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痹证的条文进行系统梳理,探求经方治疗痹证的思路。方法选择《伤寒论》中论及"风湿"一词及《金匮要略》"湿病""历节""血痹"篇,附带方剂的条文,逐条分析症状病位偏性,归类方剂,结合临床规范痹证诊疗思路。结果仲景对痹证的辨证主要包括表寒证、表虚证、表实证和复合证,表热证需从其他篇章补入。结论经方对痹证的辨治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对后世痹证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附子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铮 《北京中医》1998,17(5):52-53
附子临床又称为淡附片、炮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振奋心阳、散寒通痹、温中止痛、助阳解表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本草纲目》说附子:“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  相似文献   

3.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附子的运用,其范围很为广泛,诸如胸瘫,寒疝、肠痈,蛲虫等病均用之,在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黄土汤,九痛丸等诸多方中均用到附子。应用范围 1.四阳救逆:“对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神疲,下利清谷,腹中冷痛,或误汗、大汗所致的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呼吸微弱,手足厥冷等症,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提出用“四  相似文献   

4.
袁勇  戴永江 《中医药导报》2012,18(4):103-104
当归四逆汤源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中厥阴病篇,相关原文见于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和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和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中痞满的论述,指出:(1)病名上,《伤寒杂病论》称为"痞"或"心下痞",继承了《内经》的称谓,并沿袭至今;(2)病位上,《内经》痞满从太阴脾土论述,《伤寒杂病论》痞满主要在心下胃脘部;(3)病因病机上,《伤寒杂病论》痞满在《内经》"寒""湿"及"土运不及"基础上发展了痞满的热证、寒热错杂证等;(4)治则治法上,仲景因证立法、因法制方,使痞满理、法、方、药俱备,弥补了《内经》证治的缺失。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仲景对《内经》痞满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6.
衄血、吐血、便血是临床常见症状,皆为血脉所伤之病。整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出血证相关条文,其证可见表郁伤络、实热迫血、虚不摄血、上热下厥、热毒壅肺等证候,治有温凉补泻、发表解郁、舒泄肝胆、解毒祛瘀等治法。临证中应把握其证治原则,加以灵活运用,均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康平本伤寒论》以探求《伤寒论》的成书史。方法:以《康平本伤寒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书的异同,对《伤寒论》的成书史进行剖析。结果:所谓的《伤寒论·序》中的"经""胎""胪"三字实即《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和《小儿颅囟经》三书;《伤寒卒病论》序言为王叔和集各家之言而成,序言中所记载伤寒疫情可能发生在王叔和家族而非张仲景家族;《康平本伤寒论》序言中为《伤寒卒病论》比较合理;现今人们所理解的《伤寒杂病论》与之最为接近的书当是《金匮玉函要略方》。结论:《伤寒论》的成书史隐现跌宕,学者不能抱守一说,当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8.
以《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的条文为依据,通过两书中化瘀法的应用比较,探讨《温病条辨》对《伤寒杂病论》化瘀法的发展与创新,对化瘀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鹏  张玉芳 《光明中医》2014,(10):2042-2043
为了解决目前对于《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条文的争议,通过比较《伤寒杂病论》宋本和白云阁本以及相关注家对于四逆散相关条文的论述和解释,探讨四逆散的加减变化,发现白云阁本为我们提供了对四逆散的全新而正确的认识,纠正了宋本在这方面的明显错误。白云阁本必将对临床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主治肝寒血虚证,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寒,或手足疼痛,或手足麻木,或痛经、闭经等。笔者临床加减应用此方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7,16(4):9-12
当归四逆汤是《伤寒杂病论》中重要的治病用方,思考方药作用及所治病证、方药配伍及用量即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探索方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证辨病,并解读案例,以此学用当归四逆汤才能更好地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中木防己汤的基本脉证、主治证机及方药配伍等存在诸多争议。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相关文献,认为其条文中所论的病位"膈间"位于三焦膈膜之间,涉及的脏腑有心、肺、胃;"面色黧黑"是水饮之色并不是瘀血所致;而"虚者""实者"当指脉象的虚实。本方的主治证机为饮停津伤、虚热内扰证,治以通阳散饮、清热利水,方中所用大量石膏是取其性味辛寒,以散饮清热,木防己汤对于临床中虚实寒热错杂的水饮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覆被""用粥""药后观察""禁忌"等方面系统的整理了《伤寒杂病论》中体现辨证施护思想的条文,旨在探讨张仲景的调护方法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原则和意义,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探究辩证施护思想在当今医疗环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实现高标准临床疗效的必要性,以期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祖国古医籍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条文均论述了炎症性肠病相关症状的病机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医师广泛运用伤寒金匮方来治疗各种肠病,多取得不错疗效。本文从《伤寒杂病论》汤方证出发,分析总结炎症性肠病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阴阳易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论其病机多以阴阳两虚为要。笔者认为阴阳易证之病机为肾厥,即肾脏之阴阳厥逆而不用,治以调和肾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腹痛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腹痛的条文,对"腹痛"相关词汇,治疗腹痛的方药,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涉及腹痛条文共48条,其中方剂26首,共37种药物。药物性味以辛、甘、苦、温居多,主要归脾经和胃经,重视芍药、甘草的应用。结论:《伤寒杂病论》治疗腹痛多以脾胃为中心,主要选择辛、甘、苦、温味药,侧重芍药、甘草的运用,以恢复中焦之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并兼顾心、肺、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2,2(4):29-30
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中诸多药物的应用遵于《神农本草经》,二者一脉相承。茯苓在经方中的应用体现在"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等方面。其病机体现在一是"水饮内停,阻滞气机"。水气四布,无处不在,或上犯胸阳使胸胁逆满,或痰气搏结于咽引发梅核气,或寒水上冲发为奔豚悸动,或痹阻心肺发为胸痹,或停于三焦,使津液不布,发为口渴和小便不利,或水郁气结引起发热;二是"虚邪内扰、心神不宁"。茯苓可健脾利水,宁心定悸,正切"水饮内停"或"心神不宁"之病机。《伤寒杂病论》中茯苓的应用深得《本经》要领。遵《本经》对茯苓在经方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丸剂相关条文的整理分析,归纳《伤寒杂病论》中丸剂的使用规律和经验,发现其对丸剂的应用描述详实,赋形剂和毒性药物处理别有新意,剂量因人因时制宜,作用广泛,分析仲景丸剂运用可以为后世丸剂的发展提供不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