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非男性因素不孕的高龄患者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临床结局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中心行IVF/ICSI治疗的非男性因素不孕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 107个周期,包括2 876个IVF周期和231个ICSI周期。根据受精方式不同分为IVF组和ICS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子宫内膜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IVF组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显著高于ICSI组(P<0.05),IVF组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窦卵泡数(AFC)、获卵数均显著低于ICSI组(P<0.05)。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IVF组正常受精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异常受精率显著高于ICSI组(P<0.05),两组患者的完全受精失败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临床妊娠结局情况:两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IVF受精和ICSI受精的临床结局,旨在探讨ICSI是否改善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本院生殖中心152对IVF-ET治疗夫妇,其中常规IVF新鲜移植周期75例,ICSI新鲜移植周期77例。比较两组间的正常受精率、优胚率、可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指标,并对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0%(n=75)与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1%~4%(n=808)行常规IVF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100%畸形精子症IVF组的可用胚胎率显著低于ICSI组(78.91%vs 84.92%,P0.05),正常受精率(60.26%vs 57.87%,P0.05)和种植率(48.00%vs 39.55%,P0.05)稍高于ICS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女方年龄、促性腺激素注射天数、促性腺激素注射总量、体质指数、不育年限、子宫内膜厚度、基础卵泡雌激素值和基础血清雌激素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CSI技术不能改善男方100%畸形精子症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常规体外受精(IVF)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中,男方精子畸形率对受精率、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接受IVF的344对及ICSI的178对夫妇,分为常规IVF组和ICSI组,组内按照男方精子畸形率分为正常形态组(IVF266/ICSI76)和畸精子症组(IVF78/ICSI102)。受精后分别统计IVF及ICSI两组内畸精子症组和正常形态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差别。结果在IVF中,畸精子症组和正常形态组的正常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分别为64.32%/60.09%、33.78%/37.02%、42.03%/54.62%及12.5%/4.23%。两组间受精率无显著性差别,畸精子症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性低于正常形态组,而早期流产率显著高于正常形态组(P〈0.05);ICSI组中,畸精子症组和正常形态组的正常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分别为68.01%/64.59%、32.26%/33.78%、43.75%/52.63%及4.76%/5%。畸精子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较正常组显著性降低(P〈0.05)。将两种受精方式的畸精子症组间比较,IVF的患者早孕流产率显著高于ICSI者(P〈0.05)。结论常规IVF中畸精子症不影响正常受精。对于畸精症子患者,其临床妊娠率均较精子形态正常组低,但是采用ICSI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早孕流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育男性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按照WHO《人类精液及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要求对573例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的精子形态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正常精子形态百分比分为2组(<1 5%:≥1 5%),分别采用体外受精(IVF)或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受精方式,观察精子形态对IVF及ICSI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等的影响.结果采用IVF(327例)受精方式下,两形态组精子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ICSI(246例)受精方式下,两形态组精子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育男性精子形态异常影响IVF治疗结局,但对ICSI治疗结局无影响,对于精子形态异常的患者应采用ICSI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依据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浓度来选择采用IVF或ICSI受精方式,探讨其对IVF-ET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徐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ET治疗周期的畸形精子症患者,共计82个周期。根据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浓度选择不同的受精方式,分为IVF畸形精子症组和ICSI畸形精子症组,其中精子浓度≥5×106/ml患者行常规IVF治疗(IVF畸形精子症组,44个周期),精子浓度5×106/ml的患者行ICSI治疗(ICSI畸形精子症组,38个周期),对照组为同期行IVF/ICSI-ET助孕治疗精子形态正常的患者,共605个周期(其中IVF对照组494个周期,ICSI对照组111个周期)。分别比较IVF组内、ICSI组内和畸形精子症组内在年龄、不孕年限、子宫内膜厚度及妊娠结局(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IVF对照组与IVF畸形精子症组,ICSI对照组与ICSI畸形精子症组分别在年龄、不孕年限和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均差异不显著(P均0.05);IVF对照组的种植率略高于IVF畸形精子症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略低于IVF畸形精子症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CSI畸形精子症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流产率高于ICSI对照组(57.9%vs.48.6%;33.8%vs.29.5%;9.1%vs.1.9%),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CSI畸形精子症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高于IVF畸形精子症组(57.9%vs.52.3%;33.8%vs.27.3%),流产率低于IVF畸形精子症组(9.1%vs.13.0%)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浓度≥5×106/ml时,选择常规IVF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是否可以改善由于受精障碍导致不孕病例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2月由于第1周期的常规体外受精(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0%,而在随后的治疗周期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20个病例(共22个周期,研究组)的ICSI治疗结局。对照组为同期因男方少弱精子进行第1次ICSI治疗的连续100个周期。结果:与前次IVF相比,经ICSI治疗后受精率从5.4%显著提高至76.9%(χ2=264.66,P<0.001),但研究组中低受精患者经ICSI治疗后的受精率6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5%(χ2=5.18,P<0.05)和研究组中完全不受精患者的84.2%(χ2=8.97,P<0.05)。研究组中完全不受精患者的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为57.1%和40.5%,均高于对照组的35.0%和18.9%,但仅胚胎种植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80,P<0.01)。结论:ICSI可以有效地克服受精障碍,提高受精率,并且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液质量及其精子功能、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以及后代情况,探讨其对精液质量、精子功能、辅助生殖妊娠结局以及出生后代的影响。方法 132例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作为实验组,50例正常生育男性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精子质量、精子功能指标以及妊娠结局和出生后代指标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男、女方患者的平均年龄、不育年限、窦卵泡数、女方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精液质量、顶体酶活性、精子-透明质酸结合率小于对照组,DNA碎片、核蛋白组型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IVF治疗者的受精率、着床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SI治疗者,两组患者的受精率、着床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对子代影响指标(诸如早产率、出生体质量、双胎妊娠率、男婴比例、出生缺陷率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VF/ICSI助孕的患者中,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可伴有精子受精能力降低。对于IVF治疗结局不良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ICSI受精可能会改善其助孕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2135例患者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IVF组(n=1 803)和ICSI组(n=332),其中IVF组再分为正常受精(n=1642)与补救受精组(n=161),ICSI组按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n=248)、附睾精子组(n=70)及睾丸精子组(n=14)。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结果:2 135例患者,共6 525枚剩余胚胎,经序贯培养后形成1 884枚囊胚(28.87%),其中优质囊胚974枚(51.70%)。IVF组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囊胚形成率(30.14%)显著高于ICSI组(21.40%,P<0.05)。IVF组优质囊胚率(52.44%)高于ICSI组(45.54%),但无显著差异(P>0.05)。IVF组中正常受精组囊胚形成率(31.04%)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20.38%,P<0.05),正常受精组优质囊胚率(53.28%)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38.54%,P<0.05)。ICSI组睾丸精子的剩余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囊胚的比例(30.23%)显著性高于附睾精子(18.36%)与精液精子(21.76%,P均<0.05),睾丸精子组优质囊胚率(53.85%)也显著高于附睾精子(42.11%)与精液精子组(45.70%,P均<0.05)。结论:IVF组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高于ICSI组,IVF中正常受精组的剩余胚胎发育潜力高于补救受精组,ICSI组中睾丸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9.
精子形态变化对体外受精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ICSI和IVF受精率的统计,比较精子形态中的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畸形精子指数(TZI)和精子畸形指数(SDI)对受精结果的影响。方法:用Krger's严格标准法分别计算每组样本的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TZI和SDI值,与受精率进行比较。结果:①IVF组和ICSI组的受精率,与精子正常形态率、头部畸形率、TZI、SDI均无相关性。②IVF组和ICSI组中SDI>1.6和SDI<1.6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VF组和ICSI组中精子正常形态率≤15%与精子正常形态率>15%的二组间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形态在体外受精时对受精率无影响,不能用精子形态来直接评价体外受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授精方式对周期获卵数仅为1~2个患者的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胚胎移植(ET)168个周期获卵数仅为1~2个的卵巢低反应患者的资料,比较常规IVF组和ICS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等情况。结果ICSI组受精率高于IVF组(分别为83.7%和63.8%,P0.05);IVF组有24.5%周期的卵子全部不受精,高于ICSI组的9.7%(P0.05);而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精液参数不正常时,ICSI组受精率高于IVF组(分别为83.9%和55.6%,P0.05);IVF组有34.8%周期的卵子全部不受精,高于ICSI组的14.3%(P0.05);而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精液参数正常时及35岁、精液参数正常或不正常时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取消移植周期率和临床妊娠率,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鉴于获卵数为1~2个的周期采用ICSI治疗并不能提高其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因此我们不建议全部行ICSI治疗,男方精液参数正常或处于临界状态建议行IVF治疗。  相似文献   

11.
To follow up the outcome of sibling oocytes subjected to both conventional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and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 in the first cycles of severe teratozoospermic patients with normal sperm morphology (NSM)or=6 cell embryos on day 3 and blastocyst formation on days 5 and 6,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a high pregnancy rate cycle in mixed ICSI/IVF embryo transfer (ET) (49.1%).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n couples with only severe teratozoospermia, there was a benefit in subjecting sibling oocytes to both IVF and ICSI in the first cycle because 24 (28.2%) cycles of total fertilization failure were avoided. Furthermore, despite initially significant higher fertilization rates in ICSI than IVF oocytes, subsequent rates of development from >or=6 cells up to blastocyst stage were the same suggesting that ICSI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as after day 3, ICSI-derived embryo development was compromised compared with IVF.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短时授精后判定为完全受精失败患者于不同时间行补救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生殖医学中心行短时授精后完全受精失败的补救ICSI周期.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07个周期,根据IVF授精后行补救ICSI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授精后4~5 h(A组,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ICSI或IVF受精后的临床结局,探讨ICSI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期间在重庆妇幼保健院因非男性因素不孕接受微刺激促排卵方案治疗的高龄女性患者(≥38岁)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分为ICSI组(n=189,共334个周期)和IVF组(n=189,共325个周期)。比较两组之间周期取消率、2PN受精率、优胚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患者年龄和获卵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组MⅡ卵率(85.92%vs. 92.27%)显著低于IVF组,2PN受精率(77.87%vs. 71.77%)和卵裂率(98.53%vs. 96.27%)显著高于IVF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周期取消率、优胚率、胚胎冷冻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CSI不能改善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胚胎质量和临床结局,此类患者首次助孕应选择IVF授精方式,而前次无2PN胚胎取消周期史的患者ICSI虽不能规避再次取消周期的风险但可有效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和低受精率周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281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不同分为3组:R-ICSI组(210个周期):实施早期R-ICSI;IVF组(2062个周期):行常规IVF助孕;ICSI组(539个周期):直接行ICSI助孕。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R-ICSI组的原发不育比例显著高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的平均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及MⅡ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患者的受精率显著高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2PN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5),但与IVF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ICSI组的多PN率显著高于ICSI组,但显著低于IVF组(P<0.05);R-ICSI组患者的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IVF组和ICSI组(P<0.05);R-ICSI组患者的着床率显著低于IVF组(P<0.05),但与ICS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及低受精的患者行早期R-ICSI可有效克服受精障碍,提高受精率,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体内精卵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卵母细胞成熟、精子成熟、精子获能、精子透明带结合、配子融合、卵子激活和精子解聚等一系列过程,其中任何过程发生障碍都可能造成受精失败。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常有一些周期存在受精完全失败的情况,具体原因在每一个受精失败周期中各不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是直接将单一精子注射人卵细胞浆内,跨越了常规IVF时精卵结合等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精子DNA完整性与精液参数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解放军105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VF/ICSI治疗的179对不育夫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吖啶橙试验(AOT)对116例实施IVF和63例实施ICSI治疗的男性患者进行精子DNA完整性分析,根据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将患者分为DFI≤30%组和DFI>30%组,比较两组间精液参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冷冻率、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 DFI >30%组精子畸形率显著高于≤30%组(P<0.01),但两组间精子密度、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a+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FI>30%组IVF和ICSI的优胚率、ICSI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DFI≤30%组(P<0.01,P<0.05).结论 精子DNA完整性与精子形态密切相关,精子DNA损伤在IVF/ICSI过程中对胚胎质量有负面影响,并显著影响ICSI的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建议行ICSI前应对精子DNA完整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WHO严格标准法将精液标本分为3组:中度畸形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5%~10%,轻度畸形组:10%<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5%,正常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5%,比较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各组间患者年龄(男、女方)差异不显著(P>0.05);中度畸形组正常受精率显著低于轻度畸形组(63.70%vs73.74%,P<0.05),但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70%vs68.05%,P>0.05);正常组的优质胚胎率最高,显著高于中度畸形组(44.83%vs35.75%,P<0.05),其他各指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0个移植周期共分娩125个婴儿,其中单胎分娩73例,双胎分娩26例,出生婴儿未见先天异常,3组间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孕周、早产率、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5%~10%对常规体外受精的受精率无影响,但显著降低优质胚胎率,而10%<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15%对常规体外受精治疗结局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影响;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在预测IVF-ET的助孕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部分ICSI(half-ICSI)在IVF-ET中预防受精失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生殖中心行half-ICSI治疗的77例患者(77个周期)。在77个周期中,一半卵母细胞行常规IVF受精,一半卵母细胞行ICSI治疗。在行half-ICSI患者中,以行IVF的一半卵母细胞是否正常受精进行分组:受精失败组(A组,31例)和受精正常组(B组,4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女方年龄、不育年限、不育原因、获卵数、成熟卵比例、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及妊娠率和临床累积妊娠率,同时比较两组ICSI的正常受精率及异常受精率。结果77个周期中常规IVF的受精率低下占40.2%(31/77),其中完全受精失败占25.9%(20/77)。受精失败组的不育年限比正常受精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女方年龄、不育原因、获卵数、成熟卵比例、优质胚胎率、临床累积妊娠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IVF受精失败组的胚胎移植数多于受精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种植率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ICSI的正常受精率和异常受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可用胚胎数多于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不育年限较长,且无明确不育原因的患者可选择行half-ICSI受精方式,其不仅能有效防止受精失败,还能获得较理想的妊娠结局,这是预防受精失败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