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经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0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61例和非心力衰竭组13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人口学特征、冠心病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病变血管支数、受累导联数、白细胞计数(WBC)、肌钙蛋白T、术后TIMI血流分级、B型利脑肽(BN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发病至手术时间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肾小球滤过率及目前用药情况〔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β受体阻滞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年龄、血糖高于非心力衰竭组,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术前血压、术后TIMI血流分级、BNP、LVEF及肾小球滤过滤低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二分类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02,95%CI(1.035,1.174)〕、高血压〔OR=4.845,95%CI(1.127,20.835)〕、高血糖〔OR=1.139,95%CI(1.047,1.978)〕、低LVEF〔OR=0.194,95%CI(0.042,0.965)〕、低肾小球滤过率〔OR=0.141,95%CI(0.023,0.301)〕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差〔OR=0.113,95%CI(0.023,0.572)〕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高血压、高血糖、术前肾功能和心功能低下、术后TIMI血流分级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易发生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心律失常患者发病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武汉市普仁医院心内科收治的STEMI并心律失常患者14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STEMI并心律失常患者发病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147例患者发病后30 d死亡51例,病死率为3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Killip分级,梗死部位,心率,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心肌梗死病史,是否溶栓治疗,是否降脂治疗,是否使用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胰岛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离子拮抗剂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是STEMI并心律失常患者发病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113,95%CI(1.022,7.299)〕、Killip分级〔OR=2.349,95%CI(1.118,4.895)〕、梗死部位〔OR=3.456,95%CI(1.024,5.022)〕、心率〔OR=2.253,95%CI(1.229,4.524)〕、HbA_(1c)〔OR=1.824,95%CI(1.116,5.652)〕、降脂治疗〔OR=0.683,95%CI(0.319,0.854)〕、使用ACEI〔OR=0.506,95%CI(0.289,0.784)〕是STEMI并心律失常患者发病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Killip分级、梗死部位、心率、HbA_(1c)、降脂治疗、使用ACEI是STEMI并心律失常患者发病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ICU收治的ARDS患者69例,采用自制表格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史、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情况、肌酐、p H值、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9例患者病死率为59.4%,ICU住院时间为(14.02±4.92)d。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41)和存活组(n=28)。两组患者性别、肌酐水平及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既往史阳性率、APACHEⅡ评分、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MODS发生率、氧合指数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OR=1.928,95%CI(1.019,3.104)〕、有既往史〔OR=2.831,95%CI(1.943,5.021)〕、APACHEⅡ评分较高〔OR=1.103,95%CI(1.022,1.769)〕、合并MODS〔OR=3.002,95%CI(2.104,4.382)〕及机械通气时间较长〔OR=1.842,95%CI(1.635,5.291)〕是ICU 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中年龄较大、有既往史、APACHEⅡ评分较高、合并MODS及机械通气时间较长的ARDS患者预后多不良,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2014年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80岁),患者入院后即刻采集性别、年龄、既往史、症状及体征等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详细记录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烟酒史及既往卒中史。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占69.5%)和肢体无力(占68.3%),主要临床体征为肢体瘫痪(占54.9%)、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占46.3%)、共济失调(占43.9%)、中枢性面瘫(占40.2%)。发病后3个月患者预后良好56例(68.3%),预后不良26例(3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低〔OR=2.648,95%CI(1.552,4.463)〕、发病至就诊时间长〔OR=1.784,95%CI(1.142,2.864)〕、既往有卒中史〔OR=4.402,95%CI(1.165,16.45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624,95%CI(2.360,5.714)〕、高血压〔OR=2.991,95%CI(1.886,4.705)〕、糖尿病〔OR=5.903,95%CI(3.884,9.025)〕、低密度脂蛋白偏高〔OR=3.052,95%CI(1.663,7.152)〕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高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头晕/眩晕、肢体无力、肢体瘫痪、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共济失调和中枢性面瘫,且入院时NIHSS评分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既往有卒中史及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患者多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因AMI入院、LVEF 50%、Killip分级Ⅰ级或Ⅱ级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36例患者,其中院内死亡组有45例患者(6. 1%),对照组有691例(93. 9%)。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脑血管病史、既往AMI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方式、梗死部位、血运重建、心电图QRS波宽度、B型利钠肽、心肌酶和肾功能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比值比(OR)=2. 521]、既往AMI病史(OR=2. 741)、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OR=1. 687)、下级医院转诊(OR=2. 372)、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OR=3. 231)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2. 077)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男性(OR=0. 512)和血运重建治疗(OR=0. 237)是院内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高龄、既往AMI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下级医院转诊、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是LVEF正常的A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男性和血运重建治疗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前白蛋白、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6月于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1例AMI患者资料,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38~78岁,平均(56.14±5.76)岁。按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0例)与未发生组(51例)。入院后检测前白蛋白、BNP、c Tn T、CK-MB水平。收集患者住院的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BNP、c Tn T、CK-MB显著升高,糖尿病比例增加,心功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80,95%CI:1.186~6.058)、糖尿病(OR=2.372,95%CI:1.161~4.822)、心功能分级(OR=3.364,95%CI:1.233~9.172)、BNP(OR=1.980,95%CI:1.125~3.483)、c Tn T(OR=1.532,95%CI:1.077~2.352)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BNP、c Tn T、CK-MB为AM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而前白蛋白与预后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呼吸科就诊的AECOPD患者68例,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并记录其年龄、性别、吸烟史、文化程度、病程及感染、胸腔积液、咳脓痰及呼吸困难情况。结果 68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39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4%。不同年龄、有无吸烟史、不同文化程度及有无感染、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病程及有无咳脓痰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935,95%CI(2.481,3.439)〕、吸烟史〔OR=2.845,95%CI(2.466,3.204)〕、感染〔OR=3.225,95%CI(2.759,3.729)〕、呼吸困难〔OR=3.771,95%CI(3.167,4.376)〕是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0.475,95%CI(0.138,0.823)〕是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AECOPD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年龄、吸烟、感染、呼吸困难是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AECOPD患者不良事件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3—9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80例,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肾功能、造影剂剂量、左室射血分数、合并症情况、急诊PCI治疗情况等,分析C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280例患者中27例患者发生CI-AKI(观察组),253例患者未发生CI-AKI(对照组),CI-AKI发生率为9.6%。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CCR、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造影剂剂量及急诊PCI治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OR=4.6,95%CI(3.1,5.5)〕、年龄60岁〔OR=2.6,95%CI(1.6,3.5)〕、造影剂剂量200 ml〔OR=3.1,95%CI(2.4,4.0)〕、心功能不全〔OR=2.3,95%CI(1.4,3.2)〕、糖尿病〔OR=2.7,95%CI(1.3,3.7)〕、高血压〔OR=1.9,95%CI(1.0,2.8)〕、急诊PCI〔OR=3.9,95%CI(2.5,5.3)〕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I-AKI发生率为9.6%,肾功能不全、年龄60岁、造影剂剂量200 ml、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急诊PCI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玉田县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77例,均行急诊PCI,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分为心力衰竭组57例和无心力衰竭组1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行急诊PCI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心率、脉压、肺部感染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发病至PCI时间长于无心力衰竭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5);两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贫血发生率、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醛固酮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血红蛋白(H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血肌酐(Cr)、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INS)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TIMI血流分级〔OR=0.126,95%CI(0.034,0.683)〕、发病至PCI时间〔OR=0.217,95%CI(0.041,0.970)〕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恶性心律失常〔OR=1.164,95%CI(1.156,1.284)〕、FBG〔OR=1.195,95%CI(1.186,7.036)〕、醛固酮〔OR=1.574,95%CI(1.108,8.356)〕和hs-CRP〔OR=1.152,95%CI(1.264,10.278)〕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早期介入治疗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恶性心律失常、FBG、醛固酮和hs-CRP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及临床病变特征。方法选择后循环梗死患者86例,分为糖代谢异常组56例,糖代谢正常组30例,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影响其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后循环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56例(患病率为65.1%),经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指数(BMI)30 kg/m~2〔OR=1.352,95%CI(1.087~1.569),P=0.005〕、高血压〔OR=1.854,95%CI(1.362~2.258),P=0.004〕、高血脂〔OR=0.774,95%CI(0.612~0.956),P=0.000〕是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后循环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组和糖代谢正常组主要梗死部位位于远段组(37.5%和46.7%),其次是中段组、近段组和混合组。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高脂血症、BMI是影响后循环缺血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而不尽相同。目的探讨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西安脑卒中数据库纳入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和西安市中医医院2015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260例,根据随访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15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10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4~13分及≥14分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率、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率、有卒中病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47,95%CI(1.10,6.18)〕、肺炎〔OR=3.28,95%CI(1.17,9.22)〕、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8.36,95%CI(4.93,72.74)〕及白细胞计数升高〔OR=1.12,95%CI(1.02,1.30)〕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肺炎、入院时NIHSS评分高及白细胞计数升高是西安地区急性脑梗死合并AF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早识别、筛查高危人群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关于血清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CCL18)、Clara细胞蛋白16(CC1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气冷凝液(EBC)中的变化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AECOPD患者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159例,其中急性加重期99例(A组),缓解期60例(B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C组。根据短期预后将99例AECOPD患者分为预后良好亚组24例和预后不良亚组75例。比较A、B、C组受试者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比较预后良好亚组、预后不良亚组患者临床资料,AECOPD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价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对AEPOCD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受试者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高于B、C组,B组受试者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高于C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患者合并症数量≥2个者所占比例,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两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吸烟率、饮酒率、激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意识障碍发生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症数量≥2个〔OR=2.252,95%CI(1.744,3.760)〕,血清CRP〔OR=2.210,95%CI(1.737,3.580)〕、PCT〔OR=2.049,95%CI(1.687,3.325)〕水平及EBC中CCL18〔OR=2.773,95%CI(1.857,4.336)〕、CC16〔OR=2.678,95%CI(1.801,3.985)〕、ICAM-1〔OR=1.923,95%CI(1.589,3.012)〕水平是AECOPD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预测AECOPD患者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6〔95%CI(0.435,0.902)〕、0.820〔95%CI(0.401,0.842)〕、0.705〔95%CI(0.380,0.758)〕,灵敏度分别为89.90%、82.83%、76.77%,特异度分别为78.79%、70.71%、63.64%。结论COPD患者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明显升高,且急性加重期患者高于稳定期患者;EBC中CCL18、CC16、ICAM-1水平是AECOPD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AECOPD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将 70例首次发生下壁心肌梗塞 (下壁 AMI)的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 14例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 LAH)者 ,B组为 56例单纯下壁 AMI者。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 (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 )的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 ( LVEF)、室性心律失常( VA)发生率。结果显示 ,A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 ( 64.3% )明显高于 B组 ( 19.6% ) ,P<0 .0 1;出院前 LVEF[( 4 5.7± 12 .8) % ]明显低于 B组 [( 57.2± 9.6) % ],P<0 .0 1;VA发生率 ( 64.3% )明显高于B组 ( 2 5.0 % ) ,P<0 .0 5。提示下壁 AMI发生 L AH者近期预后不良 ,可能存在冠脉左前降支狭窄及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脑梗死尤其是多发脑梗死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及轻度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升高,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类型有助于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高淳分院收治的TIA患者481例,后因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完整、失访排除51例,最终共纳入430例。根据TIA后90 d内卒中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非卒中组(n=325)和卒中组(n=10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BCD2评分、ABCD3-I评分、梗死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50%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估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有卒中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者所占比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ABCD2评分≥4分、ABCD3-Ⅰ评分≥7分、颈动脉狭窄率≥50%者所占比例,梗死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R=2.132,95%CI(1.354,3.391)〕、ABCD2评分≥4分〔HR=2.365,95%CI(1.608,3.456)〕、ABCD3-Ⅰ评分≥7分〔HR=3.210,95%CI(1.125,3.774)〕、颈动脉狭窄率≥50%〔HR=2.369,95%CI(1.880,3.691)〕、多发脑梗死〔HR=2.441,95%CI(1.620,5.117)〕是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ABCD3-I评分、ABCD2评分联合DWI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95%CI(0.625,0.676)〕、0.724〔95%CI(0.700,0.748)〕、0.765〔95%CI(0.741,0.787)〕;DWI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AUC大于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P<0.01)。结论TIA患者90 d内卒中发生率较高,为24.4%(105/430),而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对比剂肾病(CIN),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识别并干预CIN高危患者对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后CI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PCI的ACS患者482例,根据PCI后CIN发生情况分为CIN组(n=52)和非CIN组(n=430),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分为Q1组(≤39.5 g/L,n=120)、Q2组(39.6~42.7 g/L,n=121)、Q3组(42.8~45.3 g/L,n=120)和Q4组(>45.3 g/L,n=121)。比较非CIN组和CIN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剂用量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比较不同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患者PCI后CIN发生率;ACS患者PCI后CIN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以评价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ACS患者PCI后CIN的预测价值。结果(1)非CIN组和CIN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吸烟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患者AMI发生率、使用利尿剂者所占比例、使用低分子肝素者所占比例及对比剂用量高于非CIN组(P<0.05)。(2)非CIN组和CIN组患者术前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胱抑素C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患者术前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eGFR低于非CIN组,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术后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胱抑素C高于非CIN组(P<0.05)。(3)Q3组患者PCI后CIN发生率低于Q1组,Q4组患者PCI后CIN发生率低于Q1组和Q2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OR=0.765,95%CI(0.700,0.837)〕、血红蛋白〔OR=0.981,95%CI(0.967,0.996)〕、PLR〔OR=1.005,95%CI(1.001,1.010)〕是ACS患者PCI后CI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5)ROC曲线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预测ACS患者PCI后CIN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751,0.826)〕,最佳截断值为40.8 g/L,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70.2%。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ACS患者PCI后CIN的影响因素,且对PCI后CIN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有助于早期识别CIN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2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07例死亡,116例存活.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70岁、糖尿病、陈旧性心梗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未置入IABP、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比例及入院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AMI合并CS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斌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0):693-694
目的 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女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女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98例 ,有梗死前心绞痛者为A组 ( 4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为B组 ( 5 0例 ) ,行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等检查。对心电图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短期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心肌梗死患者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 1个月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 ,P <0 .0 5。结论 梗死前 2 4小时内心绞痛可减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RS积分值、保护心功能、降低短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我院收治的78例经中文版蒙特利尔量表( MoCA)评定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VCI组,67例同期住院的不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VCI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高龄(≥70岁)和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吸烟、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并将脑梗死后VCI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oCA各项评分及总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VCI组患者高龄(≥70岁)、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70岁)〔OR=5.971,95%CI (0.750,0.902)〕、左侧梗死〔OR=4.861,95%CI (1.244,9.779)〕、糖尿病〔OR=3.563,95%CI (1.181,9.336)〕、血管狭窄(>50%)〔OR=3.013,95%CI (1.272,13.481)〕、大面积梗死〔OR=10.063,95%CI (1.416,33.295)〕、脑白质疏松〔OR=3.361,95%CI (1.580,16.339)〕、脑萎缩〔OR=2.794,95%CI (1.518,16.593)〕、酗酒〔OR=2.421,95%CI (2.403,55.444)〕及多次梗死〔OR=4.538,95%CI (1.165,13.550)〕是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 P<0.05)。两组患者语言流.能力、命名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定向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VCI组患者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及计算能力评分及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龄(≥70岁)、左侧梗死、糖尿病、血管狭窄(>5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附壁血栓(LVT)的发生率、预测因素、治疗策略和预后情况.方法 连续入选415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STEMI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LVT患者归为LVT组(36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从非LVT患者中抽取1:2的患者进行配比作为非LVT组(72例).对患...  相似文献   

20.
背景血清尿酸(UA)水平升高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功能下降等而引起血栓形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但血清UA水平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血清UA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98例,根据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58)和研究组(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140);另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将140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轻度56例、中度65例和重度19例。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轻、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536,95%CI(1.227,16.765)〕、糖尿病〔OR=7.243,95%CI(1.283,40.882)〕、LDL-C≥4.00 mmol/L〔OR=3.511,95%CI(1.994,12.407)〕、血清UA水平≥400μmol/L〔OR=3.762,95%CI(1.032,13.717)〕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轻度者,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中度者(P<0.05)。结论血清UA水平≥400μmol/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UA水平随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