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及其受体水平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了8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成人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6及其受体水平。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a、IL-6及其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逐渐升高,心功能Ⅰ-Ⅳ级各亚组间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只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方法:用放免法对4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IL-6和TNF-α水平测定。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清l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其血清正常参考值,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逐渐升高;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LVEF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IL-6和TNF-α的血清水平降低与心功能改善有关,细胞因子网络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R)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138例拟诊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 ,依照CAG结果及纽约心脏协会 (NYHA)心功能判定标准 ,分为正常对照组 40例 ,冠心病无心衰组 61例 ,冠心病心衰组 37例。所有患者均在CAG当日清晨采血用酶联法测定TNF α和STNFR。结果 :三组间血浆TNF α和STNFR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冠心病心衰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无心衰组 (P <0 0 5 )。心衰组TNF α与STNFR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r =0 .42 3,P <0 0 1)。结论 :TNF α可促使冠心病心衰的发生和发展 ,血浆TNF α和STNFR水平及其比值对反映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后期的共同归宿,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在美国,每年有200万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治疗,年增长加万新病例,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达3%-13%。尽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及随后出现的α-受体阻滞剂改善了病人的预后。严重心衰患者的1年死亡率仍高达35%,5年存活率更与恶  相似文献   

6.
炎性细胞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是多种心脏病的共同归宿。其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 ,且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高效、多能的内源性肽类物质 ,其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α(IL 1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6 (IL 6 )等称为炎性细胞因子 (proinflammatorycytokines,PIC)。 1990年Levine等[1 ] 首次报道严重CHF患者外周血中TNF α升高 ,并指出其可能与CHF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以后又发现其他PIC如IL 6、IL 1等也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 ,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现…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8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其受体水平。结果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IL-6及其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且随着心功能的恶性逐渐升高,心功能Ⅰ ̄Ⅳ级各亚组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提示具有生活性的细胞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I)血清水平的变化及ACEI对STNF-RI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CHF患者62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清STNF-RI水平。并观察心功能Ⅲ级以上CHF患者用苯那普利治疗1个月后的STNF-RI血清水平。结果STNF-Rl在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血清STNF-RI水平逐渐升高,各级CHF患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苯那普利治疗组STNF-RI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STNF-RI水平升高,尤其是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更为明显;STNF-RI可以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苯那普利可降低CHF患者血清STNF-RI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4例CHF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将CHF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15d后重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CHF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心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CHF组患者经15d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辛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TNF-α和IL-6 更为明显(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TNT-α和IL-6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能进一步降低TNF-α和IL-6的水平,提示辛伐他汀可能具有减缓心脏损伤的进程、保护和改善CHF患者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放射免疫液相竞争法测定40例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其中27例经治疗好转后再次测定,并以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结果:患儿的心功能越差,血清TNF-α水平增高越明显;严重CHF患儿血清TNF-α水平较正常儿童显著升高,治疗好转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儿童;不同病因所致CHF之间血清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提示:TNF-α是参与CHF发生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是一个多效应的细胞因子,参与全身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进年来发现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脏病理介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心衰恶液质、基因诱导、细胞调亡、介导心肌抑制、心室重构等过程,由此促进心功能不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和转换酶抑制剂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丽君 《医学综述》2000,6(12):538-539
<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实质上是由于能量不足造成基因表达异常而引起的一种超负荷性心肌病。其患病率高,病死率大,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对于心力衰竭的认识,人们由早期的水钠过度潴留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到目前认为,心排血量减少导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进一步增加外周阻力和促发水钠潴留,即“神经激素”模式。近年来人们对心衰发病机制中细胞因子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细胞因子”假说。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CHF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用放射免疫液相竞争法测定40例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儿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其中27例经治疗好转后再次测定,并以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结果:患儿的心功能越差,血清TNFα水平增高越明显;严重CHF患儿血清TNFα水平较正常儿童显著升高,治疗好转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儿童;不同病因所致CHF之间血清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提示:TNFα是参与CH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清TNFα水平可能是CHF患者心功能程度判定和疗效观察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肿瘤坏死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促炎症细胞因子,现已证明TNF可由成熟的心肌细胞分泌产生,参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生理过程,在抑制心肌收缩性,促进心肌重构,增加内皮、心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针对CHF的抗TNF治疗研究尚处于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心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CHF大鼠模型,采用放免法观察康心汤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康心汤组大鼠血浆TNF-α仅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TNF—α在CHF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康心汤可通过抑制TNF-α的分泌和表达,减轻心肌受损程度,阻断心室重构过程,进而改善心功能,发挥治疗CHF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外周血白介素-1β、白介素-6及白介素-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25例CHF患儿和20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童血清IL-1β、IL-6及IL-10浓度。结果CHF组患儿IL-1β及IL-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IL-10水平也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HF时炎性因子(IL-1β及IL-6)和抗炎因子(IL-10)比例失衡所致的免疫紊乱对于CH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8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其受体水平。结果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IL-6及其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逐渐升高,心功能Ⅰ~Ⅳ级各亚组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提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以便提高心衰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方法将60例明确诊断心功能不全的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的各项设计指标的变化,做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总有效率、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总死亡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较常规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心功能,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蓓 《北京医学》1999,21(6):349-351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的最重要进展是开发和使用了神经内分泌阻断药.临床研究显示,CHF时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是导致心衰进行性恶化及死亡的关键因素,因此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阻断药被开发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