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耳源性周围性眩晕,是因体位改变而诱发的剧烈的短暂的运动性幻觉,可通过躺下、坐起、翻身等头部或身体姿势改变而诱发。该病多由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随头部位置改变在半规管中移动,刺激前庭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因此对该病进行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近几年开展耳石手法复位,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39,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李氏复位法、管石复位法和嵴顶耳石解脱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89例随机分为3组:A组63例采用李氏复位法治疗,B组63例采用Epley法治疗,C组63例采用Semont法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3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复发情况。结果 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均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李氏复位法、管石复位法和嵴顶耳石解脱法均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嵴顶耳石解脱法的治疗效果最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眩晕的25%.其特点为眩晕发作持续短暂,通常数秒至l 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BPPV的年发病率为64/100 000,男女比例为1∶2,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本病容易被误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作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首次手法复位治疗结束1周后、3个月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各阶段患者复发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首次治疗结束1周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治疗3个月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6.59%;首次治疗1周后复发率为2.27%,治疗3个月后复发率为6.82%。复发患者予以再次手法复位3个月后,并未出现复发现象。结论:手法复位疗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pley手法复位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行Epley手法复位,同时结合家庭自我训练,然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经1次复位,18例症状完全消失,好转7例,无效2例;好转或者无效的患者进行家庭自我训练,6个月时随访,治愈23例,好转2例,无效2例。结论 Epley手法复位结合自我训练可以有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我院对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通心络胶囊及倍他司汀,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8.3±5.7岁,病程1d~5年,平均病程3.2±  相似文献   

8.
刘艳贞  朱帅  李萍 《新中医》2022,54(23):69-73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6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3 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叶酸、维生素B12、25-羟维生素D[25(OH)D]、雌二醇(E2)、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 水平,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 评价2 组临床症状,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 评价2 组平衡能力,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 评价2 组生活质量,并比较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 组E2、叶酸、维生素B12、25(OH)D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E2、叶酸、维生素B12、25 (OH) D 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TC、LDL-C、HDL-C、TG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TC、LDL-C、TG 水平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且研究组TC、LDL-C、TG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BBS、VSI、DH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BBS 评分升高(P<0.05),VSI、DHI 评分降低(P<0.05),且研究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SI、DH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8.11%,高于对照组84.91%(P<0.05)。结论:与单纯手法复位相比,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提升患者E2、叶酸、维生素B12、25(OH) D水平,调节血脂,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质量,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茯苓饮加减干预手法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痰浊内蕴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应用手法复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与分析。方法将经手法复位后仍遗留残余头晕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茯苓饮加减汤剂煎服,对照组予自然恢复,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4 d的干预治疗,2组经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测评,治疗组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 0.05);对2组的中医症状、证候评分与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联合中医经方茯苓饮加减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治方法。方法对52例BPPV患者施行Dixt-Hallpike试验及仰卧侧头位试验,按BPPV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和Lempert翻滚法进行治疗。结果 52例BPPV中有35例属于后半规管性BPPV(PC-BPPV),12例为水平半规管性BPPV(HC-BPPV),5例为混合型。经1次复位治疗后3,1例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60%,8例经2次治疗有效,9例经3~7次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2%。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非常有效,能有效地缩短病程;其治疗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针灸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96例,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予针灸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予单纯运用手法复位治疗,1次/d,10d为1疗程。治疗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阎登富 《陕西中医》2022,(11):1576-1579
目的:探究逍遥散加减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遗留头昏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BPPV经手法复位后遗留头昏的126例患者,将采用前庭康复训练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63),采用逍遥散加减配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纳入试验组(n=63),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症候积分以及头昏严重程度。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头晕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DHI评分下降,中度及重度头昏率降低,试验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中度及重度头昏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均P<0.05),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BPPV经手法复位后遗留头昏的患者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头昏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郝大慰 《河南中医》2014,(9):1781-178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后第2天和第10天,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并随访观察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第2天和第10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0%、95.0%和80.0%、9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5.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85.0%(17/2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3,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中医药治疗BPPV,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临床复发率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例临床治疗中联合施予康复练习疗法+手法复位疗法的可靠性。方法选取70例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而于2012年1月—2016年5月进入该院的患者,依据治疗疗法的差异分组:甲组34例施予手法复位疗法,乙组36例联合施予康复练习疗法,并统计疗效与复发情况。结果甲组34例有效率79.41%,乙组36例是97.22%(P0.05)。结论临床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例展开治疗时,联合施予康复练习疗法+手法复位疗法更为可靠,推荐选用。  相似文献   

15.
舒竞铖  尹时华  刘渊  何美荣 《世界中医药》2015,10(4):598-600,605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在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英文)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查找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BPPV的临床研究,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严格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6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总病例数为490例。Meta分析显示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法复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R[95%CI]为1.12[1.05,1.19])。结论:但仅以本篇Meta分析为基础,对于手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否有必要加用中药治疗目前尚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尚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手法复位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在手法复位后部分患者出现残留症状。目前对于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研究尚少,这种残留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头晕目昏、短暂的走路不稳等,与泽泻汤证之冒眩十分切合。基于方证相应的思想,经方泽泻汤可作为治疗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常用方,并且针对不同患者的合并症状临证叠合小半夏汤、小柴胡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使用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用耳石复位手法治疗,研究组加用超激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0.00%、对照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超激光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方法]对40例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复位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有效减轻眩晕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结论]综合护理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减轻患者眩晕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预防和控制疾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181-2182
目的:观察对比评价手法复位结合针刺和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治疗周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总有效率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周期(5.21±2.98)天,对照组治疗周期(7.97±3.1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结合针刺治疗BPPV安全有效,并能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耳穴压丸护理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7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诊治的60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穴压丸护理,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焦虑抑郁量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与HDRS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压丸护理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有确切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头晕症状,缓解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