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洁 《保健与生活》2014,(11):55-55
事实上,很多人都没能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统计表明,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在人群中大概只占59%,回避型的依恋关系大概占25%,焦虑型和恐惧型的依恋关系各占8%。依恋关系导致的普遍性的问题有哪些,该怎么处理呢?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1~2岁幼儿依恋特征及幼儿依恋对其发育商的影响作用,并分析安全型依恋的相关因素,以指导母亲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方法 2018年1-8月采用陌生情境试验对200名幼儿依恋状况进行测评,并通过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幼儿发育商进行评估。母亲填写家庭成员一般资料,养育方式资料,以及Olson婚姻质量问卷。由幼儿主要抚养人填写幼儿气质问卷。通过t检验分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幼儿发育商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安全型依恋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名幼儿中,安全型依恋137人(68.5%);不安全型依恋63人(31.5%),其中回避型15人(7.5%),抗拒型44人(22.0%),混乱型4人(2.0%)。安全型依恋幼儿的发育商与不安全型依恋幼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7,P<0.01)。安全型依恋与夜间同父母亲同睡、父母高质量陪伴时间长短,以及母亲婚姻满意度存在明显相关性,(χ2=5.644、7.484、10.711,P<0.05)。结论 幼儿依恋安全型比例较高;安全型依恋幼儿发育商明显高于不安全依恋幼儿。母亲日常生活中高质量陪伴幼儿,夜间幼儿与母亲同睡,以及母亲婚姻满意度高分对建立安全型依恋相当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学生同伴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同伴依恋和攻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同伴依恋总分和攻击行为总分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学段差异,同伴依恋总分女生高于男生,初中学生高于高中学生;攻击行为总分男生高于女生,高中学生高于初中学生。同伴不安全依恋的中学生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同伴安全依恋的中学生,同伴依恋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结论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减少攻击性行为,应重视青少年同伴安全依恋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不同成人依恋关系的个体是否存在负性情绪易感性的差别.方法 采用图片-词阈上情绪启动范式,比较被试在不同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结果 不同成年依恋关系的被试间情绪启动的差异不显著,且启动类型和依恋关系间无交互作用,但是不同启动条件间的反应时差异显著.结论 不同成年依恋关系的人在负性情绪易感性方面不存在差别,但是在SOA为150 ms的条件下发现了阈上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母-婴依恋关系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3个月时智能评估无显著差异的婴幼儿, 待12个月时, 对其母亲进行依恋关系问卷调查;使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婴幼儿进行智能评估。结果 安全型依恋37人, 占66.1%;不安全型19人, 占33.9%;其中焦虑-回避型8人, 占14.3%;焦虑-矛盾型11人, 占19.6%。安全型依恋者(n=37)其智能评分(DQ)为99.56±9.03, 不安全型依恋者(n=19)的DQ为92.85±8.26,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0, P<0.05)。结论 安全型依恋可以使婴幼儿潜在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利于婴幼儿的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依恋现状及其与自尊、人际关系的关系.方法 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依恋类型由多到少依次为恐惧型、迷恋型、安全型、冷漠型.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依恋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51,P<0.05);②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自尊水平(F=5.841,P<0.01)和人际关系(F=11.337,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回归分析表明,依恋焦虑、自尊能够联合解释人际关系的34.1%;④自尊在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充当中介变量.结论 大学生总体依恋质量不高,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关系有预测作用,在依恋焦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70.4%是由自尊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回顾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依恋对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研究中的中介变量,以探讨二者的内部关系,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 【方法】 使用依恋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对640名3~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集体测量。 【结果】 1)亲子依恋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性(P<0.01),其中对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的预测作用大小依次是父子依恋、母子依恋(β:-0.18~-0.13),而对注意障碍与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大小依次是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性别(β:-0.15~-0.12;0.11~0.26)。2)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母子依恋与情绪症状(P<0.05)、父子依恋与利他行为的关系(P<0.10),削弱亲子依恋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结论】 应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降低儿童的压力性生活事件,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28名1~2岁幼儿依恋特征及母亲敏感性、气质等基本因素对其影响作用。 【方法】 采用陌生情境试验和现场观察对儿童依恋状况和儿童母亲敏感性进行测评,并由母亲填写家庭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幼儿气质问卷。 【结果】 128名幼儿中,安全型依恋99人(77.3%),回避型24人(18.8%),抗拒型5人(3.9%),未发现混乱型。不同依恋类型儿童母亲的敏感性得分差异显著;趋避性、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等气质维度与儿童某些依恋行为呈现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 济南市城区幼儿依恋安全型比例较高;母亲敏感性是影响儿童依恋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气质对依恋类型不产生直接影响,但某些气质维度影响儿童特定情景下的依恋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0.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接,亲子依恋特指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状态。母婴依恋关系和模式是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出现,可能因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进化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生命历程中的依恋行为和模式不仅是与年龄相关社会适应行为,而且在个体人生中不断发挥着作用,对个体认知、行为、个性特征以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和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招募某师范院校具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220名,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进行测查。结果209名合格应答者中,安全依恋者90人(43.1%)、轻视型49人(23.4%)、倾注型42人(20.1%)、害怕型28人(13.4%)。除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外,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田纳西自我概念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安全型被试得分均高于非安全型被试。依恋焦虑除与自我批评呈正相关(r=0.24,P0.01)外,与其他各项指标均呈负相关(r=-0.21~-0.38,P值均0.01)。结论拥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依恋类型影响自我概念水平,依恋焦虑越低的被试自我概念越偏于正向,依恋焦虑及恋爱持续时间对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同伴信任量表与孤独感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T1)与2021年1月、2022年1月(T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同伴信任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0.50~-0.17,P值均 < 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孤独感间均呈正相关(r=0.11~0.41,P值均 < 0.01)。T1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T2孤独感(β=0.16,P < 0.01),T1孤独感能正向预测T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β值分别为0.19,0.15,P值均 < 0.01);孤独感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焦虑(CR=7.12,P < 0.01),而同伴信任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回避(CR=2.40,P < 0.01)。  结论  孤独感单向影响依恋回避和同伴信任,但与依恋焦虑间相互影响,且影响更大,心理干预应从减少孤独出发,促进依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单亲或者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为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在河南郑州市4所高校20个学院的16 8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调查离异或单亲大学生458人,进行心理韧性量表和父母同伴依恋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郑州高校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3、0.58、0.78,均P0.01);与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同伴疏离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8、-0.44、-0.62,均P0.01)。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心理韧性起到直接和间接影响,中介效应与总效应比例分别为74.01%、60.85%。结论郑州市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同伴依恋、父母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创伤性休克及时合理的急救护理手段,使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方法对3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体会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通过早发现,及时输液、输血,保暖,加强心理护理,32例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都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急救护理手段能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某卫校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沃斯把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安全型成人很容易与人相处并信任对方 ;回避型成人怀疑周围的人 ,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 ;焦虑—矛盾型的成人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 ,以致过于苛求对方[1] 。成人依恋类型的不同 ,反映出对人不同的信任程度 ,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会支持的获取。本研究旨在探讨卫校在校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行为的关系 ,寻找影响信任的因素 ,为培养安全型的成人依恋行为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调查对象选自绍兴卫校 2 0 0 0年度在校学生不同年级 3个班共 14 3名学…  相似文献   

16.
2.17其他职业受到球抱子菌病较大威胁的是军人。早年,美国空军基地的人员有1650例病人,年发病率高达25%。对空调办公室、旅馆、医院人员的威胁还有空气传播的军团杆菌。其气溶胶可由冷却塔、淋浴和热水龙头发生,并进人循环通风系统,对工作人员和来访者造成暴露和威胁。英国的旅馆和医院供水中细菌分离阳性率分别为53%和70%。空调冷凝水也常常是放线菌、其他细菌、真菌、水藻和原虫的良好繁殖环境,连同其产物和内毒素进入空气形成气溶胶,造成过敏性肺泡炎和“加湿热”。3生物气溶胶引起的疾病吸人生物气溶胶的危害程度依赖于它的性…  相似文献   

17.
恋物癖是一种性情感依恋心理障碍。这种性情感依恋心理障碍者性格多孤僻,寡言,在性生理及心理发展成熟期,既不愿和异性交往,也不愿和同性交往,性情感依恋对象不是人,而是某种物品,如丝袜、文胸、布娃娃、画、植物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强迫障碍(OCD)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和家庭功能,为制定OCD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75名OCD患者及75名健康对照组(NC)采用成人依恋量表一关系评定问卷(RSQ)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修订版(FACESⅡ-CV)问卷调查.结果 OCD组与NC组的成人依恋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CD组不安全依恋类型比例高于NC组,OCD组中迷恋型(38.7%)和淡漠型(33.3%)比例高于恐惧型(12.0%).OCD组与NC组在家庭实际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D组安全性依恋类型比例低于NC组,家庭实际亲密度和适应性低于NC组.提示从成人依恋类型及家庭功能的角度开展对OCD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尤其是在心理干预和预防上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儿童依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依恋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它伴随人的一生并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功能的表达和人格功能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依恋的探索一直是心理界、教育界和医学界的热点之一。本文对依恋研究的四种经典的测试方法、传递性以及其与精神病理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依恋是一种心理结构或过程,依恋模式的类型会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对人格形成、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甚至持续终生。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仅包括生物学因素,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心理、行为因素,如性行为、吸毒行为等。艾滋病(AIDS)在我国的流行日趋严重,有研究报道,我国AIDS患者中15~29岁青少年约占60%,在全世界范围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15~24岁青少年约占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