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因极高致残和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在治疗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成功,但完全治愈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对该类疾病的防治研究急待挖掘出新的突破口.中医学对心肠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认识较早,明确提出了“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经典理论,此传统理论为临床从心肠相关思维论治ASCVD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与小肠表里相依,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近年来亦有学者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心脏之间的双向信号传递提出了“肠心轴”学说。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角度出发,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除涉及肝脾肾等脏之外,还与心主一身之阳、心主血脉功能失司密切相关,心阳不足,寒移肠腑,瘀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机,提出温阳散瘀之治疗大法,以温通阳气固其本,审证查因,灵活选用通络、解郁、化痰诸法以祛瘀,虚瘀并治,攻补兼施,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经络腧穴神经科学角度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科学实验资料证明的“理论”。中医学的“心”,既指循环的心,也指“神明”的心(脑),而从现代解剖学来看,心、脑、小肠是三个截然不同的系统。本文从经络、腧穴、神经科学等方面,对“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作了阐述。认为脑与小肠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脑内许多神经递质在小肠内能找到,肠道内许多神经丛和脑一样,有一种血脑屏障。由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促使心排出量增高。上述论述,为研究“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以肠道微生态作为中医药治疗CVD靶点的3个方面,望能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指导研究CVD与肠道微生态上的现实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CV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突出地体现在藏象学说中。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肝脾肺肾五脏处于中心位置,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构成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关系: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心包和三焦。互为表里关系的一脏一腑,结构上有经脉相互络属,经气相通;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这一理论应该说大部分是符合生命现象和事实的。如脾、胃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直接影响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肾与膀胱共同参与尿液的生成、贮存及排泄;肺气的肃降与大肠的传导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这些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对脏腑关系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现代实验研究也从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科学证明。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是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社会问题,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本文通过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分析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密切联系,以期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红玲 《国医论坛》2012,27(3):17-18
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泻热通腑、涤痰通腑、润下通腑和益气通腑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李艳  项丽玲  郭晖  苗明三 《中草药》2019,50(6):1493-1498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其理论内容及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并对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典医籍、现代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解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出肺与大肠相关性研究结果存在局限,肠病治肺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小鼠流感性肺炎模型,明确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肠道病理损伤,并探讨了其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研究中的应用。方法: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病毒组给予50μL、50LD50病毒液滴鼻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感染后第3、5、6天分别取材,HE染色检测肺脏、大肠、小肠、心脏、肝脏、肾脏组织病理结果,血生化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结果:流感病毒感染后,病毒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病变外,随时间延长肺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加重;小肠黏膜腺体排列紊乱,绒毛粗大、部分脱落,黏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大肠黏膜固有层、肌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结构消失、脱落;而心脏、肝脏、肾脏无明显病理改变;病毒组小鼠血清AST、ALT、BUN较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中存在小肠、大肠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是研究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相关临床治法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食管之腑的概念,讨论了食管与肺在位置、生理、病理及证治诸方面的相关性,认为在表里关系上,肺与食管相匹配较传统的肺合大肠理论更具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状态下肺与空肠、回肠、结肠组织上的VIP、P物质、CCK表达差异,探讨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及它们之间的基础物质。方法:2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氧组,每组10只。低氧组大鼠给予每天8h低氧刺激,7天后取材。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两组大鼠肺、空肠、回肠、结肠组织的VIP、CCK及P物质的含量。结果:正常组大鼠的肺VIP、P物质及CCK与空肠组织VIP、P物质及CCK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回肠、结肠没有明显差异(P0.05);低氧组大鼠的肺VIP、P物质及CCK与空肠相比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与回肠、结肠组织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正常组大鼠肺与回肠、结肠没有差异,低氧组大鼠肺与回肠、结肠也没有差异。肺与大肠具有相表里关系。VIP、P物质及CCK是肺肠之间功能联系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媚瑜  熊旭东 《光明中医》2016,(11):1635-16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的疾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理论基础,将通腑法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治疗,疗效明显。作者查阅文献,从理论基础、临床运用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对此理论有一个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心病可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而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若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损,会有碍于心主司神志活动的发挥.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联系紧密,这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吻合.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在中医学里属于消渴呆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衡是消渴呆病的始动因子,脾...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肺病"和"肠病"模型大鼠的肺功能、胃肠功能和肺肠组织形态的同步动态变化,探讨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传变的特点。方法:建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两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动物模型,分别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同步观察各组模型大鼠的肺功能、胃肠功能、肺组织和结肠组织形态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肺病"模型和"肠病"模型的肺功能和胃肠功能(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在各时间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P0.01或P0.05)。"肺病"模型和"肠病"模型各时间点的肺组织均不同程度的出现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结肠组织出现灶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肺病"模型在肺部病变加重的同时,肠腑病变同步加重,在模型第50天肠腑组织出现显著病变。"肠病"模型在肠部病变加重的同时,肺脏病变同步加重,在第8天肺脏组织出现显著病变。结论:"肺"与"大肠"之间是否发生传变,主要取决于原病脏腑的病理损伤程度。同时,原病脏腑出现病变的时间越长,则传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诸病源候论》中小肠藏象理论,认为小肠具有运化水液,主司小便,与三焦膀胱共同形成机体津液代谢通道,功能失常则小便涩少,可致痰饮、消渴等;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助心通利水饮,心火可下移小肠,心与小肠主血,与冲任共主妇人经带。  相似文献   

19.
20.
小肠作为六腑之一,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等功能。小肠与心、脾、胃、肺、肝、肾和膀胱以及大肠等脏腑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其病变亦相互转化。从小肠与心、小肠与脾胃,小肠与肺,小肠与肝,小肠与肾及膀胱,小肠与大肠等方面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变来探讨小肠与其他脏腑之间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期进一步完善小肠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