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清脑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各30例;西药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中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补阳还五汤及清脑方;针药结合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3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及NIHSS积分、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NIHSS积分、Barthel积分、血液流变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结合组在中医证候疗效及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与中药组疗效相当(P0.05);针药结合组在NIHSS积分方面优于西药组与中药组(P0.05);针药结合组在改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及中药组(P0.05);在改善红细胞聚集方面3组疗效相当(P0.05);3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和清脑方能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流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刺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腹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免疫细胞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及针药组,每组各20例。西药组予西医基础治疗;中药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免煎颗粒(黄芪30 g,三七3 g,金银花15 g),每日早晚口服;针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每日针刺内关、足三里(双侧),气海、血海(双侧),曲泽(双侧)、膻中治疗;疗程均为28 d。结果各组间CD19间差异显著,其中中药组与针药组的CD19水平均高于西药组(P 0.05),中药组与针药组水平相近(P 0.05)。结论针药结合可以调节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免疫功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肾气虚证小卵泡排卵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肾气虚证小卵泡排卵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补肾调周系列方联合针刺治疗组)40例,西药组(氯米芬组)40例,中药组(补肾调周中药组)40例,对照观察3组患者治疗小卵泡排卵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10.60±1.71)分,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3.07±2.52)分,有明显差异(P0.01),且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针药组与中药组优势卵泡发育情况比较,P0.05,针药组优于中药组。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可明显改善小卵泡排卵患者的肾气虚证候,可促进卵泡发育,疗效佳、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清肝泻火立法的针药结合疗法防治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9例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每组53例。中药组予清肝化瘀方治疗,针药结合1组予清肝化瘀方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针药结合2组予清肝化瘀方结合清肝泻火针刺治疗,各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偏头痛症状(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试验过程中,中药组脱落4例,针药结合1组脱落7例,针药结合2组脱落6例,最终完成试验者142例,其中中药组49例、针药结合1组46例、针药结合2组47例。(2)中药组、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7.41%、76.09%、95.74%,组间临床疗效比较,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优于中药组(P0.05),针药结合2组优于针药结合1组(P0.05)。(3)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随访4周时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偏头痛症状总积分及各分项(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4)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偏头痛症状总积分、头痛程度积分差值大于中药组(P0.05),且针药结合2组头痛程度积分差值大于针药结合1组(P0.05);治疗8周后、随访4周时组间比较,针药结合1组、针药结合2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积分及偏头痛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大于中药组(P0.05),且针药结合2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积分及偏头痛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大于针药结合1组(P0.05)。结论以清肝泻火立法的针药结合疗法防治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满意,能有效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减轻头痛程度,并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及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口服,每晚睡前服用1次,每次5 mg,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采用调气化痰定眩法针刺,穴取中脘、丰隆、支沟、四神聪等,留针30 min, 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 DARS)评分,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检测大脑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血流速度变化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西药组为73.33%(22/3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DARS评分、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针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针药组治疗后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西医对症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予针刺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方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CSS评分均下降、BI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对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460-1462
目的:比较和分析单纯西药与中西药联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20 mg/次,2次/d;莫沙必利分散片,5 mg/次,3次/d。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针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复发率、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西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为(44.1±7.9)分,与中西医结合组(43.9±8.1)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1.3±4.7)分,中西医结合组则为(5.2±3.6)分;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此外,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5.00%(51/60)、10.00%(6/60),与中西医结合组95.00%(57/60)、1.67%(1/6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且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没有出现明显性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且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表现正常。结论:相比单纯西药来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对比分析针药法干预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针药组,各30例。各组均按照指南采取西医预防治疗,针刺组于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针药组于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结合补阳还五汤,连续治疗4周后,对比3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颈动脉IMT值、中医证候积分的前后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TIA的发生情况和治疗结束半年后随访的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结果:比较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颈动脉IMT值及治疗疗效,3组均有改善,且针药组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半年后随访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针药组发生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干预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万雪原  刘桂鸾  王淑芳 《河北中医》2006,28(11):838-840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各34例.2组均予相同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血府逐瘀汤,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片.观察2组症状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心电图ST段下移、T波倒置、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为61.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80±0.40)次/日,持续时间为(11.8±2.40)min,心电图ST段下移为(0.14±0.08)mV,T波倒置为(0.20±0.09)mV,与对照组治疗后(3.21±0.68) 次/日、(15.8±3.60) min、(0.15±0.07) mV、(0.25±0.08) mV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胸痛、气短、心悸证候积分分别为(1.35±0.97)、(1.28±0.30)、(1.10±0.40)分,与对照组治疗后(2.13±0.47)、(1.45±0.52)、(0.44±0.52)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能有效缓解心绞痛发作,并有效改善血瘀证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化浊解毒降逆方结合针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与西药奥美拉唑以及单纯服用中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脱落病例4例,最后针药组29例、西药组29例、中药组28例纳入统计。针药组口服化浊解毒降逆中药方并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肝俞、胆俞、太冲,中药每日1剂,针刺每日1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 mg,每日2次;中药组单纯口服化浊解毒降逆方。3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胃镜下食管黏膜的变化,并评定临床证候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8周后3组RDQ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4周后针药组RDQ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后针药组RDQ积分低于西药组与中药组(均P0.05);随访6个月,针药组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8周后针药组证候总有效率及胃镜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组与中药组(均P0.05)。结论:化浊解毒降逆方结合针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可改善症状,保护胃黏膜,减少复发率,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和西药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12.
江琪 《光明中医》2022,(14):2472-2474
目的 研究气虚血瘀型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所诊疗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7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组(针药结合治疗组)、针刺单独治疗组,各35例。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BI评分、FMA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针药结合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针刺单独治疗组(P<0.05),BI评分、FMA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针刺单独治疗组(P<0.05)。针药结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单独治疗组(P<0.05)。针药结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针刺单独治疗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针药结合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针刺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 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针刺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讨论穴位埋线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10例为例实施研究,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将其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两组各有55例,给予针刺组普通针刺治疗,给予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观察分析两组各自的治疗价值。[结果]经治疗发现,埋线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 18%,针刺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 27%,埋线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P 0. 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差异(P0. 05),治疗后,埋线组中医证候积分为(4. 5±1. 7)分,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为(7. 7±2. 4)分,埋线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针刺组(P 0. 05);经观察记录发现,埋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 63%,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36%,埋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针刺组(P 0. 05)。[结论]穴位埋线;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4.
徐立伟  刘玉兰  暴宏伶  宋春侠  时菁静  王月 《河北中医》2022,(11):1813-1816+1848
目的 观察祛风清热解毒方联合针刺治疗热毒壅盛型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热毒壅盛型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西药组3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针刺组33例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针药组35例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风清热解毒方治疗。3组均治疗30 d。比较3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耳鸣残疾量表(TH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针药组总有效率91.4%(32/35),针刺组总有效率84.8%(28/33),西药组总有效率73.3%(22/30),针药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西药组(P<0.05)。3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针药组治疗后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西药组(P<0.05)。3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治疗后均低于针刺组、西药组(P<0.05)。3组治疗后TH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治疗后均低于针刺组、西药组(P<...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5例,针灸组予以针刺治疗,中药组予以深圳市中医院院内制剂祛斑养阴颗粒治疗,针药组予以针刺和中药并用治疗,西药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总体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干燥综合征患者报告指数(ESSPRI)、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唾液流率、Schirmer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2.0%,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6.0%,针灸组总有效率为68.0%,西药组总有效率56.0%,针药组优于针灸组、中药组、西药组(P0.05)。针药组在ESSPR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唾液流率、IgG、ESR、CRP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中药并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益气活血利水方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50例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益气活血利水方,每日1剂;对照组予盐酸曲美他嗪片,每次10 mg,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心功能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延长(P 0. 05),其中治疗组(339. 40±52. 68) m、对照组(294. 04±56. 81) 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气虚症状积分(气短、乏力、气喘)改善明显(P 0. 05);在血瘀症状(心悸、胸闷、脉络瘀血)和水停症状(面肢浮肿、腹胀)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为(9. 44±4. 81)分、对照组为(12. 96±5. 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方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患者的心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延长6分钟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杞菊加味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前提下(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加服杞菊加味丸1次9 g,一日2次,口服1年。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分值变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变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北京版分值变化情况。结果:服用杞菊加味丸后,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为11.7±1.8分,治疗前为19.3±2.0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在治疗后为9.1±1.4分,治疗前为13.4±1.4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得分在治疗后为8.1±1.5分,治疗前为12.4±1.7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北京版检查量表得分:用药3月后为26.1±1.6分,治疗前为25.4±1.8分。各项评价指标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杞菊加味丸治疗眩晕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为治疗组,单纯针刺治疗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简称VAS)。结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2组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VAS评分法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远期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铍针加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100例血瘀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中脱落3例。治疗组48例以铍针加身痛逐瘀汤,对照组49例以针灸加身痛逐瘀汤,治疗1个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功能、JOA疗效评分、VAS疗效评分。结果:(1)治疗组:治疗前JOA评分为(9.2±3.5)分,治疗1月后JOA评分为(25.3±2.3)分;对照组:治疗前JOA评分为(9.3±3.2),治疗1月后JOA评分为(21.2±1.8)分。(2)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为(6.72±0.96)分,治疗1月后VAS评分为(2.37±0.43)分;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为(6.83±0.98),治疗1月后VAS评分为(3.15±0.38)分。(3)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率为18.8%,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愈率为8.2%,总有效率为83.7%。(4)各项比较后,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铍针加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有效,且较针灸加身痛逐瘀汤缓解腰部、臀部疼痛、改善功能、腰部活动度更为有效,患者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通络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益肾健骨片+钙尔奇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补肾健脾汤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骨密度、疼痛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 92%)较对照组(79. 5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骨密度、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骨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0. 79±0. 25) g/cm2]较对照组[(0. 70±0. 18) g/cm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2. 19±0. 26)分、(4. 67±0. 95)分]较对照组[(3. 24±0. 31)分、(8. 23±1. 12)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补肾健脾通络汤治疗骨质疏松症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提升骨密度,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