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和体育运动在人类活动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严重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膝关节内侧结构损伤是膝关节常见损伤,作用于负重膝关节外侧面的外翻和外旋力是使膝关节内侧结构受损的主要致病因素,当外翻和外旋力同时作用于膝关节时,可导致膝关节内侧结构和前、后交叉韧带的复合损伤,据统计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约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46.2%,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常合并膝关节其他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有保持关节稳定和调节关节活动的功能 ,损伤后如不能及时、正确地治疗易造成关节不稳影响关节功能。自 1991年以来 ,作者采用手术和石膏固定的方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37例 ,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7例 ,男 2 0例 ,女 17例。年龄 2 1~ 5 0岁 ,平均 2 8岁。完全断裂 17例 ,不全损伤 2 0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 3例 ,前交叉韧带损伤 1例。手术治疗 17例 ,石膏固定2 0例。1.2 症状体征 本组病例全部有外伤史。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疼痛 ,以膝内侧为重 ,患肢活动… 相似文献
3.
4.
5.
6.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为伤科常见病,轻者经药物内服、外敷、封闭、理疗或按摩治疗可痊愈,重者出现局部纤维组织粘连瘢痕或内髁增生等,用上述诸法疗效多不佳。笔者近年来用12号注射针头改制成既能用于注射,又具有切割功能的注射针刀治疗本病36例,收到显著疗效,现...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疾病,多有明显的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参与运动的人很多,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青壮年居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进行研究,揭示其发病机制、及时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途径,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9.
10.
作者采用手法整复外固定配合中药内服外治的方法 ,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合并半月板损伤 2 4 8例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 8例 ,男 182例 ,女 6 6例。年龄最小18岁 ,最大 5 6岁 ,平均 38岁。左膝 96例 ,右膝 15 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最短 2时 ,最长 1周。负重滑倒扭伤 15 6例 ,外侧膝部压伤 2 6例 ,徒手滑倒扭伤 6 6例。临床表现为膝部肿胀疼痛 ,功能受限 ,呈半屈曲位 ,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压痛 2 4 8例 ,膝内侧皮下瘀斑 16 4例。受伤时有弹响声 2 2 6例 ,出现轻度膝关节交锁现象者 2 2例。1.2 …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在膝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2 月至2020 年 2 月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收治的 ACL 损伤行交叉韧带重建术的 60 例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平衡训练。12 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平衡及功能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睁眼及闭眼状态下的压力中心 X/Y 轴、覆盖90 % 椭圆区域面积和功能表面区域的轨迹长度指数(LF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Lysholm 膝关节功能量表(L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LK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 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平衡训练在 ACL 损伤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可明显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平衡的恢复,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排针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1例采用温排针治疗。对照组129例给予电针常规穴位针刺治疗,辅助口服21金维他、肌苷片及中药煎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排针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扬刺配合滞针抽提运针技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扬刺配合滞针抽提运针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部封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扬刺配合滞针抽提运针技术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对比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和髌腱移植2种不同手术方式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近、远期疗效。方法:在手术后第2、3、12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分别进行评分,对2种术式进行比较,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第2月、第3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腘绳肌腱组为62.14±11.61、72.18±9.91,髌腱组为63.45±6.41、87.59±11.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月2组Lysholm评分髌腱组87.59±11.11,腘绳肌腱组86.37±10.7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髌腱组9.50±2.01cm,腘绳肌腱组2.52±1.09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者均为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要方法,但患者腘绳肌重建术切口小外观美观,而且术后更能减轻患者伤肢痛苦利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腘绳肌重建由于手术创伤小于髌腱重建,且更少破坏骨性结构,更适合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但如果复合内侧副韧带、鹅足腱等损伤出现关节内侧结构不稳,前后交叉同时断裂我们主张采用髌腱重建韧带重建交叉韧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应用横穿钉(Rigidfix)和可吸收界面螺钉(Biocryl)固定腘绳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探讨应用Rigidfix固定系统重建ACL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7年2月,对32例经关节镜检证实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病人随机使用股骨端Rigidfix系统固定或者界面螺钉固定腘绳肌两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2组病人术后无并发症发生,Rigidfix组获随访15~32个月,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85~93分(89.60±3.28)分;界面螺钉组获随访17~29个月,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83~92分(88.80±2.92)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gidfix固定系统在股骨端固定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近期的随访中临床疗效与界面螺钉固定的方法比较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五步正踝法配合正骨散外敷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五步正踝法配合正骨散外敷治疗,对照组给予正骨散外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肿胀消退情况以及Kofoed评分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0%(97/100),对照组为89.00%(89/1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100/100),对照组为96.00%(96/100),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步正踝法配合正骨散外敷可消肿止痛,改善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观察组(2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及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后14天以及治疗后1个月时,疼痛程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时休息痛以及运动痛观察组均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4天、1个月以及3个月时,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里缝伤筋手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并与对照手法[1]对比。结果:228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两组间治疗后疗效比较,试验组优良率86.0%,对照组优良率67.6%,试验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里缝伤筋手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确切,且治疗效果优于对照手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康复与护理。方法:对4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术患者予以术前术后康复治疗与护理,并进行1-2年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症状消失43例,明显改善2例,治愈率95.6%。结论:充分的术前术后康复治疗与护理是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