基本大法,同时兼顾肝脾肾、气血。  相似文献   

4.
<正> 淋,为临床常见病证。每以尿频、尿急,或涩痛,淋沥不尽为主证。《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云:“淋之为病,小便为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这是对淋病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前人又根据淋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将其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古医籍失眠病案的分析挖掘中医药治疗失眠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书同文古籍数据库中以失眠为主症的医案,提取纳入医案的方名及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对单味药、对药、三味药组合以及高频药物类别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收集方剂647首,使用药物325味。使用频率10%的药物20味,其中甘草(43.74%)、人参(38.79%)、茯苓(35.24%)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频率10%的药对有18对,其中甘草-人参(22.10%)、酸枣仁-人参(20.25%)、甘草-茯苓(19.78%)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频率10%的三味药组合有5组,其中甘草-生姜-人参(11.13%)、甘草-茯苓-人参(10.97%)、酸枣仁-茯苓-人参(10.97%)使用频率最高。高频55味药物中补虚药使用频次(1316,26.79%)最高,其次为安神药(573,11.67%)、清热药(503,10.24%)。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以补虚药为最多,且主归心、脾两经,心脾两脏亏损又以血虚为要,由此推测失眠治疗当以滋养心脾、补益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肾性水肿的中医药治疗规律,为发挥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优势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所收录的著名医家验案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6则验案,记录医案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用药,并对药物药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性水肿的病机多为肺脾肾的亏虚,治疗肾性水肿主要采用补肾健脾的治法,佐以利水渗湿等治法。肾性水肿的治疗主要使用补益脾肾之药,并在使用大量利水渗湿药物的同时配伍滋阴润燥药物,所使用药物多归脾、肾、肺、肝经,药味多甘辛苦。结论:肾性水肿的治疗应以补肾健脾和利水渗湿为主,同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王国斌教授认为:淋证与西医复杂性泌尿系感染关系密切;病因,乃湿热之邪阻滞下焦,迁延不愈,致虚致瘀所致;治则:早期清热利湿,利尿通淋,兼以驱邪;中期利尿通淋,三焦分治;后期及迁延不愈期滋阴清热,祛瘀通淋,兼以扶正固本;调理重点在于通调水道,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难治性、复发性、原发性特征,临床上很难治愈,本文从中西医认识本病,并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中医药内服、外治手段,治愈了一例重度糖尿病足坏疽,避免了该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现将治疗过程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供各位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研究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用药规律。方法 纳入1970年1月—2022年10月收录于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使用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病例分析、医案及文献。将处方组成和治法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规范化处理后,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利用数据挖掘模块对四气、五味、归经及高频中药使用频次、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1)急性青光眼。共纳入103首方剂,涉及206味中药,共1,128频次。四气以寒性最多(61味,29.61%),五味以甘味药最多(76味,36.89%),归经以肝经用药最多(59味,28.64%)。(2)慢性青光眼。共纳入103首方剂,涉及中药203味,累计频次为1,157次。四气以寒性最多(47味,23.15%),五味以甘味药最多(74味,36.45%),归经以肝经用药最多(87味,42.85%)。(2)高频用药频次:(1)急性青光眼。用药频次≥20次的药物有16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茯苓(41次,39.81%)、车前子(39次,37.86%)、甘草(36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研究现代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提供用药参考。方法: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检索其现代中医医案库中所整理的来自于期刊文献、书籍、名医工作室的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验案,经过数据筛选、清洗、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利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核心处方等用药规律,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处方501首,涉及药物245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甘草、茯苓、瞿麦、生地等,性味以寒性、平性、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及肝经为主,核心处方以八正散和知柏地黄丸为基础加减。结论: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多用清热、燥湿、利尿通淋之药,同时滋阴补肾、疏肝解郁,虚实兼顾,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疗淋证药物配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迄今为止,鲜见有从病证入手,分析治疗淋证的古今系列方剂的大规模研究,从而也难以准确地揭示中医治疗淋证古今医家遣药组方的规律.本课题对中医治疗淋证的古今系列方剂进行了归纳性的回顾,探讨其治疗用药的核心药物,分析药物间的配伍规律,以期提高中医药方药理论与医疗实践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失眠的穴位运用规律。方法 选取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文献所载典型医案之临证埋线处方,运用计量学方法进行用穴频数、穴位归经、用穴比率、运用强度、穴均强度等计量学指标分析。结果 统计53篇文献,涉及病例1981例,共得53首临证埋线处方,共用穴42个,268穴次;奇穴3穴,3穴次;经外穴1穴,11穴次。穴位数最多为膀胱经,使用穴数最多(10穴),任脉使用5穴次之。膀胱经、脾经运用强度均较高,分别1.0和0.212,运用总频次膀胱经最高(132穴次),脾经(28穴次),任脉(22穴次),小肠经(1)和大肠经(1)最低。用穴比率心包经和心经最高(0.22),其次肝经和任脉均为(0.21)及膀胱经(0.15)、脾经(0.14)相对较高,穴均强度膀胱经最高(0.1),次为脾经(0.071),心包经(0.064),奇穴、小肠经、大肠经最低(0.08);就各经单穴而言,可见以心俞运用频次最高(38),次之为肾俞(30)、脾俞(27)、三阴交(23)、肝俞(22)。结论 以方剂计量学方法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穴位处方,能客观总结诸多医家经验,可为学习经络腧穴理论与穴位埋线临床运用提供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纪立金教授在临证时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传承纪教授临证思路。方法:收集纪立金教授2015—2016年2年间的临床诊疗医案167人次,共382诊次,构建纪教授医案数据库,应用Medcase V3.2,运用加强关联规则运算模型、药物聚类分析模型等运算方法对纪立金教授医案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纪立金教授在遣方用药时的思想。结果:数据专库中纳入临证医案382诊次,涉及中药158味,单处方药均数为13次;高频药物依次为柴胡、黄芩、半夏、党参、苍术、厚朴、陈皮、黄连等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的药物搭配多以小柴胡汤、平胃散、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基本方。涉及药性类别前8类依次为化湿、补虚、理气、解表、清热、收涩药等。结论:纪立金教授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时,遣方用药多以和解少阳枢机健脾燥湿、调畅气机为主,兼顾热邪、湿邪、痰邪、气滞、食滞等病理因素合理用药,用药平和而不伤正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文献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证治规律,为中医药治疗COPD提供新思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VIP)等关于中医治疗COPD的医案,将符合纳入文献的医案整理在单独的Word文档中,经数据规范化后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此软件携带的算法对所纳入COPD医案的“症状、中医证型、中药及中药性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及对纳入医案的“组方规律”进行关联分析并挖掘出治疗COPD潜在的核心药对及新方。结果 共纳入103篇文献,共收集医案126个医案,共131次诊疗。经统计COPD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常见的中医证型有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肺脾气虚等;常见的中医治法有清热化痰、培土生金、降逆平喘等;其中治疗COPD的高频中药有半夏、苦杏仁、麻黄、陈皮等;常用药对组合有细辛-半夏、半夏-五味子-甘草等;并挖掘出12首治疗COPD的新方药。结论 中医认为COPD是由外邪、痰、瘀等病理因素相互形成的以咳、痰、喘为主要症状的肺系疾病,其主要的证候有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肺脾气虚等,“扶正祛邪”是其治疗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应采用祛痰化瘀,补益肺脾或肺肾的中医治法治疗COPD。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 4软件,挖掘现代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检索1987年7月—2019年2月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对文献中涉及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处方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建立规范化数据库。运用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运用数据挖掘模块功能对中药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77首,涉及药物111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菟丝子、桑寄生、续断、白术、当归等,性味以甘、苦、平、温为主,归经以归肝经、脾经、肾经为主,核心处方为寿胎丸合八珍汤基础上加减。结论中医药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多用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安胎之药,同时兼用活血化瘀、滋阴清热、凉血止血,虚实兼顾,以安胎元。  相似文献   

16.
临床肺癌的气阴(精)两虚、脾虚痰湿证较常见。例举益气养阴法和健脾化湿法治疗6例重症肺癌的典型病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介绍临床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是补土派创始人,对脾胃学说独有发挥,影响深远.东垣认为多种致病因子导致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是脾胃病发生的常见病理,在此基础上还容易产生湿热和影响气机升降,使肾和膀胱受邪,导致小便不利.在<脾胃论>中提出"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  相似文献   

18.
邓文雯  林国彬  王曙辉 《新中医》2022,54(16):217-220
正文:林国彬副教授重视天人相应理念,秉承岭南医学特点,擅于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运用经方、时方纯中医调治儿科杂病。现介绍林国彬副教授运用运气方及经方古方治疗小儿反复发热医案1 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临证指南医案》淋证辨治5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丽萍  罗鸿宇 《河北中医》2007,29(8):744-744
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学家,以温病著称于世,其治疗内、外、妇科杂证之功力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足可见证。其辨证析病,圆机活变,选方用药,切中病机,精专而效如桴鼓。其对淋证辨治亦有独到之处。我们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书中诸方药,疗效显著。现重温并总结叶天士淋证辨治5法如下。1分利法主治淋证湿热下注(即热淋证)者。证见:小便淋沥涩痛,尿道灼热,少腹拘急,或见口干口苦,或见寒热,苔黄腻,脉濡数等。方用:萆、淡竹叶、瞿麦、赤茯苓、木通、蓄。如溺痛偏甚者,去瞿麦、蓄,加茵陈、海金沙。分利之后,湿热大减,溺痛减轻,如见伤阴,则改养阴通腑之法,方药选用生地黄、阿胶、猪苓、泽泻、栀子、牡丹皮以善后。2养阴澄源法主治素体阴虚兼湿热下注者,或淋证屡作,久用分利清热药见有伤阴者。证见:溺痛不甚,仅见小便短赤、频急、灼热感,或见腰膝酸软,口干,寐差多梦,遗精,舌淡红,脉细数,甚则见盗汗,午后潮热等。方用:六味地黄丸去山茱萸以养阴而治其本,加用车前子、牛膝、黄柏、萆清利下焦之热而澄其源。如伴遗精频作,茎中或阴道痛痒,下腹坚满者,又当辨为足太阴经病,缘由下焦先蕴湿热,热阻气郁,撑满于膀胱所致,治用养阴通腑...  相似文献   

20.
纪淑萍  辜洁敏  陈超 《陕西中医》2022,(12):1805-1808
目的:通过关联规则探究中医药治疗瘿病用药规律,归纳提炼有效的新方剂。方法:将《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有方剂导入,以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检索治疗瘿病的所有中医方剂,统计分析方剂中的高频药物,分析药物关联程度,筛选新方组合。结果:在治疗瘿病的151首方剂中共应用药物327种,药物频次为1142次,药物频次≥15次的共15味,并挖掘新方2首。结论: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能够挖掘治疗瘿病的新方剂,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